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书法作品欣赏附译文(愙斋书法书法百问)

什么是草书?

丁谦

草书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草的意思含有草率、草创之意。《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简单的说,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书写迅捷,不易识别。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小草和大草(也称狂草)。

章草

章草是在西汉中晚期形成,并逐渐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的一种草书,是隶书快写的结果。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救章》,因而得名章草,也有说法是东汉章帝爱好这种书体而得名。章草打破了隶书的书写规矩,使它趋于简便。其捺笔用隶书的波挑,隶味很浓,并且字与字之间多不相连,每个单字的笔画之间出现了牵丝引带。传世章草著名作品代表作有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陆机的《平复帖》、索靖的《月仪帖》等。

小草

小草是草书中一种流行最广的字体。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小草萌生于章草的快写之中,但打破了章草字字独立的形式,使上下字之间气势相连,顾盼有情。小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成熟于东晋时期。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继承并发展了东汉张芝始创的草书,风格面貌为之一新。为了和章草相区别,人们把它称为小草,又称“一笔书”。代表作有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大篆书法作品欣赏附译文(愙斋书法书法百问)(1)

怀素草书《自叙帖》(局部)

大草

大草又称“狂草”,在狂乱之中透出优美。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书家,在晋代小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比小草更为潦草和放纵的草书,甚至很癫狂。其用笔连绵不绝,常一笔数字,变化丰富多端;笔画的粗细、轻重对比强烈;结字疏密,开合错落有致;章法奇逸跌宕,墨色的浓淡、枯湿相得益彰。大草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力求气势畅达豪放;笔势大起大落,狂放不羁;以至于成了脱离实用的纯书法艺术创作,其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狂草代表作有唐代张旭《肚痛帖》、《古诗四帖》等和怀素的《自叙帖》等,都是现存的珍品。

大篆书法作品欣赏附译文(愙斋书法书法百问)(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