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不可语冰还是夏虫不可语冰(凭啥不可与井蛙语海)

《庄子 秋水》:“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

夏虫不可语冰还是夏虫不可语冰(凭啥不可与井蛙语海)(1)

昨天我一个中医朋友和我抱怨:“这些病人太难搞了,我让他们不要吃寒凉生冷的东西,还重复了三遍。完了出事了,病又重了,一问,他说:‘医生,我没吃啊,我就吃了个橘子。橘子不是热的吗?’我特么当场就斯巴达了,合着我还要一个一个水果点给你,但凡漏了一个都不行啊?”

我朋友在说的时候,那表情很无奈啊,让我不禁笑了起来。

像极了游戏中队友说会打野,就真的全程在打野,从头到尾就在野区不出来的时候,你的表情。你看队友多傻逼,队友见你应如是。

像极了中国男足在球场上,踢个球的时候,我的表情。你说东他往西,你让抓狗他撵鸡。我当场就想甜蜜的物理超度他们。

夏虫不可语冰还是夏虫不可语冰(凭啥不可与井蛙语海)(2)

这事其实不稀奇,完全属于“自然现象”的范畴。都是认识的局限性的锅。

庄子曾经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du三声)于时也。女朋友不可以讲道理,自讨苦吃也;中国男足不可劝其奋进,徒劳无功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后两句庄子没说,我替庄子说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过去的生长环境及经历,以及文化教育水平,会形成他自己思考能力、思维习惯。这些条件都会限制他个人的认知范围。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老鼠孩子会打洞。

我们很难意识到我们认知的局限性,所以很难第一时间意识到,我可能是错的。哪怕意识到,又很难承认,因为我们内心的B格如此高。人都是要脸的嘛,谁都不爱被打脸不是。

这样拼命维护自我的,就是心理的防卫层。而这层屏障是如此之厚,它形成了我们人与人之间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争执,也把我们固化在了井里。

夏虫不可语冰还是夏虫不可语冰(凭啥不可与井蛙语海)(3)

话说回来,无论是病人还是我那朋友,也都是这样。病人意识不到我朋友说的“生冷寒凉”是怎么一个范畴,下意识的理解成了自己的意思,又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理解的并不准确,可能再加上贪嘴,所以吃了橘子。

而我朋友,他完全没意识到,病人有可能并不能准确理解“生冷寒凉”指的是什么,他们没学过,甚至可能觉得“生病了就得吃水果补充维生素”。

思维总是在自己的经历中打圈圈,就像井蛙、夏虫一样。他们的这些想法、做法,都是他们过往经历形成的思维、行为习惯的体现。

夏虫不可语冰还是夏虫不可语冰(凭啥不可与井蛙语海)(4)

任何一种认知观点一定是有限的,这种限制就把我们固化成井蛙了!而我们大部分时候是浑然不知的!

学习成长本是一个不断自我提升,拓展自己认知的过程。当认知边界越大越会发现不知道的越多。

从这角度而言,我们无疑都是井蛙、夏虫。但不一样的是,有一些人意识不到自己是。如果意识不到,那么,我们就会完全不愿去看下井外的风景,超出我们井外的,便极力否定。而有一些人,突然意识到了这一切。如果意识到了,那么,当有人和自己说有大海、有冬天的时候,心里自然就有接纳的空间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