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

导言:

罗贯中写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深的影响力,书中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同的人看《三国演义》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时候读它,会津津乐道于谁的战力更厉害一点。甚至会根据自己的认识给书中的武将们、心目中的英雄们来一个战力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这样的排名甚至会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1)

年龄稍长,就不会再纠结于谁的战力更厉害一点。而对故事情节会产生兴趣,对谋士的良策、人物的命运、三国的历史产生兴趣。

进而会对整部小说的文笔、结构、笔法产生兴趣,会对好的篇章进行“摘章断句”。总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从它写成之日起,就有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和广泛的阅读爱好者。

话说回来,这部小说除了写作上的成就和叙事的成功之外,还有很多的诗词赋。这也是全书的一大亮点,全书的开篇词就是杨慎的《临江仙》,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就将这首词放在了卷首。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2)

小说中有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有诏书,有曹植的《铜雀台赋》,小说的结尾是一首古风。在大事件之后,都会附上一首诗,每一个重要人物的退场,也都会附诗一首,连次要人物的退场也不例外。

如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中,当耿纪和韦晃遇害后,就有假托古人的诗赞:

耿纪精忠韦晃贤,各持空手欲扶天。谁知汉祚相将尽,恨满心胸丧九泉。

这些“假托后人”、“假托前人”的诗或者赋其实都是罗贯中写的,这样的诗赋在整部小说中蔚为壮观。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中就有一篇《大雾垂江赋》。

在这一章回中写道:诸葛亮给周瑜立下军令状,说三天之内能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之后,并没有立刻着手造箭。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3)

等到第三天的四更时分,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中,将二十只事先准备好的船只用铁索相连,连夜向曹营驶去。这些船在长江的江面上快速行驶,突然江面起了漫天大雾。紧接着小说中用一篇《大雾垂江赋》来描写大雾垂江的景象:

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前人有篇《大雾垂江赋》曰:

本文将对这篇赋进行赏析,还是采用风章节的形式进行解读。

第一节:开篇五句,总写出了长江的雄宏壮观和地位

大(1)哉长江!西接岷(2)、峨(3),南控三吴(4),北带九河(5)。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6)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7),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

注释:

大:广大。

岷:山脉名,岷山,甘肃省西南部延伸至四川省北部的一条山脉,主体部分在四川省北部。岷山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长江水系的岷江就发源于岷山。

古代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三·江水》中写道:“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4)

岷江日落

这当然是由于古代地理学家对水系的认识不足和全凭经验认识而缺乏科学的考察所导致的结论。其实长江的源头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在确定河流源头的时候,经常运用“河源唯远”的原则。在现在先进的科考技术和准确全面的测量下,2008年9月,著名河流探寻者刘少创领队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科考队最终确认长江南源当曲才是长江的源头。

这样的考察结果真是对“源远流长”这个词语最好的诠释了。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是世界上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三长河。

峨: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是岷江流域重要的山脉。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

三吴:地理名词,指长江下游南岸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指吴郡(江苏省苏州市)、吴兴郡(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 一带)和会稽郡(浙江省绍兴市)。

北带九河:禹时黄河的九条支流。泛指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也泛指黄河。这一句是说在两条江河的下游,许多条支流纵横交错着。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5)

万古:时间、岁月长。

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传说中的神灵鬼怪。

第一节赏析:

长江的气势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恢宏雄壮的,开篇一个“大”字写出了长江的长,长江的宽阔。

第二句“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写长江的地理方位,纵贯西东,纵横南北。勾勒出了长江的壮阔和广袤的流域。

第三句“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写出了长江包容性,这是一种写实,又是一种赞美。赞美了长江包容的胸襟和气量,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奔流后依然白浪翻滚,滔滔不绝。讴歌了长江的胸襟气量,讴歌了长江的波澜壮阔。

第四句“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作者引入传说中的神灵鬼怪,为长江增添了一份神秘的面纱。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6)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

古人认识自然时往往夹杂神话的色彩,这与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有关。《庄子·秋水》中就有河神河伯“望洋兴叹”的感慨。山川河流与神灵鬼怪在《山海经》中也可见一斑。

第五句“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这一句突出了长江的重要性。这样的写法既托出了长江的地位,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属于过渡句。

第二节:共六句,大雾垂江,江面弥漫的景象

时也阴阳(8)既乱,昧爽(9)不分。讶(10)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虽舆薪(11)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濛(12),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13),欲迷北海之鲲(14)。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15)出水而腾波,蛟龙(16)潜渊而吐气。

注释:

阴阳:指天气变化。在文中还有另一层深意,阴阳五行说本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流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结合《三国演义》的时代背景,此句暗指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现实。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7)

拂晓

昧爽:拂晓、破晓之时。

讶:惊奇,奇怪。

舆(yú)薪:一大车子的柴,文中比喻大而清晰容易看见的东西。

溟(míng)濛(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视物不清的样子。

充塞(sè):充满。

北海之鲲:鲲,传说中的大鱼。语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鲵:俗称娃娃鱼。

蛟龙:古代神话中的神兽。

第二节赏析:

第一句“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写天气的变化。是说破晓时分,天色将明未明,用黎明前的黑暗来形容一下,就能感觉出这两句的奥妙之处了。

第二句“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写江面出现大雾。长江江面宽阔,水汽充足,在黎明破晓时分,气温很低,雾很容易形成,会造成江面大雾弥漫的景象。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8)

