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水乐园(大众点评的护城河)
10月9日,王思聪发微博称自己的的“大众点评”账号被改绑了手机。随后,他又转发自己微博并附言:“震惊!国家数据安全法实施后市值万亿的美团点评依旧我行我素!”
身为娱乐圈纪检委的王思聪可能不知道,就在他发微博这一天的整整一年前,2020年10月9日晚间,美团正式对外宣布其董事会已于日前通过《简化公司名称》特别决议案,公司名称将由原先“美团点评”简化为“美团”。
美团给出的理由是:公司名称的简化将有助于对外建立公司统一的品牌形象,增强用户、商户等对公司多业务能力的认知,从而推动公司在聚焦“Food Platform”战略的同时继续探索新业态,为生态体系中所有参与者以及社会创造更长远的价值。
而就在几年之前,美团点评这个名字也被赋予过特有的意义:它标志着美团与大众点评之间的战略合作。2015年10月,在阿里、腾讯、红杉等股东的支持下,美团与大众点评发布联合发布声明,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合并后的新公司采取双CEO制,大众点评CEO张涛和美团CEO王兴共同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
古往今来,资本催动下的巨头合并,结局总是免不了有一方弱化或者出局,美团与点评也不例外。只是很多人原以为张涛退出即是结局,没想到到了最后,点评却连“名字“”也没有保住。
昔日全球首批独立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之一的大众点评,如今一抬头,发现周围全是对手,没有朋友。
点评之殇:弱化、退化、边缘化
成立于2003年的大众点评,曾经坐拥着美团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
2010年,大众点评推出移动端APP,到了2012年8月,大众点评移动端流量超过PC端达60%。
2014年,张涛引入了腾讯的战略投资,开始推动大众点评海外上市有关事宜,那个时候,美团成立不过4年。
张涛曾表示,点评最大的价值在于:“做吃喝玩乐O2O,就需要点评、团购、预约预订,这几个环节都有的,全球就大众点评一个,Groupon和Yelp都没有做成。而这几个东西在一起做是效率最高的。”
但张涛可能没有想到,恰恰是因为Groupon和Yelp都没有做成,因此当大众点评寻求在美股上市时,资本市场并不能完全理解和认同大众点评所讲的故事。
大众点评并没有获得理应所有的“先行者“Buff”,上市无疾而终。
与此同时,点评稳扎稳打的步调也给了美团奋起直追的机会,到2015年,美团已经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估值也远高于点评。最终,为了更好地对抗百度糯米和阿里口碑,在股东的推动下,美团与点评以5:5的换股方式完成了合并。
而在张涛眼里能够与BAT分庭抗礼的终极武器——十余年的积累的商户资料与用户点评,在媒体的视角里,也变成了渐老的点评寻求与新晋强者美团合并的资本。
点评与美团的“蜜月期”短的惊人。合并后仅一个月,美团点评宣布调整架构,张涛不再担任新公司联席CEO,转任公司董事长,退出管理一线。2019年1月,大众点评的运营主体发生股权变更,张涛、张波、龙伟等原股东退出,新增股东王兴和穆荣均。其中,王兴持股比例达95%,为实控人。
此后,由于业务上有较大重叠,美团逐渐呈现出“吸血”点评的态势。在团购、酒店、旅游等重叠业务上,美团不仅加码线上投入与研发,逐渐弱化大众点评的交易功能,还大力发动线下,通过推进聚合收银、餐厅管理系统以及推出共享单车与共享充电宝等方式,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进一步巩固其地位。
数据显示,美团点评合并以来,外卖业务迅速成长为美团点评主要的营收业务。而大众点评所在的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营收占比不断下滑,有消息指出,大众点评贡献的交易量,目前已占比不到10%。
点评之困:抖音、快手、小红书
其实,大众点评在生活服务市场中表现并不差,只是相较美团而言落差明显。
但点评的问题在于,它的路越走越窄,到了今天,它实质上已经蜕变成了一个信息平台。
