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古诗写作背景(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近两年开始流行古风,我们的古诗词文化也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央视的诗词大赛,让全国人民见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人们通过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学到了许多比较冷门的知识。

比如,张继真的是落榜伤心之下才写了《枫桥夜泊》吗?“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真的是在哀悼自己的爱情吗?

枫桥夜泊的古诗写作背景(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1)

​图片来源于网络:枫桥夜泊

一、张继为何写《枫桥夜泊》

一首《枫桥夜泊》,让张继在千年之后依然受到人们铭记称颂,张继的诗文并不算少,收录在册的数量也有不少,可是让人们反复吟诵的只有《枫桥夜泊》和《宿白马寺》,这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哀伤。

读过这两首诗的人都知道,虽然用词精炼,描写的景色也很有意境,但是通篇一个愁字了得,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张继是当年的科举考试落榜了,伤心之余才写下了这首诗。

所以,在诗词大会上,提问说当时张继是因为什么而发愁的时候,就连博士生也选择是因为张继落榜,流落在他乡,银钱不够,只好寄宿在游船上,但是很可惜,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枫桥夜泊的古诗写作背景(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2)

图片:张继寄宿在游船上漫画剧照

历史记载,张继并没有落第,相反,他当年的成绩还不错,中了进士,可是深究下去人们就会发现,进士的张继并没有做官,反而是在之后投身军旅,成了一名盐铁判官,这是为什么呢?

唐代门第之见非常森严,哪怕像李白这样有才华的人,如果没有贺知章的引荐他也无法做官。而且在唐朝,科举制度已经无法成为鲤鱼跳龙门的捷径了,当时除了科举考试以外,还要进行一个铨选。

这种铨选其实在隋朝已经有了雏形,但是没有被完善使用,到了唐朝,由于中唐时期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参加科举考试,铨选制度被进一步采纳优化,成了唐朝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可以说,科举考试是考验一个人的才学、修养,而铨选制度则更侧重于一个人的口才、反应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的直观评判。

枫桥夜泊的古诗写作背景(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3)

图片:科举考试剧照

可是由于铨选制度在当时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主观问题上,容易导致人才流失,张继就是考上进士之后,在铨选时被筛下来,导致他和文官无缘。

这样的打击确实让张继一时非常彷徨,但是还没有到愁绪不断的地步,根据历史记载,之后张继弃笔从戎,到军队当了智囊团中的一员,并且表现还很不错,被提升为盐铁判官,在当时也算是一个美差了,可以说张继还是能够过上不错的日子的。

枫桥夜泊的古诗写作背景(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4)

图片:张继考上进士漫画剧照

张继的文风开始转变,是在晚唐时期动荡的局面,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张继就开始了四处飘零的生活,原本还算稳定的生活现在却变得如浮萍一般。

而且在颠沛流离过程中,张继身体越发不好,而之前在军营的经历更增加了张继忧国忧民的心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张继写下的诗作都比较哀愁,但是愁的并非自己的前程,而是自己的国家。

因此写下《枫桥夜泊》时,并不是因为张继落榜穷困潦倒,而是由于晚唐局势混乱,他不得不四处游走,并且身体还很虚弱的原因,这下大家都了解了吗?

枫桥夜泊的古诗写作背景(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5)

图片:张继写诗剧照

二、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这句来自《偶作寄朗之》当中的名句,现在大部分出现在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中,从字面上,似乎告诉大家一对有缘无分的情人,即便到老了之后也互相念念不忘,其中的情愫令人遐想。

可是很遗憾的告诉大家,白居易虽然作品极多,好诗也很多,但似乎他是一位直男,除了对亡妻的追悼,白居易没有直接写过爱情,包括这句经典中的经典“情话”,其实他原本是写给自己好朋友的。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的白居易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乡,地点有些偏远,不利于出行,年岁已大的白居易开始怀念自己的好朋友了,这个人叫朗之。

枫桥夜泊的古诗写作背景(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6)

图片来源于网络:《偶作寄朗之》中的名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朗之和白居易原本一起在朝廷当官,虽然两个人的官位都不高,但都不是利益心强的人,两个人相处得还是很不错,一起学习歌词诗赋,一起喝酒聊天,那样清贫却不失风雅的认知,让白居易现在还是很怀念。

虽然两个人经常来信,可是年岁越大,就担心看不到对方的情感越深厚,而白居易又觉得自己年纪越大,对以前年少时的事情却反而记得越清楚,这样,对朗之的思念情绪就越加浓烈。

而由于后人对“相思”这两个字有着极大的误解,都认为这个相思必定是指意中人,因此这么多年来,这句话就成了许多男女表达意愿的重要句子,只是现在大家明白了他真正的意思后就不要再用错地方了哦。

枫桥夜泊的古诗写作背景(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7)

图片:白居易漫画剧照

三、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李商隐表达了无限哀伤的诗句来自《无题》,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诗是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特别是近代,很多人喜欢将老师比喻成为春蚕或者蜡烛,因此这句诗一流传就被特指了,渐渐的,李商隐这句诗的本意就被人们给自动忽略了,其实这句诗从头到尾,都是李商隐在哀悼自己无疾而终的爱情。

李商隐和自己的表妹非常恩爱,希望能娶表妹为妻,没想到却遭到李商隐母亲坚决反对,最后两个人只好在结婚后分开了,没多久李商隐的妻子因思念过度而去世。

这个打击令李商隐很长一段时间都闷闷不乐,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写的诗作都是为了哀悼亡妻和爱情。

枫桥夜泊的古诗写作背景(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8)

图片:蜡烛漫画

而同样被误会的还有王维的《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句诗也成了目前最经典的表白诗之一,但是要知道,这句诗一开始并不是表达对情人有多爱慕和思念,而是怀念自己的好友李龟年,希望大家下次要记住哦。

中国古诗词虽然言简意赅,但是内涵丰富,多读古诗词,还可以从它们附加的内容来进行更深入的有趣研究。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