舌尖上的西安之长安第一味(舌尖上的老西安)

□文/朱百平 图/王进城

每逢节假日,尤其是春节,举办婚礼的人就特别多。每当此时,我就会联想到家乡零端席的待客习俗。筹办儿女婚事不论对哪个家庭来说都是件大事情,要摆数十桌的席,请数百客人,怎么样做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把客人都招呼到位呢?各地有各地的习惯做法。在我的家乡鄠邑区,主人招待宾朋们的最高礼遇就是摆零端席。为什么叫零端席?为此,我曾请教过村里的一些长者,他们说,零端,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席上的菜一个一个地端上去。要上新菜时,得先把桌上的剩菜取走,就等于清零,所以叫零端席,也叫零上席。离乡几十年了,我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摆零端席的情形。

舌尖上的西安之长安第一味(舌尖上的老西安)(1)

那时,乡亲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为了这一席饭,主人往往经过一年、甚至多年的努力。首先,圈里养的猪不能卖了,要留着过事用。另外,粮食也要精打细算,就是借也要保证过事那天的食用。过事的前一天,村里就像过节一样。帮忙的男男女女有几十个。主人家的后院垒起了几个大锅灶,锅极大,直径少说也有一米多。几个小鼓风机呼呼地吹着,蒸馍的大锅冒着热气。请来做席的大厨则围着锅灶,炸丸子、蒸八宝甜饭等,忙得不亦乐乎。

第二天就是过事的日子。在新搭的喜棚里,从各家借来的几十个方桌整齐地摆放到位。若用现在的眼光看,零端席上并没有太多吸引人的美味佳肴,无非就是条子肉、粉蒸肉、炸丸子、蒸甜饭而已,可这些在当时就不得了了。其间,只见一个个帮忙的人有序地在席间穿梭,有上菜的,有上酒的,有上馍的,各司其职。上菜讲究前七后八,上前七道菜时不带主食,而后八道菜是在两位新人拜过客人之后才上的,随菜上主食,主食就是小馍,馍很小,中间点有红心,煞是好看。整个席间,主家自己做的黄酒和集上买的白酒,随喝随上。十五道菜的最后一道,是大肉丸子。与此同时,滚热的臊子面也端上来了。吃完臊子面,亲朋们就到后面拿主人家的回礼,然后走人。这回礼,其实就是十二个小馍馍。

舌尖上的西安之长安第一味(舌尖上的老西安)(2)

零端席的乡俗很有讲究。坐席的客人一般要到主人家吃两顿饭,即早饭和午饭。早上不论是亲戚还是乡党,上门来吃的都是流水席。一般是够八个人就开席,桌上摆四到六个凉菜,最后是一碗臊子面作结,这等于是中午零端席的预备。到了中午,村头的大喇叭一招呼,客人们纷纷各就各位,零端席正式开席。席的上席位与普通座位是有区别的,上席位放的是有靠背的椅子,普通座位则是长条凳子。亲朋们排座次讲究的是一个“礼”字,所以席上偶尔会出现客人对司仪排的座次不满而愤然离席的情况。这时,主人立刻会赔上笑脸、说尽好话,把客人挽留住。一般来讲,新郎父亲的舅家(俗称老外家)和新郎的舅家(俗称小外家)一定要坐上席。也就是说,坐什么位置与年龄无关,所以,在席上,常常能看到年幼的孩子坐在上席,而白胡子老汉却坐在普通位子。另外,那时“男尊女卑”的陋俗十分严重,女人不管年龄大小都不能坐席。乡党中,如果谁家男主人不在,家里又没有男孩,这户人家虽然和别人家一样行了礼,但这家女性却不能上席吃饭。那时我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我是家里的长子,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代表父亲常常在村里坐席。吃了这家吃那家,这让村里的同龄孩子很是羡慕。

几十年来,世事变迁,但家乡摆零端席请客的习俗却始终没有变。近年回乡,我惊喜地发现,这一习俗虽然未变,但女人不上桌的陈规陋习却早已被乡亲们摒弃了,而且乡亲们摆席请客已完全“市场化”,主家只需告诉一桌多少钱、共多少桌即可,其余事务均由市场服务队操办。和过去相比,主家操心少,省力省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