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东北三大怪之(童年记事东北三大怪之)
爱新觉罗,满族,1989年入伍,2010年退伍。曾经有老兵的身份,现在以新兵的姿态投入到#今日#中来,感兴趣的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与在美文、情感写作方面有共同爱好的友友,交流心得,愿望是带着一支笔周游世界。
东北地区气候髙寒,许多民间习俗都与气候相关联。由于天寒地冻,东北人维持生存的首要任务是想方设法驱寒取暖。衣、食、住、行,都以防御严寒为准则。所以东北民俗中,绝不是仅有“三大怪”,在人们耳儒目染中最少有“十大怪”。
如东北民居习俗中的:“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外”;“半里半外土仓子,地里窝棚当日盖”;“对面大炕屋子暖,老冬狗子雪里埋”。穿戴方面:“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腰里捆个大腰带,軏鞘头子穿起来”。生活习俗方面:“家家都有篱笆寨,山山都有胡子在”。饮食习俗中的“吃菜现到山上采,烧柴房后随手拽”。而“关东三怪”之所以被人们叫得最响,是因为他在东北民间更具普遍意义。
所谓“关东三怪”即“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媳妇叼烟袋”,不仅是满族人特有的习俗,后来还演变成关东三省尤其是黑龙江早期垦荒农民的一种生活习俗。
本地人原本都见怪不怪。只是到垦荒后期,尤其是大批来自关内的垦荒大军对此种生活习俗感到奇怪,遂有人将其编为“顺口溜”,时间一长便成民谚。
“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 ,这怪并不只是针对关东的女孩子,实是怪关东抽烟袋的人群太普遍了,源于满族男女抽旱烟的习惯。相关史料就称:清前期,东北民族吸烟已相当普及,“俗习已痼,无论男女老少,莫不嗜之”。
说起关东人抽烟,还颇有点早期与世界接轨的味道。明末清初,烟草通过俄罗斯的远东通道,传入我国的关东地区,东北北部的少数民族,较早地见到这种神奇的植物,吸食以后让人兴奋、缓解疲劳。由于早期的满族先民生活在山野之中,经常受到蚊虫蛇蝎的侵袭。抽烟后,浓浓的烟味弥漫四野,蚊虫蛇蝎便避而逃之。当时关东几乎就没有文化生活,人们很寂寞,一时对抽烟袋、种烟趋之若鹜,成为时尚。这给关东带来了陋俗,也带来了烟草种植业。一些上了年纪的东北女性,手持一支长长的旱烟袋,冬天守着火盆,旁边放个烟笸箩,叭哒叭哒地抽个没完,那老青烟很是呛人。如今的关东大地,烟风已敛。姑娘叼个大烟袋的景象已难得一见,最后一代叼大烟袋的姑娘或许都已步入曾祖母行列。
满族男女的烟袋是不尽相同的。虽然都是铜嘴、铜杆和铜锅,但女人的烟袋长达二尺,男人的烟袋则只有几寸。烟袋短小,无疑有利于男人的狩猎出征。出门时,满族男人将几寸长的烟袋往烟荷包里一插,抬腿便可出发。男人的烟荷包一般用鹿皮缝制,女人的烟荷包则用布缝制,上面还绣上山水花鸟。平时在家,妇女们则用一个烟笸箩装烟。女人抽旱烟的习惯,如今在城镇早己绝迹,但在一些农村,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过去老东北不论是在最初的垦荒田还是后期的自留地里,几乎家家户户的田头地脑都留有一块种烟地,种的烟分蛤蟆头和叶子烟两种,蛤蟆头烟还有黑黄之分,黑的最辣为之黑蛤蟆,黄的次之为之黄蛤蟆,这两种烟都适宜老烟民。而叶子烟因劲小适中,为之黄旱烟,适宜新烟民。上述都统称为关东黄旱烟。但都绝不是我们今天种的那种没劲烤烟。北方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节气叫“白露烟上架”,意思是进入白露就要收关东烟了,可见过去的老东北几乎家家都有吸烟的。 据说晒老旱烟必须要经露水打过几次,否则烟“药火”点不着,所以要到白露才收烟。烟晒干后有的还要用黄蒿子捂上几天,为之串味。吸起来味道好。
