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适合孩子吗(孟母三迁孕育生命成长的家庭)

孟母三迁适合孩子吗(孟母三迁孕育生命成长的家庭)(1)

【邵长宇专栏】

古代家庭教育启示(一)孟母三迁——孕育生命成长的家庭“气象”

原创作者|邵长宇(北京雨仁法治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校长传媒专栏作者/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室主持人/山东临沂第三十四中学副校长)​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孟母教子的故事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被历代人传为美谈,孟母也被国人尊为教子母范,其教育影响源远流长。

《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讲述的是“孟母三迁”的教子故事。孟轲字子舆,后人称他为孟子,3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仉氏为人善良,贤德通达。孟母一方面要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担,帮人浆洗衣服、纺线织布。同时,还要承担着抚养教育孟轲的责任。孟母对儿子寄予很大的期望,指望他能日后成为国之良才。

为了给儿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煞费苦心,谨慎地选择居住环境,前后三次改变居住的地方。起初,孟轲的家靠近一片坟岗子地,孟轲自幼天性活泼,喜好游戏,经常看见送葬、埋死人、扫墓的情景,时常听到哭丧、哀嚎的悲鸣声。他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挖坑、哭丧、打幡、下葬等办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后,心里不高兴,可是没有办法给儿子讲道理,深感此地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孟母决定立即搬家,母子来到了一个集镇上。

新家靠近市场,商贾云集,买卖汇聚。她以为人多热闹的地方可以让孩子见闻丰富,学到更多的做人的本领。哪知,小孩天生爱模仿大人的行为。孟轲每天看到的尽是行商做买卖的事,邻居呢,又是一个屠户,于是他就和同伴们整天模仿杀猪卖肉、做生意的把戏。看到孟轲所学的这些游戏,孟母感到失望,感觉此地也不宜久居,孟母决定再次搬家,这次他们把家搬到了学宫旁边。

靠近学宫,孟轲每天看到的都是谦恭有礼、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听到的都是朗朗读书声,有学识相伴,以读书人为伍,在此影响下,孟轲也学着诵诗习礼了。看到此情此景,孟母特别满意,便决定在此地定居下来。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是古代家庭教育的经典流传,孟母是一位勤劳而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她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上享有盛誉,孟子成长成才与成功得益于伟大的母亲。孟母深知教育的作用,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小时候的教育,所以,孟母是一心想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再一个,我们也看到了孟母对孩子教育的坚持不懈和执着追求的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孟母是一个懂教育的母亲,她知道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主动选择居处,乃至三迁其舍,一心为学的良苦用心,才成就了千秋孟子。2300年前,孟母重视周围环境、社会交往对孩子的影响,对今天的父母仍然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环境孕育生命,亦成就生命。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和家庭两大环境。家庭和社会是孩子生命成长的体外“子宫”,环境就是孕育孩子生命成长的“大气候”,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生命气候”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就是生发教育的阳光、空气、土壤和温度。不同环境孕育不同“气象”。成语“南橘北枳”说明了不同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要求淮北的环境长出和淮南一样的果实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同样一件事物,由于环境的不同,其结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对不同的事物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复制。生活中,即使同样的一棵树,朝阳与背阴的话,生长的快慢与大小各不一样。人在生命成长的初期,具有爱模仿、玩游戏、好奇心的天性特点,生长的过程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因此,环境对生命成长的影响作用极大。生命坠地,在何种“气候”中生长直接决定了生命的方向和质量。

每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单独存在,都是社会中的个体,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生命成长于社会,自然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墨子说:“染苍则苍,染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这是墨子的教育观点的素丝论。他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是说,蓬草生长在大麻中,用不着扶就长得挺直;白沙混杂在乌黑的泥土中,跟黑土一起沾染黑了。前一句比喻良好的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后一句比喻不良的环境对人的消极影响。由此及人,荀子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并告诫人们居必择乡,游必就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在幼小的时候,一切都处于萌发的状态,身心在积极的构建生成中,可塑性很强,周围环境对其熏陶、濡染、影响作用很大。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孩子们虽然不是有意识地去用心学习模仿,但长期的接触,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自然似之”。他进一步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这是说和德行好的人一起相处,就像进入养芝兰的花房一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形成芬芳良好的德行;同样的道理和德行不好的人经常在一起,就像是生活在卖咸鱼的铺子,久而不闻其臭,自己的德行也会变坏。这就是环境的力量,有时看不见,摸不到,但它的影响确实在发生作用。

相比社会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家庭是“生命种子”的包衣,家庭环境决定了种子的生命成长质量。生命源于家庭,形于家庭,成于家庭,每个人的成长基因深深的烙印着家庭的密码。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迈进。”家庭是以血缘、情感、经济、利益为纽带组成的社会心理群体,是子女主要的生活场所,成员之间的相互融处,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其实,生命从母体的孕育开始就进入了这个家庭环境。首先,家庭环境孕育个性的发展。一个人知识、经验、思想、品格、兴趣、爱好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环境影响关系极大。遗传给人个体提供了身心发展的生物基础,而这种发展的目标与方向、高度与质量则完全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教育。观察一个家庭,你就会发现:孩子某些特点(言谈举止)和父母的极为相似。俗称“随父随母”,这些习惯性的“相随”的表情、行为,不是遗传的作用,而是特定的家庭环境影响熏陶的自然结果。孩子们不仅仅继承了父母的“生理长相”,也延续了家长的“精神长相”。书香门第与蓬门荜户培养的“气象”是不一样的。家庭环境的作用造就了这种“精神长相”在代际之间的传染与影响。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接受刺激发展的过程,并且极易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起初是来自父母的先入为主的大量的充足的言语的行为的刺激,这些刺激几乎全部吸收,作用于孩子的身心脑的发展。好的刺激,就得到好的印象;坏的刺激就得到坏的印象。这种刺激来自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物理环境是物质的,精神环境是人创造的,家庭就是教育的场域,父母则是场域的发生者、传递者、影响者,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教育便在生活中慢慢生发。其次,家庭环境孕育心理的发展。家庭环境对个体影响的记忆最深刻,融处的关系最长久,链接的情感最密切,涵盖的内容最广泛,因此,对个体心理作用最大。家庭环境有其独特的自然属性,且成员构成相对稳定。一般说来,自然形成的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比人为形成的环境大得多,而且个体之间更容易彼此适应和相互融合。同时,家庭成员之间是亲密的血缘关系,情感上更容易靠近和接纳,影响力就更大。从这一点上讲,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孕育生命成长了“大气候”,显得尤为重要。康多莉扎·赖斯说:“我长大的家庭环境中有一个信仰:你也许不能控制你的环境,但你可以控制你对环境的反应。摆出受害者的姿态,或者依靠‘白人’来照顾你,都是不可能的。自立是我父母两边家族的祖先们留下来的根本道德立场,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可见,家庭环境的影响是融入血液里的成长。

教子需先治家。家庭环境是生命成长的“大气候”,是人的“精神长相”的开始。

(本文为邵长宇副校长原创投稿)

孟母三迁适合孩子吗(孟母三迁孕育生命成长的家庭)(2)

作者简介:邵长宇,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室主持人,北京雨仁法治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校长传媒专栏作者,山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指导师。长期致力于问题学生的研究,提出“家是教育之源”的理念,探索了一条预防、矫正、重塑的问题孩子教育模式,让孩子和家庭再次向上生长。代表作《让相遇成为美丽》。

孟母三迁适合孩子吗(孟母三迁孕育生命成长的家庭)(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