雾和云形成的原理一样,都是因为温度下降而造成的。换言之,雾就是靠近地面的云,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而形成的,雾的形成与天空、地面的温度、湿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句“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写江面大雾弥漫之后造成的视觉体验,用“惟金鼓之可闻”反衬出雾之大,感觉江面的就像笼罩了一层厚厚的白纱,只可以听见江面上的声音,而看不见江面的物体。

第四句“初若溟濛,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写江面上的浓雾越来越大,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大雾的特征,也写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笼罩在江面雾越来越大的现象。

第五句“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继续写江雾弥漫的场景。用“上接”和“下垂”两个动词写出了雾的气势。将“苍茫无际”这个词语拆分,分别加上形容大雾无边无际的词语“渺乎”和“浩乎”,拆分运用的写法更加突出了大雾垂江的特点,衬托出了主题。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9)

第六句“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写出了江面的不平静,波涛滚滚。在作者眼里江面上的大雾是水底的鲸鲵兴风作浪,蛟龙翻云吐雾而造成的。这为即将发生的草船借箭埋下了伏笔。

第三节,共五句,绘声绘色地描写大雾垂江时的壮丽景象

又如梅霖收溽(17),春阴酿寒,溟溟漠漠(18),浩浩漫漫。东失柴桑(19)之岸,南无夏口(20)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昊(21)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22)之明,焉能辨乎咫尺?

注释:

梅霖收溽:梅霖,既是梅雨。收溽,溽:闷热,湿热。

溟溟漠漠:形容大雾让江面变得昏暗潮湿。下句“浩浩漫漫”也是这个意思

柴桑:古县名,西汉置,因柴桑山而得名,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诸葛亮就是在柴桑和孙权制定了联合抗曹的计划。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10)

武昌黄鹤楼

夏口:古镇名,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穹昊:穹苍,天空苍穹的意思。

离娄:传说中视力特别强的人。语出《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传说离娄“能视於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第三节赏析:

第一句“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是对大雾锁江景象的继续描写,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句。这大雾好像就是梅雨过后的潮湿天气一样,整个江面变得昏暗潮湿,还有阴冷。

这样写大雾是为小说中即将发生的草船借箭做好了更充分的铺垫,也是对草船借箭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的极力渲染和烘托。

第二句“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运用夸张的手法,写江雾弥漫的范围之广,大雾迷江的壮观景象。地点的出现点明了即将发生的赤壁之战的几个重要的军事据点。这一笔是对战争背景的提及,也是为战争即将发生做的铺垫。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11)

第三句“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继续对环境渲染,突出了战争前夕的背景。也是对以后章回中发生在长江上的赤壁之战做的有力铺垫和布局。

第四句“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则继续写大雾锁江的气势,用排比的句法突出了江面上大雾弥漫的场景。

第五句“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用反问句结尾。句中借用大禹的“智”和离娄的“明”来反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智慧。草船借箭得以成功,全是诸葛亮对天时的准确把握。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12)

第四节:共七句,是《大雾垂江赋》的核心主题,和平与统一

于是冯夷(23)息浪,屏翳(24)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隔断蓬莱(25)之岛,暗围阊阖(26)之宫。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27),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28);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29),混天地为大块(30)。

注释:

冯夷:传说中河神河伯的名字。传说冯夷帮助大禹治水,泛滥的河水很快得到了平息,从此冯夷就成了中华的水神。

屏翳: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曹植《洛神赋》中有“河伯典泽,屏翳司风”的句子。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13)

蓬莱三仙山

阊阖:传说中的天门。

纷纭杂沓:纷纭:交错;沓:重复。纷纭杂沓指多而且杂乱。

瘴疠: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指恶性疟疾等疾病。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

大块:完整统一的整体。

第四节赏析:

第一句“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冯夷”和“屏翳",借以揭示超常的事态要具有超乎寻常能力的人才能平息。更进一步地说明诸葛亮在“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中所表现出的超乎寻常和非凡能力。

第二句“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作者引用传说中的仙岛和天门,进而给大雾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写到此时越加让人感到大雾的出神入化。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14)

第三句“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进一步写大雾的气势,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草船借箭”做好了最终的铺垫,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江面大雾这一客观环境的渲染推向了高潮。

第四句“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 描写了长江江面大雾弥漫可能带来的各种危险和各种不测,以及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其实也隐喻出作者的厌战之情,《大雾垂江赋》的主题到此处也越来越明显。

第五句“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 作者罗贯中深受儒学思想熏陶,深谙儒家“仁义兼济天下”的道理,也深知和平的重要性。战争中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也会给老百姓带来更深的伤害。所以作者才会觉得战争就像疾厄一样,这是对和平的渴望。

第六句“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 这句是写在战争中不同阶层的人的反应。老百姓更多的是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对于战争的残酷是无助的。

“大人”指胸有大志的人。他们的反应则另当别论,他们会分析战争,把控局势、纵横捭阖,发表自己对战争的感慨和高论。

三国演义望梅止渴好词好句(诗词歌赋也是三国演义的亮点之一)(15)

第七句“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分析天下大势的句子“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全篇最后一句高度反应了作者的思想,突出了全赋得核心主题。就是对和平统一的渴望,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和平统一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结语:

在赋中体现作者的思想,在赋中浓缩时代背景,在赋中体现和平统一的主题,不得不感叹罗贯中用心之深。由此而想到鸿篇巨制的《三国演义》是多么深刻,是多么汪洋大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