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

#创作挑战赛#

今年是河南“75·8”特大洪水发生47周年。

身为一名90后,我很少谈及家乡的这一灾难。一方面过于沉痛,另一方面毕竟出生时这一灾难过去快20年了,没有亲身经历,故而所知甚少,在没有掌握大量文献资料下,就没有敢下笔。

如今,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有底气写下去了。

我本身是河南周口项城人,绝不贪婪试图将驻马店地区、平顶山地区、漯河地区以及下游安徽阜阳地区全部记述下来,今天就以河南项城人的视角来谈谈这场灾难的始末。

祸起台风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1)

1975年“3号”台风Nina移动路线图

“75·8”特大洪水,顾名思义,就是1975年8月发生的洪水。

一切都开始于1975年8月初的“3号”台风Nina,其具体移动路线,如下所示:

8月4日,在福建省晋江登陆后,向西北方向深入内陆。

8月5日20时,到达湖南省常德附近后向北移动。

8月6日21时,进入河南省,在桐柏附近徘徊。

8月7日8时,进入驻马店地区。

由于强烈低气压与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对峙局面,这种热低压系统从海洋挟带大量水汽,与强冷空气遭遇,辐合作用特别强烈,又受到桐柏山、伏牛山组成的“喇叭口”地形的抬升作用影响,在驻马店一带造成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2)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3)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4)

降雨量统计表

最大暴雨中心在林庄站,8月5~7日降雨量1605.3毫米,7日一天雨量1005.4毫米,最大6小时雨量830.1毫米,为当时世界最大记录。

紧接着,就是水库的库容暴涨,最大的危险即将来临。

石漫滩水库、板桥水库相继垮坝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5)

1974年板桥水库的卫星影像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6)

1975年板桥水库溃坝以后的卫星影像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7)

板桥水库垮坝后照片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8)

石漫滩水库垮坝之后照片

8月8日凌晨2点左右,板桥、石漫滩2座大型水库及60座中小型水库相继垮坝,泥河洼、老王坡滞洪区普遍漫决,洪水横流泛滥,造成沙颍河、汾泉河水位暴涨,先后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

8月8日,沙河大路李最高水位达58.91米,超过保证水位1.48米。

8月8日16时,西华沙河北堤张湾决口,周口流量达到3450m³/秒,超过保证流量以上持续达22小时。

8月9日4时,周口最高水位达49.92米。超过保证水位0.72米,历时6~7小时。

8月12日6时,颍河李湾超过保证水位1.08米,流量达到1450立方米/秒,超保证水位的时间达65小时。

8月15日16时,汾河黄冲、泉河老城都先后超过保证水位1.22米和1.73米,超保证水位16天之久。

溃坝只在一念之间,但是这些水库管理人员没有通知到位,导致了惨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上游溃坝,下游遭殃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9)

“75·8”特大洪水淹没范围

1、汾河以南地区淹没源于老王坡滞洪区漫决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10)

项城境内的“75·8”特大洪水淹没区域

​在上游泥河洼、沙河北堤漫决后,平地三四米高的洪水直冲沙、颍河夹河套地带,浸吞周口地区西华西部7个公社和泛区农场。老王坡滞洪区漫决后,洪水滚滚,沿泥河横流东下,淹没商、项、沈三县22个公社。其中,项城县境内的孙店、李寨、三店、贾岭、老城、新桥、付集等7个公社以及高寺公社汾河以南区域(相当于7个半公社)全部被淹没,平地积水二三米,有的深达五六米,存留时间达20天之久。

2、周口项城地区房倒屋塌、伤亡惨重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11)

1970年小卫庄卫星影像图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12)

75·8大洪水伤亡统计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13)

