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服朴素(百姓与文人巾帻朴素)
皇帝玉冠
在我国古代出席某些正式或者重要的场合时,常常需要打扮的衣冠整洁,服饰得体,因此我国常被称为“衣冠上国”。在《礼记》《孔子家语》《明史》中,还有专门对首服款式、首服礼仪以及首服所代表的社会地位的记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奴仆都有规定的首服。
首服文化是中国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里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因此,首服不仅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款式多样,它还深入到了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穿着打扮,衣冠礼仪。
冠、帽、巾、笠、胄,纷繁复杂的首服文化首服,一般指头上所戴的服饰,所以首服也称“头衣”, 首服共有五种形式:冠、帽、巾、笠、胄。其中冠比较常见,冠一般是身份地位的标志,也是男子成年的象征,在古代,男子年龄到二十岁时,就称为弱冠,要行弱冠礼,就是把头发盘起来,请本地德高望重的人加冠三次,带上冠帽之后便可以为国效力,参加祭祀大典。
帽在古代是作为头部的保护工具,《后汉书》中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意思是在原始时代人们把动物的毛当作衣服,用动物的皮来做帽子,这便是帽子的雏形。头巾的使用者一般是平民百姓,六月烈日炎炎,阳光毒辣,古人去田间劳作时为了避免阳光灼伤皮肤而制作出一种戴在头上的头巾,头巾扎发多样,因此衍生许多不同的款式。
而笠就是古代用于遮雨的雨帽,一般用竹篾或者棕榈树的叶子制成。最后一种胄,也称之为头盔,是古代将领佩戴的帽子,《荀子》里有对将领形象的描述“冠胄带剑”,就是头戴盔甲,腰配利剑,而在古代将领多为皇室贵族,所以胄又有帝王贵族后裔的意思。我国的首服虽然有五种形式,但是首服文化中的首服可笼统的分为冠冕类和巾帻类。
富人冠冕堂皇,百姓与文人巾帻朴素1、冠冕类首服的发展历史和种类
在我国首服以冠冕类和巾帻类为主。冠在商朝以前只是用于包裹发髻,方便人们生活,而到商代以后,开始出现冠服制,到了周朝之后冠服制已经相当完善,春秋战国时冠服制已经成为了一种礼仪统治方式。从此冠冕类首服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搭配和自己身份地位相符合的官服或者礼服,所以冠冕类首服的佩戴者一般为达官贵人。
达官贵人
周朝首服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冠的种类款式也非常丰富,缁布冠、皮弁、爵弁在周代也是比较流行的冠。二十岁男子行弱冠礼加三次冠,第一次加的冠就是缁布冠,这种冠是由一块黑布制成,在《礼》中就有记载“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
始冠就是指弱冠礼中的第一次加冠。第二次加的冠为皮弁,它是一种黑纱帽,前后各有十二条金缝,每条缝上都点缀着十二颗玉石,镶着金边,搭配一根玉簪。在《周礼.春官.司服》中写道:“皮弁之服,十五升白布衣,积素以为裳。”在佩戴皮弁时,要和白布衣或者素色的衣服相搭配。
第三次加的冠就是爵弁,第三次加冠又称作士冠礼,因此这种冠又叫做礼冠,它的外观和电影中秦始皇所佩戴的珠帘冠很相似,但它又少了前后两排珠帘,这种冠一般和黑色的服饰搭配。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祭祀,行了第三次加冠礼,则代表男子有了参与祭祀活动的资格。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冠服礼仪被纳入礼制,所以对首服的色彩图案、布料款式都有确切的要求。这一时期诸侯佩戴的是一种名叫委貌的冠,又由于这种冠呈黑色,所以也称之为玄冠。这种冠高度约为四寸,像一只倒扣的杯子,冠的两侧各有一条黑色长缨垂下。《论语。乡党篇》中写道:“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由此可见,玄冠也是一种朝服。
在秦汉时期武官佩戴的是武冠,这是一种官帽,冠的顶部用鹖毛作为装饰,鹖鸟生性好斗且不死不休,所以以此来表达武官的英勇善战。《禽经》中记载:“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这种冠大多都是将士佩戴。秦汉时期还流行一种叫做法冠的首服,这种冠是模仿一种的形状制成的,古代人认为那种动物性格曲直,刚正不阿,正好符合执法官的形象。
汉代,汉高祖刘邦未成为皇帝之前戴的是一种名叫长冠的冠,这种冠是由竹子编制成的,后来变成了公乘爵以上官员的祭祀所戴的首服,古之先人非常注重祭祀,祭服是所有冠服中最庄严服饰。《礼记》中有“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没有田地收入的可以不用祭祀,但是有田有收入的家庭就需要准备祭祀用的首服。汉代还有一种以樊哙名字命名的冠帽首服叫做樊哙冠,这种冠是源自于鸿门宴,樊哙在鸿门宴中取了一块盾牌放在头顶保护刘邦,形成的一种当时比较流行的冠类首服。
到唐宋明的时候流行三种冠冕类首服,一种叫做通天冠,唐代的通天冠,有二十四条梁,珠翠黑介帻,四周镶上一层金边,即以黑介帻承冠,有发缨,发缨的尾部垂着翠玉,固定冠帽的簪子是由玉石或者犀牛角制成的。这种首服一般是大臣参加宫廷宴会或者冬至祭祀等大型场合的穿着。
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叫做进贤冠,是官员朝见皇帝时所带的礼帽,进贤冠也叫梁冠,它梁的数量代表着官员的品阶,七梁代表着最高的品阶,然后随着品阶的降低梁也依此减少,梁冠一直都被历代文官所喜爱。最后一种俗称乌纱帽,在各类影视剧中常常会看见这种首服,这种帽子一般在儒生中广泛流行,它一般是作为听讼和宴见宾客的首服。
