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书籍(戛纳影像之书戈达尔的影像论文的确看不懂)
首先需要承认的是,戈达尔的新片《影像之书》(Le livre d’image)还是没看懂。这种不解从《电影史-所有的历史》(Histoire(s) du cinéma: Toutes les histoires)就开始了。戈达尔用影像书写论文,其中的逻辑太过艰涩,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但不懂不代表你就有权利去诟病作者,对于电影的解读有很多种,现在的戈达尔,最不希望你再用“新浪潮”去解读他了。
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当年被巴赞提出来的时候,正好是戈达尔和特吕弗崭露头角的时候。“新浪潮”是他们重新实验电影的结果。戈达尔从来没有停止自己的实验。每一部新电影都让人看不懂,可能他在一遍又一遍去打破原本自己对电影的定义,然后重新去议论电影这件事。心高气傲的影评人害怕被愚弄,所以对于不解这件事充满了恐惧。如果追捧戈达尔,可能就中了他的诡计,但如果抨击他,也可能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对于戈达尔的每一个解读都是危险的,但是每一种解读都是可行的。《影像之书》用了非常多的电影片段,从《一条安达鲁狗》曾经的先锋——即便今天来看也依然是先锋的——到阿拉伯电影的现实意义。影片的前半段,似乎是《再见语言》(Adieu au langage)的互文。《再见语言》把话语拆分了重新组成语言,《影像之书》似乎是把影像拆分了作为单词重新组成电影的语言。这种语言不服务于叙事,只服务于戈达尔自己的观点。那么戈达尔的观点又是什么?一部分是破坏,一部分是致敬。
破坏的是视听语言的连贯性。《影像之书》虽然用了很多其他电影的片段,但这些片段不是完整的一个场景。不合时宜地戛然而止,音画不同步的不适,画外音和原本电影的声音用不同的方式重合,加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音效,把原本的电影完全中断。可是,这个中断里面依然可以判断它的原貌。如果我们一定要把“新浪潮”时期的戈达尔拉进来看的话,其中的一致性,可能就只是戈达尔不服老的先锋精神,以及对连贯性的破坏。从早期的跳接开始,戈达尔的影片就有了视听语言不连贯的迹象。到《影响之书》,包括《再见语言》和《社会主义》,他是把叙事的连贯性也准备抛弃了。
但这种不连贯,并非真正的不连贯。既然他是用影像来书写论文,那么他在其中的逻辑事实上是连贯的。只是这条逻辑——或者有可能是很多条逻辑——太难以追随了。在前半段的破坏里面,还有戈达尔对自己的致敬。这个致敬是隐晦的,他用别人的电影来重现电影史,但他自己恰恰是电影史里最重要的一环。
影片的后半段,戈达尔的逻辑就更加难以追随。如果说前半段的逻辑尚且可以用电影史的知识来摸索的话,后半段的故事对于脱离了阿拉伯世界的东方观众而言,异常艰难。这一部分不能不让人想到今日世界的格局。戈达尔保持的精力,对世界的思考,没有懈怠。阿拉伯世界对于他是否就如同当年的中国?他想去思考这个世界的起源、辉煌、发展,试图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正在发生的混乱。这种思考是否还能称之为先锋,可能有些难以判断。但从整个世界电影的角度而言,戈达尔还是具有先锋精神的,毕竟,这是第一个在戛纳电影节用Facetime做完新闻发布会的一个电影人。那些不得不走到主持人的手机前,面对着撑满4.7英寸屏幕的戈达尔来提问的记者,已经参与了新的电影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