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娄山关战斗遗址)
多彩贵州网多彩贵州网讯 (记者 余旭) 娄山关战斗遗址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蕴涵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娄山关战斗遗址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的特殊教育功能和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
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 (记者 余旭) 娄山关战斗遗址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蕴涵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娄山关战斗遗址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的特殊教育功能和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升级改造。升级打造娄山关战斗遗址,全力谋划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暨中国工农红军纪念馆总馆建设,充分发挥娄山关红色传承基地作用,吸引、影响和教育了大批游客。成立以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设总指挥、工作指挥部,为高位推动娄山关升级打造提供组织保证。强化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确保经费投入到位。自2016年以来,围绕娄山关景区升级打造总投资近30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
健全工作机制,增强组织保障。娄山关战斗遗址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抓牢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印发《娄山关战斗遗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层层传导压力。评选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动员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把创建的责任下沉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神经末梢”,让全体干部群众从内心深处认同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全面压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工作责任。
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娄山关景区始终坚持红色文化引领,在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需求的同时,重点围绕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做好宣传,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基地,使前来的旅游的游客,身临其境地感悟长征精神,深刻领会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爱党爱国热忱,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深化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在汇川区多所学校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让一批中小学生利用寒暑假在陈列馆里争做小小讲解员,扎牢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充分践行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现如今,娄山关战斗遗址已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场所,是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示范基地。
创新红色驿站,讲好新时代新长征故事。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娄山关社区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常态常新,着力通过“红色课堂”,采取“党员活动室 ”方式,开展“红色宣讲”,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精神动力,用娄山勇士“忠诚、拼搏、奉献”的精神教育党员干部要时刻守初心、担使命,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红色传人、时代新人。社区着力建设“红色驿站”,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领单、组织晒单”,更好回应群众诉求,增强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社区积极通过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发展在一线上、服务落实在网格中等方式,大力探索网格党建服务模式,巩固了脱贫攻坚质量,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为发展优势。大力探索“党建 产业”模式,有效拓展了乡村旅游产业路径,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裂变,拓宽了群众致富道路、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立足“娄山十景”,助力脱贫攻坚。汇川区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根据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诗词题名改造提升娄山关AAAAA级景区,打造“落虹梯霞、词林硕望、长空云扬、雁鸣塔影、娄山雄关、晓雾晨霜、光风霁月、西风怀古、观海听涛、残阳夕照”十景,形成了以“娄山十景”为代表的景区核心区,开启了集观光揽胜、纪念教育、康体养生、休闲游憩等多种特色为一体的娄山关旅游全新模式。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始采用了国内为数不多的下沉式建筑风格,馆内用自然的山水意境设计理念和现代声光电技术,再现80年前红军在娄山关战斗的情景。毛泽东诗词馆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战地黄花分外香”“雄关漫道真如铁”“江山如此多娇”“敢叫日月换新天”五大展区,通过AR诗词瀑布流、VR娄山关战斗体验、幻影成像等现代信息技术,将诗词艺术同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参观者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感受中国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的推动下,良好的配套设施促使娄山关景区旅游呈井喷式发展,逐步形成全域旅游的良好态势。景区周边旅游相关产业稳步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已发展到600余家,带动2500余人增收致富,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携手前行,步伐铿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