清朝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满族执政,所以又叫满清,这个时期的首服区别于其他的朝代。清代主要流行的首服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雨冠等,并且还有凉帽和暖帽之分,夏秋之季带凉帽,春冬之时带暖帽。
清朝官员的首服也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那种外观宛若斗笠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基底由白色的茅草编制而成,然后在内外裹上白绫,边缘镶上金边,首服顶部嵌用材质不同的宝石以代表官员的官阶,帽子上用红缨作为装饰,帽顶向后拖着一根孔雀羽以示尊贵。在我国古代除清朝独具民族特色的首服之外,大多沿袭周代的冠冕类服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变化发展。
2、巾帻类首服的发展历史和种类
我们之前提到过,头巾是古代人民用来防暑的工具,所以巾帻类首服的使用者一般是平民百姓,或者略有地位的读书人,而平民百姓和读书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所以头巾类首服并不像冠冕类首服那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头戴巾帻的人一般都是平民百姓,燕居达人,风雅人士和武将战士,因此巾帻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首服艺术文化。
在秦汉之前,巾帻类首服的使用者主要是平民,而秦汉之后,战士们行兵打仗常常会带上这类首服防暑。在汉代汉元帝额前有壮发,所以带上头巾遮盖,后来官员们争相效仿,所以巾帻类首服也渐渐的流行了起来。
三国时期,读书人常常会佩戴头巾,《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的就是周瑜,那时候文人墨客,常常会佩戴羽扇头巾,来显示自己儒雅的风度。到了魏晋时期,比较流行笼巾,笼巾的上半部分很像道士的道帽,下半部分是两片宽布。唐宋时期,科举制盛行文化繁荣发展,读书人也越来越多,而他们大多都会佩戴头巾类首服,所以头巾又称之儒巾,儒巾从正面看像一顶方方正正的帽子,所以又称之为方冠。
《三才图会》中有“儒巾,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举人未第者皆服之。”在宋明时期士人和未及第的举人秀才都要佩戴儒巾。巾帻类首服也有好几种款式,但是大多都是由于色彩、佩戴和扎系的方法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款式,比如说幅巾就是用布从额头往后包,把多余的布料扎在脑后自然垂下,结巾就是用头巾把头包裹起来,把结系在头顶,扎成同心结的样子,飘巾就是指头巾扎好以后,脑后留两根飘带做飘逸之态,雷巾选用红色的布料。因此巾帻类首的区别大多在选用布料的颜色,佩戴的方式和扎系的方法上。
礼仪制度的呈现,古人对首服审美更加高级且庄严
1、礼仪制度的表现
西周时期盛行礼乐制度,而那时首服也被纳入到礼仪制度之中,《礼记》中说:“冠者,礼之始也。”意思是说当一个到了二十岁的年纪,行完弱冠礼之后,才是真正学习文明礼仪的开始,冠礼之后才可以委以治国,祭祀的重任,真正的融入到华夏礼仪之中来。《礼记》里还提到:“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由此可见,首服礼仪比婚丧嫁娶的礼仪还要重要,是任何场合都不可以出错的礼仪,衣冠齐整是古人非常看重的社交礼仪。
2、审美趣味的体现
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对于美的追求,审美趣味的不断改变促使着首服色彩样式的不断丰富和更替。从一开始用布料裹头到后来缀以孔雀羽、珠宝,绣上精美的花纹都是审美趣味的体现,这种意识推动了首服的发展。“羽扇纶巾”“儒巾”等又寄托了人们的精神追求,这种审美意识从事物的造型外观一直深入到内里精神,体现了古代民众由低级审美趣味到高级意识形态的审美追求和向往。
3、社会等级的象征
古代人非常讲究脸面,而首一直都是尊严的象征,社会等级地位越高面子就越大人也越加尊贵,在象征意义的前提下,首服逐渐成为了身份等级的象征。对于不同级别的人穿戴的首服也有明确的要求,通过首服可以准确的分辨出对方的社会等级以及他的身份,佩戴高于自己身份的首服是一种僭越的表现,也是一种违反礼规的行为,会被人不齿引来牢狱之灾。首服文化影响深远,它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古代人的社会等级心理。
总结
衣冠礼仪是我国的重要礼仪之一,在古代人们非常看重首服制度,首服主要是头上所佩戴不同类型头衣的总称,而我国的首服主要以冠冕类和巾帻类为主。冠冕类首服一般是达官贵人所戴,而巾帻类一般是平民武将,文人雅士所佩。首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社会礼仪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审美由低级到高级的体现,还是一种社会等级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人们的社会心理。随着朝代的更替、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首服的式样也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国首服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冠类首服的造型分类与文化内涵》
2、《中国首服词语文化研究》
3、《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