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国内上演了吗(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原文作者:GiuseppeLee

结束了,还沉浸在悠扬的小提琴声中。小裁缝去哪儿了,谁也不知道,甚至连她真正的名字也不知道。她就像个谜,消散在凤凰山的风里。我爱这部电影,爱她的名字,爱她的角色,爱她的故事,爱她的浪漫气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中国那段极具革命色彩的日子,有着近乎疯狂的迷恋,孩子们的个性,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享受着他们张扬的青春,和属于他们的自由。(或许我单单看到这个时段美好的一面)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国内上演了吗(巴尔扎克与小裁缝)(1)

电影伊始,一首热闹激昂的革命歌曲《骑着马儿去北京》辅以安静翠绿的大山作为背景,鲜明的对比,竟会让我很不自觉的联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明明是两个在同样历史背景下,有着不一样风格的作品。《巴》无论是在故事的发展,还是对于人物的塑造,相比于《阳光》的不羁放肆,都显得内敛平稳许多。很自然,小裁缝对于马剑铃的重要不亚于马小军对于米兰近乎魔鬼般的着迷。只是木纳的马剑灵选择将这份甚至都不敢想象的爱情深埋在心底,安安静静的守护着。在看到那块有着美好回忆的地方,即将消失时,毅然踏上归国的旅途,带着一瓶只有他知道适合她的香水。当找不到小裁缝时,一头扎进水中,希望能找到些什么,做着最后的挣扎,像个孩子一样放肆。原谅我的任性,在这儿完完全全的忽略了罗明。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国内上演了吗(巴尔扎克与小裁缝)(2)

在文革破四旧的时代背景下,小屋子里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村民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马剑铃、罗明。村民是淳朴的,也是野蛮的。马剑铃罗明站在中间,显得格格不入。用巴尔扎克方法区分野蛮与文明,野蛮人只有情感,而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在这儿有了一次文明与野蛮的碰撞,单单是因为小提琴可以和西方连接在一起。面对小提琴将要被毁的情况下,罗明笔直的站在那儿,一句话也不想说。而圆滑的罗明的歪理硬是把莫扎特和伟大领袖毛主席联系了在一起。尽管马剑铃不喜欢这样,可他还是被这些单纯的村民弄的哭笑不得,并选择了妥协。有些小聪明的罗明和执拗的抑或是懦弱马剑铃性格的对比,也为小裁缝的选择埋下了伏笔。试想,没有任何感情历练而又处在情窦初开的美好年华里的小裁缝会中意谁?是选择沉默的马剑铃还是选择和自己一样拥有开朗性格的罗明来教会自己什么是爱。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国内上演了吗(巴尔扎克与小裁缝)(3)

马剑铃蹲在小屋的地上呆呆的说道:“我们在这山里头安家落户,说不定会在小屋子里过一辈子,想起来脊梁骨都有些发冷。”对于未来绝望的恐惧不寒而栗。每天都重复无聊乏味所的生活,这种痛苦是一个有些许思想的人所不能忍受的。好在,罗明马剑铃都是年青人,总能找到快乐。青春的骚动导致了与小裁缝的第一次见面---偷看小裁缝洗澡。可在被发现之后,完全没有观众预料之中的尴尬,导演特别自然的向大家介绍山里姑娘小裁缝。她的善良,开朗,美丽,热情,大方一下就吸引了这两位来自城里的孩子。罗明曾说:“不想问她的名字,因为觉得小裁缝这个名字就很适合她,不过,就是有点土。”而这个“土”也是致命的。接受了新思潮的罗明,怎么能允许自己的“爱”是不建立在思想的交流之上的。不能建立在思想上的爱,是不能长久的。因此他想教她认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给她听,潜移默化的来一场思想上的洗礼。

