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孤独使人生更充盈)

习惯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孤独使人生更充盈)(1)

习惯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孤独使人生更充盈)(2)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6期

我们对于孤独与边界,早已体会和思考了很多年。在讨论这一话题时,有读者说:“觉得自己和它们很熟,却好像不能把它们很好地讲述出来。”

青年的孤独有很多种,“主动孤独”“被动孤独”“害怕孤独却对人群感到窒息”……孤独与边界就像这代青年手中的两个开关,启动的时机常由自己掌握。

本期精神家园,与你聊聊孤独与边界。

守住边界,孤独使人生更充盈

@文/阿程

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逢年过节回老家探亲,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老家人毫无边界意识的“灵魂拷问”。年轻人除了以尬笑和沉默应对,也在暗暗感叹在老家与北上广深,人们的生活状态如此不同。

大城市中同事的下班小聚,挚友的每月大聚,大家都是把酒言欢,吐槽一下最近身边的奇葩人和事,不会向对方提这么没有边界感的问题。为什么老家人会这样?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老家,经济条件尚可甚至良好,亲戚朋友都在身边,以城市的主人翁自居,孤独感是很少的。人在孤独感不多的生存状态下,较少会去思考边界这个问题。而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是让人思考孤独和边界这些概念的好地方。

习惯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孤独使人生更充盈)(3)

大家都记得好妹妹乐队在2013年发行的歌曲《一个人的北京》。歌词恰到好处地描写了北漂的生活状态,“许多人来来去去,相聚又别离,也有人喝醉哭泣,在一个人的北京”“也许我成功失意,慢慢地老去,能不能让我留下片刻的回忆”,唱碎了很多北漂人的心。都说一个人没在北京漂过一段时间,便不算体会过真正的孤独。但我始终觉得,这首歌曲对孤独的诠释有一些负面,时代发展至此,我们需要赋予“孤独”一些新的、正面的意义。

当一个人不清晰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也不愿意花心思去了解身边人的边界时,他时常会不知道如何在与人交往的同时去保有自我。独立的人格,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不是生来就有的,钱穆先生在《人生十论》中提到过,人是在与他人的相互往来中成就一个“我”的。因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矛盾、碰撞,人们不自觉地开始反复确定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从而逐渐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渴望与他人联结是人之本性,每一个渴望与他人联结的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与他人之间的边界。如何守住自己的边界,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何时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便不再是孤独患者,孤独自然为己所用,成为充盈人生的不二法宝。

习惯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孤独使人生更充盈)(4)

如今的人们越来越恐惧长久地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大家痛呼维持亲密关系的成本太高,心太累。我所理解的好的亲密关系是:这段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想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享受人生也好、成就人生也罢,另一半在这条路上都是支持你的,没有给你设限,彼此互相尊重对方的人生追求。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尊重对方的边界,尊重对方的孤独,才能走得更长远。

我即将步入34岁,从前主要是与同事、朋友往来,结婚后更多是和老公、公婆磨合。大约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对自己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我的“个人地图边疆线”突然变得清晰,虽清晰却不凌厉。我开始懂得相处的不易,开始敢于在关心家人、不给家人添麻烦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人生,享受独属于自己的难得的孤独时光。

所以,比起《一个人的北京》,我更喜欢萧全的《海草舞》。“我走过最陡的山路,看过最壮丽的日出,在午夜公路旁,对着夜空说我不服输……早已看透那些套路,留一点真就足够了。”希望今后“90后”“00后”多写一些这样的歌曲,赋予属于这个时代的孤独一层积极的含义。

杨绛先生百岁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可见孤独是人类历久弥新的命题。如今人们越来越乐于讨论孤独感、边界感,代表着这是一个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越来越好的时代。在人世间走一遭,我们匆匆忙忙,但我们也学着从孤独中寻找珠玉。懂得边界,守住边界,尊重边界,孤独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充盈。

购买链接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编辑:刘博文 牛峻峰(实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