河南水利厅编写的《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一书的死亡人数统计

根据1999年《项城县志》记载,在1975年“75·8”特大洪水灾害中,淹没耕地55万亩,倒塌房舍22万多间,灾民35.68万人;另据毛雪莉《河南“75.8”水灾救助中的地方政府研究》一文研究,可知驻马店地区在“75·8”特大洪水灾害中直接死亡人数为22564人;而河南水利厅编写的《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一书的统计为死亡人数为2.6万人;周口地区没有因洪水直接死亡的,多死亡于次生的疫病。 以我们项城李寨公社为例,在洪水到来之后,洪水先漫到脚脖,之后公社通知去泥河大堤避难,像我家离泥河比较远,我爷爷就在树上造了简易庇护所,我姥爷家离泥河很近,一家去了泥河大堤避难,在那里生活了一个月,直到洪水完全退去。

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是还是穷。

一方面,当时河南农村普遍建造的房屋以趴趴屋为主,就是“版筑”技术,最有名的历史典故就是“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即我国传统修建墙体的一种技术,指筑土墙,把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用杵捣坚实,就成为墙,因此也叫做夯筑或夯土技术。趴趴屋经不住在水里泡,时间一长,房屋必然坍塌。很不幸,我家大坑北沿的老房子就泡塌了。另外,由于那时候水泥限量供应,条件好的家庭还是泥巴口砖瓦房,这种房子也是很容易被泡塌。总之,洪水面前,谁家的房子都无法幸免。

另一方面,由于洪水上涨速度快,8月8日凌晨遂平人还在熟睡中就被冲走了,绝户家庭也最多,因此遂平县伤亡最为严重;而到了8月8日晚上,洪水抵达周口项城境内,而且由于当时电话没有普及,信息沟通不畅,有些乡镇、村庄没有沟通到位,因而受灾也比较严重。

总之,这次洪水来势之猛,水量之大,积水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重,都是项城有水文记载以来所未有过的。

灾后抢险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14)

人民群众在加固大坝

​在项城县汾河以南遭受特大洪水后,八个公社近500平方公里土地水深2米,房屋倒塌,电话中断,食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时任项城县委第一书记李济川同志,涉水乘筏深入洪区,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大大鼓舞了全县人民抗洪抢险的斗志。在他的带动下,全县出动20万抗洪大军,加高固守汾河北堤,经过半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普遍加高了2米以上,做土方240多万立方米,确保了汾河北堤的安全。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15)

空军部队运送物资到灾区

在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济南军区和郑州、商丘地区驻军及时派遣了大批指战员,日夜兼程,冒雨涉水,迅速赶赴周口地区,和广大人民一起投入抗洪抢险战斗。济南军区舟桥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后,24小时行程800公里,赶赴项城、西华受灾地区,即投入护堤防、修码头、架桥梁及抢救人畜的紧张战斗。

灾后救助

1982年特大洪水资料(1975年项城758)(16)

医护人员为灾区人民治病

​据我了解到,在此次抗洪救灾中,郑州、开封、许昌、洛阳等地市民连夜为灾区人民赶制烙馍、油饼等保质期较长的食物,贡献尤大。

济南军区空军某部派出飞机连续为西华、商水、项城、沈丘被洪水包围的群众空投了大批食品和抢险、救生器材。全国各地和我省兄弟地区纷纷发来慰问电,并连夜派车送来大批抗洪抢险物资。国家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省委、省军区和兄弟地区的卫生部门还派来大量医疗队,深入洪区为灾民防治疾病,给抗洪救灾斗争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援。

总结

在“75·8”抗洪抢险斗争中,经过广大军民的英勇奋战,虽然有效地控制了洪水的蔓延,缩小了灾情,但由于这次洪水特大,人力不可抗拒,使项城7个半公社遭受了严重灾害损失,淹没耕地55万亩,倒塌房舍22万多间,灾民35.68万人。

身为项城人,祖祖辈辈忘不了这次洪灾,平时我们纪年不按准确的数字纪年,而是用洪水前和洪水后来代替时间。1975年8月洪水前后出生的人名字中间必带洪,就像新中国成立时出生的名字普遍就叫建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