在这个闭塞的山村,阻挡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甚至想到了“偷”书,不过对他们来说应该算不上是偷吧。当他们聚在小屋子里,分享着这些所谓的反动教材,沉醉在文学的海洋里,他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白天工作了一天,夜里点着煤油灯,仍如饥似渴的品味着于絮儿·弥罗埃。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了《阳光》,马小军与米兰在房间里聊《钢铁》,聊《诗歌二百首》,聊保尔,聊冬妮娅。当米兰问马小军这些书都读完了没?马小军遗憾的答道“都是些没头没尾的破书”时的心酸表情。联想到,如今我们九零后在大学里无所事事,让我鼻子一下就酸了。而马剑铃所处的环境更为恶劣,他只能偷着躲着,冒着被抓到群众专政办公室去的风险来汲取这些精神食粮。一本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吗?是的,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通宵之后,满足感盖住了他的疲劳,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最接地气是来了句“甚至连猪圈的味道都变了”。这份满足感,我有深刻的体会。那时临近高考,晚上十二点了,仍睡不着,对自己说看一个小时的《阳光》立马睡觉,后来才发现这真是个笑话。一口气看完《阳光》,激动得都快哭了,甚至感觉高考什么的都不再重要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成了姜文的铁粉,也爱上了那个红色年代,那个人人嘴上挂着毛主席,信仰高度统一完全没有一丝迷惘的年代。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国内上演了吗(巴尔扎克与小裁缝)(4)

如果说于絮儿·弥罗埃改变了马剑铃,那自然而然是巴尔扎克改变了小裁缝,教会小裁缝区分文明与野蛮,教会小裁缝世界之大与美妙,教会小裁缝女人的美是一件无价之宝。让小裁缝成为了真真正正的文明人,成为一颗带有情感兼具思想的芦苇。根据小说中的描述,小裁缝做出了凤凰山第一件“胸罩”,并得意的向自己的小伙伴展示自己的改变,站在原地昂首挺胸的摆动自己故意拱着让人感觉很有力量的双臂,骄傲的像个孩子一样。顿时感觉到周迅真是位伟大的演员啊!这种滑稽有趣的舞台效果让我一下就想到《阳光》里冯小刚站在讲台上拍着桌子对着坐在下面的学生大喊“是谁?是谁?”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国内上演了吗(巴尔扎克与小裁缝)(5)

三人躺在草地上,小裁缝在中间分别握住两人的手。很难说,她喜欢谁更多一些。可罗明就像一位天生的说书人,深情并茂,语言富有感染力。小裁缝在看电影时也说“看电影还不如你来讲电影更有意思。”而马剑铃在给小裁缝读书《包法利夫人》时,就明显显得拘谨许多,也许是因为在感觉上多了些什么。在我看来,小裁缝爱上的不过是罗明的这份才华,在他读巴尔扎克小说时,把他当成了巴尔扎克。只是罗明还沉醉在小裁缝的崇拜之中,全然不知。一旦小裁缝意思到罗明不同于自己理想中的巴尔扎克,就会毅然决然的放弃罗明,放弃这段青涩懵懂的爱,踏上寻找巴尔扎克的征程。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国内上演了吗(巴尔扎克与小裁缝)(6)

不得不说导演一下猛的将观众从回忆扯回现实,镜头的生硬,打破了导演慢慢说故事所酝酿的风格,成了整部电影的一个小败笔。多年以后,马剑铃仍旧单身一人,罗明娶了位势力略显庸俗甚至称得上有些“土”的女人。不变的是,他们仍旧深爱着小裁缝,只是马剑铃不肯再次妥协。夜里他们靠着沙发,坐在地上,看着电视里物是人非的凤凰山,喝着酒。这一幕,多像北岛的那首小诗啊!“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夜深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是啊,梦碎了,怎么也修补不好了。“我知道你也爱她”罗明面无表情的问道。沉默许久,“也许是吧,只不过我们俩爱她的方式不一样吧。”可以想象马剑铃说这些话的痛心无奈。马剑铃隐秘的爱着小裁缝,是不要求任何回报的,安安静静的守在她身边就足够了,想象着自己就是包法利夫人的情人。因为小裁缝将村里无赖一举扑倒在地,因为小裁缝用自己最心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去和医生做交换,因为小裁缝卖掉自己的小提琴。在小裁缝选择远去找寻巴尔扎克时,压住心中的不舍,不说一句挽留,送一双雪白的网鞋来表示自己最美好的祝福。

所有的一切都过去了,怎么也找不回来了。《莫扎特想念毛主席》响起,三峡的水涌了进来,慢慢的淹没了三人在一起那些欢乐美好时光,淹没了缝纫机,淹没了送给小裁缝的礼物---香水。泛黄的画面和着小提琴声,像陈酒一样使人愈发迷醉,根本不想出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