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孩子写作业慢的原因(熊孩子写作业这个jio症)
作者 | 无才姐
最近有位读者向我诉苦,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和家长发生了严重的对抗,家长让做,小小人竟然头铁得很,说不做就不做,最后家长在焦虑中失去耐心,打了孩子。
可是刚打完就后悔了。
因为其一,孩子虽然屈服了,哭哭啼啼完成了作业,但整个过程非常低效,几乎就是无用功;
其二,家长很爱孩子,看到孩子痛苦的样子非常心疼和自责。
挨打的孩子,后悔的家长,谁都不比谁更好过。
听完我叹了口气。
又是写作业!
又是让无数家长血压飙升、气出结节、锤断手骨、心脏搭桥的熊孩子写作业!
这真成jio症了吗?就没人治得了了吗?!
不行,我得写写。
“自觉”是个伪概念
每个家长都想要一个天生“自觉”的学霸,最好上学这事一点都不用麻烦大人,疯狂地热爱学习,完成作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一刻都不耽搁。
说实话,这样的学霸我也想要。
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虽然我从小读书就相当不错,几乎没让父母操过心,但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自觉”的人,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天生“自觉”的人。
我甚至觉得,“自觉”压根就是个伪概念。
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机器通上电就可以全自动,人却需要一辈子和惰性作斗争。
要想战胜惰性,只能靠两样东西:一是习惯,二是驱动力。
什么事情一旦习惯了,就不会觉得有多苦,倒是哪天停下来不做,会觉得怪怪的,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而有些强度特别高、难度特别大的事情,除了习惯之外,还需要特别强大的驱动力。
驱动力可能是兴趣,可能是目标感,可能是完成后精神和物质上得到的满足,也可能是以上所有的结合。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自觉,成人世界尚且如此,更别说小孩子。
所以,对小孩子来说,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学习”,尽快形成一种能够战胜惰性的良性循环行为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习习惯和激发学习动力。
可是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原来学习这件事也是需要学习的,在他们的想象中,孩子进了学校自然就会听课、写作业、考试,如果做不好,那就是孩子出问题了。
这相当于把一个从没游过泳的孩子直接带到长江边,跟他说,来,横渡。
不肯下水?完了,这孩子懒惰、叛逆、拖拉、没有上进心,态度有问题。
可人家明明连为什么要下水,怎么下水,下水后怎么办都不知道啊!
据我观察,一个小学生想要达到大人认可的“自觉学习”状态,至少需要三年时间,还是比较乐观的情况。
这三年中,孩子从一脸蒙圈到慢慢弄清楚学习是怎么回事,再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从学习中咂摸出乐趣并且能够保持乐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难独立完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家长们对“天生学霸”的臆想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从互联网上来,从朋友圈中来,从各种大型凡尔赛现场来。
仿佛永远都有人“吐槽”自家娃一大早爬起来看书写字,永远都有人“抱怨”自家娃晚上做题做得不肯睡觉,永远都有人“想不通”自家娃怎么突然就会了那么多东西,也没人教过啊?
可是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些都属于“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所以老父老母们才会恨不得昭告天下,要是天天如此,谁会稀得提呢?
这些加了十八层滤镜的“别人家孩子”掉链子的时候,谁又会主动告诉你?
猫三天狗三天才是人类幼崽的本性,相信我,“别人家孩子”再好也是孩子,突破不了物种的局限性。
所以我最常对朋友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别急,你得拿出至少三年的心理预期,来等待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走上正轨,渐入佳境。
建议一到三年级,家长直接放弃“自觉”这个不切实际的要求,想一下都算是耍流氓。
在这三年中,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陪伴孩子,直到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直到他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
愤怒的背后是无助
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最容易情绪失控,这是件很让人同情的事。
无论是把自己的手锤到骨折,还是把孩子揍到大哭,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我甚至有朋友揍完孩子后和孩子抱头痛哭,场景滑稽又诡异。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我们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别人犯了错,这是一种因果关系。
所以不能怪大人失控,只能怪孩子太熊。
对此阿德勒心理学的看法截然不同,认为愤怒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目的。
并不是别人触怒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愤怒,因为这样可以控制对方,逼迫对方就范。
对此,阿德勒举了个例子:
一个因为孩子调皮捣蛋而大发雷霆的母亲在接到朋友的电话时,瞬间就可以切换到心平气和谈笑风生模式,接完电话再对孩子继续发脾气。
可见她并不是没有办法控制怒火,而只是想利用怒火来令孩子服从。
换句话说,愤怒被当作了武器。
可惜,这并不是一件好的武器,即使对方真的屈服,我们也很难有胜利的喜悦。
很少有家长在打骂孩子之后因为孩子终于就范而沾沾自喜,觉得老子三四十岁的人镇住了一个几岁的小屁孩真是棒棒哒,相反,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爱一个人却去伤害他,目的竟然是为了他好,这真令人困惑啊!
