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坎儿井有多厉害(一定要看看神奇的坎儿井)
#真知新坐标#(本文原载《团结报》)吐鲁番是一个极为奇特的地方。吐鲁番地区以干尸多著称,到吐鲁番旅游,肯定会被引导去参观大量干尸的;为什么干尸那么多,不用介绍,热风一吹,我们自己就知道了。2006年5月份我去了吐鲁番。那天上午,在交河故城参观,一阵阵热风吹在身上,那种感觉,我估计顶多到下午我就会被风干的。不用说,著名的火焰山即坐落此地,那山虽然没有“火焰”,但确实像一块表面是灰烬、内里仍在燃烧的火炭,走近山脚就好像走进了桑拿浴室。
吐鲁番是多么干旱、干燥,看看这两个数字就知道了:年降雨量16毫米,而年蒸发量为3200毫米!据说是专家说的,蒸发大于降水的比值超过8倍即不宜人类生存,超过22倍,人就不能生存了,而在吐鲁番,已经超过了200倍!吐鲁番曾经有过299天无降水的记录,在吐鲁番附近的托克逊更狠,在那里下过一次当地史上最大一场雨,降水量为12.6毫米。
吐鲁番是一个闻名世界的古城,不仅历史上人类在那里创造了绵延不绝的独特的灿烂文化,出土文物显示吐鲁番跟古罗马都有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城市。那么,吐鲁番人是怎么生存的呢?是的,水!一个几乎是在燃烧的地方,人们怎么解决水的问题呢?
或许在去吐鲁番之前人们会听说过“坎尔井”这个词,但究竟什么叫坎尔井,其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就很难想像了。当我作为一个旅行者来到吐鲁番坎尔井下、亲身体验到什么叫坎尔井的时候,忍不住流下了感叹的泪水;我相信,任何一个亲身参观过坎尔井的人,都会被吐鲁番人修凿坎尔井的史诗般的事迹所深深感动。
天山上的积雪到了夏季就会融化,融化的雪水就要流动。那么,修凿一条条水渠把水引到吐鲁番行不行?当然不行!蒸发量如此之大,不管有多少水也会蒸发掉。于是,据王国维《西域井渠考》称,早在遥远的汉代(或许还要早,春秋时期庄子《秋水篇》所讲的井底之蛙即坎儿井底之蛙:“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聪明的祖先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在天山脚下修凿了一些明渠,到了蒸发量大的平原地段,他们就把渠引到了地下,变成地下暗渠。在这些地下暗渠的上边,凿有许多竖井,它们既是挖渠出土的通道,也是暗渠修成之后出水的通道。通过这一个个“坎儿井”,把水引到地面上,用来浇灌农作物。由于吐鲁番是一个盆地,周围山上流下的水量足以使坎儿井水自动涌出。于是,既为了蓄水,也是为了给地下雪水升温,当地人把坎儿井的水通过明渠,引到地面上的蓄水池“涝坝”里,“晾”上一些日子,才用来浇地。
不过,之所以会有坎儿井,还得感谢上天的恩赐:在吐鲁番,包括哈密、和田有坎儿井的地方,那里的土壤是一种特殊的黏土,它像水泥一样不渗漏,地下暗渠开凿到哪里水就流到哪里。地下暗渠基本上都连通着,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系,为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当地人民祖祖辈辈长期艰苦努力,坎儿井明渠和暗渠累积长度超过了5000公里。多么宏伟的水利工程啊!
走在地下暗渠边,导游告诉我们,坎儿井不是谁想凿就能凿的,通常是有钱的巴依拥有土地,穷人在他的土地上为他挖井,每天挖一定长度,换取一定量的钱粮。所以,现在所有的坎儿井都是用所有者的名字命名的。坎儿井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不再修凿。只有亲身到了坎儿井下,才会知道挖井是多么艰苦:在十几米、几十米深的地下,挖井人只能站或坐在寒冷刺骨的雪水里挖土,因为挖井只能从上游往下游挖,才能保证水往低处流。虽然要带着几盏灯,主要是用于标线,从而保证暗渠保持直线,但在冰冷暗黑的地下挖土,既极端劳累,又非常寂寞。祖祖辈辈吐鲁番人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许多人还牺牲了生命。
有钱的巴依只是坎儿井工程的组织者,创造坎儿井奇迹的还是吐鲁番的普通劳动者。吐鲁番人祖祖辈辈都这样艰苦劳作,他们生生不息的历史,是维吾尔人、吐鲁番人伟大生命力的写照。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坎儿井见证着吐鲁番人的历史,记载吐鲁番人创造的伟大文明。吐鲁番人修凿坎儿井的历史,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就像内地的中国人修筑了伟大的长城、大运河,就像古埃及人修筑了金字塔一样,坎儿井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配图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