而美团则定位为生活服务线上交易平台,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业务上看,点评已然成为了美团的一个子集,之所以点评还能单独成为一个App,主要在于美团还给点评留下了一个最后的的战壕,即UGC评论,也是点评实现引流的关键。
但这并不是因为美团信守承诺,或是仁慈所致,事实上站在2021年四季度往回看,这更像是美团给自己设立的一个战略缓冲。
美团想要防御的,就是字节跳动、快手以及小红书。
早在2018年,抖音就组建了POI (兴趣点) 团队,用户可以在发布的视频中挂上门店POI;之后,抖音推出 “餐饮扶持计划”,为指定商户免费邀请达人探店并发布视频。今年2月,抖音还在北上广深等城市上线“优惠团购”, 从连锁品牌到夫妻小店,大量商家都在抖音上发布可团购券、套餐券。
与此同时,快手也上线了本地餐饮服务专区,分为特惠团购、榜单推荐、超赞福利三大板块。转型为“生活方式”平台的小红书也推出了门店POI、酒店、民宿预定服务。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纷纷背靠百度、阿里,相继上线本地生活业务,就连携程也推出了“携程美食林”业务——在剑指美团之前,点评成为了他们不约而同拿来练级的“试炼场”。
点评的优势是积累的将近20年的UGC评论,以及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点评共有的认知——一个吃喝玩乐评价平台。
用户信赖大众点评,通过点评找到适合自己的餐厅或娱乐场所,消费之后再通过发布点评来进行反馈,使自己收获来自网友的共鸣和回应,进而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是点评过去奉行的“理论”优势。
但是,这些UGC评论真正的价值在于时间的沉淀,而非数量,甚至也无关乎质量。比如一家具有历史的老牌饭店,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评论,才是真正对用户具有价值的参考。但如今大量的网红店、人气店的评论已经没有了沉淀的过程,且随着机构与专人的加入,专业而密集的评论产出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只要平台和店铺支持,在评论数量上超越点评已不是问题——平台如美团和口碑,店铺如喜茶和奈雪的茶。
而在单纯的评论质量上,抖音、快手的短视频,小红书的笔记也一样可以有所保证。特别是抖音和快手,相比较纯图文的大众点评,视频和直播能够展现出产品乃至店铺更加丰富的细节;同时,大数据 信息流推荐技术,也比大众点评主动搜索的产品逻辑更容易让用户发现,相应地也更有利于商家进行推广。
点评之难:求新、求变,都不易
面对对手的段位优势,大众点评也开始求新求变。2018年初起,大众点评开始疯狂改版,其中包括首页改版为图文信息流模式,以及增加“Biu小视频”和底部“ 号”栏目等,试图进一步增加用户粘性。
除此之外,点评还模仿小红书,邀请明星入驻、推高人气,首批邀请了关晓彤、江疏影、张艺兴等当红艺人。
但从市场和网友反馈看来,点评不仅在形式上涉嫌抄袭抖音与小红书,如此“后知后觉”的应对策略,还进一步暴露出了点评的老态。
除此之外,大众点评也陷入了用户评价不真实的质疑里。毕竟个人用户的声音终归还是比不了在点评体系里具有等级优势的KOC们,而当后者们被组织起来向一个方向聚集的时候,无论是好的种草还是坏的节奏,最终伤害的都是点评最后那点“真实”的根基。
除此之外,点评还面临着留不住用户的问题。无论是抖音、快手还是小红书,都在社交功能上比大众点评有着更高层级的优势,这就导致,人们可能依然习惯于在点评上寻找适合的店铺,但在找到之后就会关掉它,再把拍摄好的图片和视频发在自己的小红书与抖音上,以获取更多的点赞与互动。
在这样的闭环里,大众点评仅仅充当着一个信息查阅的工具而已。
对此,点评尝试通过微信导入好友关系,以增加在点评平台上的互动频率,但收效甚微,原因是——如果你希望家人朋友和你互动,那么显然你更应该发的是朋友圈,而不是大众点评里的点评。
总的来说,大众点评目前正处于一个被夹击的状态,它就像一个美团独立出来的封地,身后,是美团强势的疆域,前方,则是多个强大的敌人。
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美团,但箭矢却纷纷射向了大众点评。
在这样的前提下,也许点评唯一能做的,就是本分地当好美团的一个流量入口,替它挡一波、再挡一波进攻,最终倒在中文互联网的长河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