“非暴力沟通”的倡导者、心理学家卢森堡博士对此有更深入的解读,他认为人们的愤怒中隐藏着自己也很难意识到的感受和需求。
按照他的观点,父母自身的疲惫、焦虑和担忧,才是点燃愤怒的真正原因。
表面上看,处于强势地位的大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发泄了情绪,可事实上,大人也是弱者。
看似气势汹汹的怒火背后,是大人对教育这件事的束手无策,以及对自己无能的痛恨。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读者每天常常要工作13小时,到家已经精疲力尽,由于平时对孩子管得少,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有着比一般人更大的焦虑,他自己也是需要得到体谅和帮助的一方。
而他口中那个行为“反叛”的孩子呢?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个叛逆期,一个在两岁左右,一个在青春期时。
第一次叛逆是因为自我意识的初醒,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每天都要说很多“不要”和“自己”,哪怕自己根本完成不了的事也拒绝大人帮忙。
第二次叛逆是因为要完成人格的独立,这个时期的孩子所有事情都和大人对着干,哪怕知道大人是对的也不听,用“不听”来划清和大人的界限,宣告自己的成长。
很显然,这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不属于任何一种情况。
他的“反叛”只是一种愤怒的表现。
作为弱势的一方,他自然无法去打骂父母,于是只能以哭闹来对抗。
这样的愤怒背后,是他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的痛苦,以及喊不出的“我需要帮助”。
“不想”其实是“不会”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采访了大麦和小米,问她们“小孩为什么不想写作业”。
大麦说很累很饿的时候不想写,小米说特别想玩的时候不想写,但她们都认为这些情况很少发生,就算发生了也很好解决,解决了就可以愉快地写作业了。
真正让一个小孩打死不想写作业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作业太难了,不会写,一写就错。
这让人觉得自己特别糟糕,特别特别糟糕。
我回想了一下她们小时候的经历,的确如此。
曾经,她俩最痛恨的就是中文作业,总是找借口拖延,写的过程也是各种鸡飞狗跳,鬼哭狼嚎。
没有哪一种文字要像中文这样,需要重复练习这么多遍才能记住,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极其枯燥和辛苦。
对于手部发育慢一拍、手眼协调性差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写不好一个字带来的是巨大的挫折感。
但是差不多三四年之后,她们对中文作业就不再抵触,因为能力上去了,每次作业很快就能完成,所有的问题仿佛一夜之间都消失了。
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数学在没有入门之前也很难。
入门的意思就是熟悉题型和套路,并具备一定的解题熟练度。
念小学的时候,大麦曾经一度非常讨厌数学,因为总看不懂题到底要干什么,计算也经常出错,一到写数学作业的时候就开始磨磨唧唧,饿了渴了肚子疼了,整个人都不好了。
可是我们没有放弃,一直都在做一些针对性练习。
进入中学以后,大麦解题能力和速度都上去了,自信心突然大增,每天作业不仅分分钟写完,还经常自己在网上找题做,做得不亦乐乎。
她们班也有孩子非常可惜,原本数学很好,网课期间掉了链子一直没有补上,现在不仅上课慢慢听不懂了,每天的作业也成了老大难,拖拉、抄袭什么都来了。
短短几个月,孩子的改变竟能如此之大,哪里有什么“天生”的学霸和学渣啊!
对于国内的孩子来说,中文的要求更高,数学的难度更大,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和中文简直毫不相干,每一样都是难上加难。
所以我一直觉得,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当一个孩子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挫折,无法自己解决,又不懂向大人求助,而大人因为繁忙和疲惫看不到孩子的痛苦,却一心希望孩子配合自己、让自己省心时,矛盾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孩子不是不想配合,是没有能力配合。
有人说,孩子“作”都是因为引起大人的关注,我觉得这话也对也不对。
每个孩子都知道引起大人关注最好的办法是做个“好孩子”,谁不想得到夸奖和喜爱呢?