北方民间的烟袋也很有讲究。过去的烟袋由三部分组成,两边分别是烟嘴和烟锅,中间部位为烟袋杆儿。烟袋锅分铜、铁两种,便于装黄旱烟。烟袋杆儿是一根中通外直的细木杆儿,长短不一,长者一米以上,短的不足一尺。烟袋嘴一般分铜、铁和玉石三种,尤以玉石烟嘴最受青睐。直到新中国建立后,郭颂唱《新货郎》,不是还把“汉白玉的烟袋嘴,乌木的杆儿,锃明瓦亮的烟袋锅”当稀罕物,叫卖过多年吗?旱烟袋已在除少数偏僻乡村外绝迹了,忌烟、戒烟渐成时尚。现在,烟袋、烟荷包成了收藏品。
大姑娘叼烟袋,可能是和东北天寒地冻的气候条件还有满族先人雄悍敦厚的民族性格有关。不论男女,有的从十几岁就开始吸烟。我从小记事起,就记得我奶奶、姥姥和妈妈都成天叼个大烟袋,叭哒叭哒的抽个没完没了的。特别是冬天的夜里,她们抽烟呛得我们直咳嗽,那个辣啊。我母亲以上年纪的女性大都会抽烟,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满族女人抽烟的就很少了,男的不管什么时候出生的基本都会抽烟的。那时抽的烟都是自己家种的“蛤蟆癞”。等烟叶长大了就劈下几个叶子,放到院子里的绳子上凉,还要挂露水,说这样的烟抽起来有甜味。我十八岁离开家时我身边的小伙伴们都会抽烟,可我就一直没学会。
过去,北方的引火物奇缺,适逢夏季,人们便采摘艾蒿搓成草绳,俗称“烟火绳”,晾干后的“火绳”被点燃后可24小时不熄,挂在室内半空自燃,一方面可随时点烟,还有驱蚊的作用。 至于北方男女为何皆喜吸烟,笔者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闲聊, “一曰暖肚子”。据说寒冷的冬季在室外劳作,休息时点一袋旱烟会感到浑身暖和,这怕是一种精神作用。二曰驱蚊虫。而最重要一点便是驱虫。北方不论山区还是平原都生很多蛇类,夜晚睡觉常有蛇偷偷钻进人的被窝里,冰凉凉的十分吓人。而蛇又最怕烟焦油味,故蛇很少侵袭吸烟人。故过去常有一些人与烟袋行影不离,时间一长便成嗜癖。
北方女子吸烟除以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是来源于满族人婚俗中的“装烟礼”。
满族女子在议婚之后,就要应酬宾客,而其主要的方式就是装烟礼。新媳妇要挨个一袋一袋给长辈装烟,当然,长辈也不能白抽,是要在此时掏出红包的。就是在人们已经认识了尼古丁的今天,此风依然不歇,挺前卫的婚礼上,还习惯地保留着“点烟”的仪式,当然,这已仅仅是醉翁之意了。
满族人的装烟礼俗影响深远,以致辽宁地区的汉民也沿袭这一传统。胡朴民在民国十一年编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营口婚嫁之风俗将这一礼俗收录在案:装烟——拜天地后,女始改装,各为客装烟一次,要贺以钱。某君诗云:发挽金钗额贴钿,亲劳玉手为装烟。晚来簿子分明记,多少何人出拜钱。
家里来了客人,年轻的媳妇要赶快出来迎接,礼毕,把客人烟袋接过来请到屋内,先敬烟、后倒茶。装烟时要背向客人,装好烟,点着后抽两口,再用平日总拴在衣襟上的手絹擦拭烟嘴,然后双手递给客人。
同时,在满族家庭里,媳妇也要每日三次为公婆“装烟”,以表恭敬和孝顺。而满族姑娘在出嫁时,一杆精致的旱烟袋也是必不可少的嫁妆。这样代代相传,也就形成了关东三大怪之一 “大姑娘叼个大烟袋”的说法。
“大姑娘叼大个烟袋”,是因为过去生活单调,该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没什么活计,乡亲们就猫冬、串门、唠喀、打牌、抽旱烟。抽旱烟没有卷烟纸,只好使用烟袋锅抽。大部分的男女老少都会抽烟,所以大姑娘也不例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抽旱烟,对不嗜旱烟的妇女们来说,当然被视为一大怪事。
现北方民间抽烟袋的妇女虽已不多,但姑娘媳妇吸香烟者也并不少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