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耕地保护工作现场会议(全国土地日张维)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张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全市耕地保护工作现场会议?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市耕地保护工作现场会议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党组书记、主任 张维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是确立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基础性、战略性、约束性边界,科学划定并严守“三区三线”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一件大事。2014年以来,北京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以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为契机,统筹划定了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并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4510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约27.5%,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基本稳定在市域面积的14%,三条控制线的约束作用不断增强,为首都可持续发展预留了空间。
近几年,全国土地日持续以“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为主题开展宣传倡导,体现了新发展阶段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鲜明导向、行动自觉和业界共识。北京市将紧紧围绕坚守三条控制线,进一步完善制度、深化改革、综合施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为首都生态安全筑牢屏障。
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做好
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战略问题。今年以来,在全球粮食市场受到严重冲击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充足、价格基本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发挥了压舱石作用。面对危机,我们更加坚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三条控制线里,耕地保护红线居于首要和优先位置。2021年,北京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在自然资源部指导和政策支持下,全面建立“田长制”,严格落实总规确定的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万亩的目标。
严守耕地底线,全面开展复耕复种。在确保不伤农毁林、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耕地保有量从140万亩回升到了166万亩以上,实现了耕地由历年递减向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坚持规划引领,重塑耕地保护空间。全面摸清耕地真实现状,在2020年划定的200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基础上,通过整改、调整、补足等方式进行分类处理,推进优质耕地集中连片布局,实现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及其储备区全部为稳定利用耕地的目标,全市200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已基本锁定。
推进土地整治,统筹落实占补平衡、进出平衡。探索推进市区联合土地整治工作,加快土地整治项目实施,2021年全市完成41个土地整治项目,产生新增耕地约1.22万亩。严格新增耕地入库和监督管理,确保新增耕地质量。
做好执法兜底,严格耕地用途管制。针对落实200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复垦复耕工作,跟踪开展自主督察。扎实开展耕地卫片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以系统观念做好生态空间
整体保护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必须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的全过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努力实现从守住各类生态要素规模底线,向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水平转变,筑牢生态安全基底,让青山绿水蓝天成为大国首都的底色。
抓顶层设计,实现生态空间的“多规合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要素和生态空间规划的研究,摸清生态家底,搭建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空间资源数据库。开展全市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与水空间规划、基本农田专项规划、百万亩造林等有效衔接,成为针对非建设空间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的专项规划。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拆违腾退用地生态修复规划,首次明确未利用地和拆违腾退用地的生态修复策略和闭环管理要求。
抓落地实施,多措并举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发布北京市矿山生态修复“十四五”规划,将通过人工修复、自然恢复和综合利用三类方式,对剩余未治理废弃矿山实现“销账归零”。强化未利用地、拆违腾退用地的管护利用,结合“疏整促”“基本无违建区创建”等工作,制定拆违腾退用地生态修复工作方案,建立矢量台账,项目化推进规划实施,形成拆违-腾地-修复闭环管理。
抓组织保障,不断充实全社会生态修复力量。2021年底,北京市自然资源整治修复中心组建,成为国土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与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统筹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制定北京市实施意见,增加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以转型思维做好城镇空间
节约集约利用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防止城市“摊大饼”发展,关键措施之一就是要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空间结构上形成若干城市组团,中间通过大尺度绿化有效分隔,建设空间要集约高效,非建设空间要山清水秀,营造大疏大密的空间形态。新版总规实施以来,我市坚定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建设活动逐步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中,2018年~2020年开发边界外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29平方公里,开发边界内现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占全市比重由57.1%提升至61.4%,城镇组团更加集约紧凑。
减量倒逼用地提质增效。2018年~2020年,全市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净减量约110平方公里,超额完成总规确定的阶段性减量目标。用地减量与疏整促专项行动、城乡环境整治等行动形成合力,全面遏制了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势头和城镇空间无序蔓延现象。通过减量增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4%、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6.8%,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土地利用向存量要空间。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始终坚持稳定总量、严控新增、少占耕地、盘活存量的原则,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存量用地供应占比由“十二五”时期的51%提升至近五年的55%,其中2021年存量用地供应占比63%。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印发城市更新行动指导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发布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制定城市更新条例,城市更新落地案例越来越多,城市更新的“北京实践”正在逐渐形成。
加强土地供应及开发利用监测监管。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规范土地开发类项目成本审核、资金监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规划实施水平。持续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促进开发区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
毫不动摇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北京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工作已进入深水区,粗放利用土地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耕地保护面临数量、质量、生态等多重压力。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以“三区三线”划定为契机,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全面提高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水平,为首都永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空间保障。
内容来源:研究室
来源: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