只有当一个孩子做不到大人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才会用“作”这种下下策来让大人看见自己。
可是,当大人被自己的情绪所蒙蔽时,又怎么能“看见”孩子呢?
非暴力沟通
其实,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读者要想知道孩子不想写作业的真实原因非常简单,直接问他就行了。
没有孩子是为了要气死家长而不写作业的,挨打挨骂是他们完全可以预见的代价。
可是在一个无法沟通的家庭环境中,大人连这个简单的原因都问不出来。
因为大人一开口,已经把天聊死了。
可以想象一下,很多家长会这么开口:
现在都几点了?你怎么还没写作业?
在孩子听起来,这是一句指责,批评他“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完成。
人类在听到指责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开启自我防御机制,负隅顽抗:
我不想写!
大人一听,火蹭地就上来了,这孩子要反啊,还不赶紧得教育教育:
你这什么学习态度?这么懒惰拖拉能行吗?
孩子再一听 ,既然在你们眼里我又懒惰又拖拉,那我还努力什么劲,于是又来一句:
我就是不想写!
于是大人炸了,这孩子好好教育不行,看来只能打一顿了。。。
这种既无效又伤身的对话方式每一天都在无数家庭上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制造新的问题:
亲子关系不断被磨损消耗,最后渐行渐远,沟通变得更为困难,甚至不再成为可能。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试一试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只有四个步骤,看似简单,却大有乾坤。
第一步:观察。
“现在八点了,我注意到你还没有写作业。”——这就是观察,即陈述事实,不带有任何情绪和主观评论。
而上面那句“现在都几点了?你怎么还没写作业?”就带有了情绪和评论,暗示这么晚了应该完成作业了,而“应该”两个字在很多人听起来都自带批评效果,很容易制造对立情绪。
第二步:感受。
我们可以接下来说“这让我很担心/我感到有点奇怪/我很着急。。。 ”,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即可。
这里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你学习态度有问题”——这句虽然带有“觉得”,却不是感受,而是想法。
表达我们的感受是一种巧妙的示弱,会让对方更愿意与我们沟通;而发表主观的想法却容易冒犯对方,令沟通受到阻碍。
第三步:需要。
然后我们可以说“因为我希望你能有充足的睡眠/因为我希望你能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因为我希望你能好好掌握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之所以会产生那种感受的原因,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需要。
第四步:请求。
最后我们可以说“你愿意告诉我为什么不写作业吗/你愿意现在就开始写作业吗/你愿意告诉我你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愿意让我帮助你吗?”。。。
这里要注意,因为身份的不同,大人的话很容易被孩子当作命令而不是请求,所以我们的语气一定要注意柔和委婉,用“你愿意。。。吗”来替代祈使句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除了询问原因,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愤怒和疲惫,请求他们的配合:
“现在八点了,我注意到你还没有写作业。”——观察
“我很生气。”——感受
“因为我今天非常非常累,很想早点休息。”——需要
“你愿意赶快写作业吗?我可以帮你。”——请求
卢森堡博士认为,充分表达愤怒是有必要的,但不意味着激烈地宣泄情绪迁怒于人,而是要充分了解令我们愤怒的那个对象有着怎样的感受和需要。
也就是说,只有了解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的愤怒才能得到真正的消解。
所以在“非暴力沟通”中,学会倾听至关重要。
用上述四个步骤让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和需要,基本上可以用来解决孩子成长中所有问题。
我们愿意听,孩子才愿意说;孩子愿意说,我们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去解决。
从“管教者”到“协助者”
父母这个角色在很多时候都是“管教者”,要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遇到与孩子品行相关的问题时,严厉的批评甚至惩罚虽然未必是最好的办法,但正作用明显、副作用较小,还是可以使用的。
但是在孩子学习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慎用批评和惩罚。
因为没有孩子是故意不想学好的,他们学不好一定是遇到困难了。
批评和惩罚不仅帮不了他们,还会打击他们极其脆弱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哭哭啼啼写作业的后果就是以后更讨厌学习了。
而且学习归根结底是孩子自己的事,再强势的家长也无法规定孩子投入多大的热情、取得怎样的成绩。
所以在学习这个领域,我们需要从“管教者”的身份中走出来,成为孩子的“协助者”:
了解孩子的实际困难,为孩子提供充分的资源,帮助孩子逐一解决问题,耐心守护他们成长。
常有人问我,到底是怎样做到心性如此温和,情绪如此稳定的。
其实是误会了。
我当然也有着急上火,脾气暴躁的时候,只是从来都有意识地把脾气控制在“场外”。
平时两个孩子调皮捣蛋我会忍不住吼两声,但只要涉及学习,我绝对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和好脾气。
有些读者可能还不知道,我还是一名“乡村女教师”,每个周末在中文学校教小朋友们学中文。
所以除了家长的视角,我还有老师的视角。
负责任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天生不喜欢学习的孩子。
哪怕有的孩子课都听不太懂,中文说不了几句,连一横一竖都写不直,他们的眼睛里都装满了天真和好奇。
但我也似乎没有见过哪个孩子是天生喜欢写中文的,你让他们每个字抄十遍,没有人愿意。
好的学习习惯,都在点点滴滴中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支持。
班里曾经有个小姑娘一度让我非常头疼,上课不配合,一问三不知。
后来和家长沟通过,帮她把学过的内容在课后全部练习了一遍,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
再来上课的时候小姑娘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仅不再走神、交头接耳,还把手举得老高,每个问题都抢着回答。
所以这到底是是学习态度问题,还是学习能力问题?
班里还有一个年纪特别小的男孩,还不太会握笔,基本上写不了一个完整的汉字。
但是他的妈妈每天都非常用心地陪着他学中文,坚持做一些简单的练习。
有几次我请学生们上黑板听写生字,他也举手了。
上来之后他轻轻地对我说:我还不会写,你可以教我吗?
我笑着说当然可以。
所以就算学习能力暂时还不够,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学习的习惯和动力在,他早晚会学会写字的啊!
我希望用这两个的故事作为文章的结尾,为大家减轻一些内心的焦虑。
教育这件事不容易,但也没有想象的难。
只要孩子喜欢和我们在一起,愿意听我们说话,也愿意说话给我们听,他们的成长中就不存在治不了的jio症。
找出什么症,再对症下药就完事了。
剩下的就交给神奇的时间吧。
END
话题TOPIC
孩子回家不写作业,
你是怎么做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姐。侵权必究。如需开通白名单,请联系小助手wucai6de01。
往期回顾
把自己玩进急诊室的熊孩子们
牛逼!
27
10-2021
天啊!我竟然在德国养了一只狗
奇奇怪怪的事情发生了
20
10-2021
世界以痛吻你,你就哈哈哈哈
来啊,来说脱口秀啊!
13
10-2021
成长的烦恼:孩子的好朋友竟是同性恋?
你能接受吗?
29
09-2021
在纠结鸡不鸡娃?醒醒吧,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危机!
这个世界早就不一样了!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育儿】双减2 | 双减1 | 谈学习 | 穿裙子的男孩 | 异性交往 | 鸡娃 | 死亡游戏 | 亲子关系 | 偏心 | 青春期 | 孔融让梨 | 高情商的孩子 | 抑郁症 | 爱问问题的孩子 | 自信的孩子 | 德国鸡娃 | 德式育儿 | 高学历父母 | 一妈专政 | 对孩子最好 | 近态竞争 | 打孩子2 | 减压 | 受欺负 | “专家” | 考第一 | 自鸡 | 兴趣 | 寒假 | 跳楼的孩子 | 爱学习 | 家暴 | 阅读2 | 阅读1 | 网瘾2 | 霸凌 | 西方教育 | 网瘾1 | 磨蹭 | 教师节 | 哪吒 | 兴趣班 | 财商2 | 言传身教 | 财商1 | 坏脾气 | 养娃心路 | 打孩子1
【生活】代沟 | 男人的情商 | 亲密关系 | 中年婚姻 | 后悔生孩子 | 疫情下的小学生 | 段子手 | 闺蜜 | 圣诞节 | 变好看 | 二胎 | 大兄弟 | 生活平衡 | 谈婚姻 | 给读者
【视界】吴亦凡 | 林生斌 | 内卷 | 比尔·盖茨 | 《小舍得》 | 杨笠 | 张一得 | 爱情观 | 郑爽张碧晨 | 奇葩说 | 2020 | Metoo | 张桂梅 | 自信 | 绝望的孩子 | 虎妈 | 全职太太 | 无知与公知 | 迟到的正义 | 缪可馨 | 正能量 | 女老师 | 中年人谈爱情 | 情怀与搬砖 | 中年叛逆 | 日记 | 谈时事 | 海外华人 | 疫情来袭 | 公民和巨婴 | 留德华 | 歧视 | 优秀的人
【10w 】 高晓松 | 心理学家 | 德系母亲
我知道你“在看”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