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城被谁毁掉了(从一千多年前长安东市的一把火)
从公元7世纪开始,世界的目光就聚焦于一个开放、富饶、包容的东方国度:唐王朝。其形象代表:京城长安,繁荣与包容并蓄,胸襟之大超乎今人的想象。
1.经济繁荣、文化昌明,成就了长安这一国际大都市
毫不夸张地说,长安城乃当时世界第一国际大都市:占地面积87平方公里,比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还要大整整7倍;人口达到100万,是罗马的20倍。长安城内有两个商市,一个叫东市,一个叫西市——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肯定对东市、西市的热闹繁华印象颇深。
现在人说买东西,“东西”最初指代唐长安城两大集市“东市”和“西市”。
“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
① 经济的繁荣
公元843年,6月27日夜间,长安发生了一场火灾。一位来长安研习佛法的日本僧人:圆仁,将这场火灾记录在他的游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里:
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二十四行,四千四百余家。官私财物、金银绢药,总烧尽。
寥寥35个汉字,信息量却着实惊人。曹门以西只是东市的一个小局部,就聚集了二十四行,四千四百余家商户。而东市一共有多少行呢?史书记载:
“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如此推算,东市的商铺总数实在惊人。
与东市相比,西市集中了大量外国客商,比东市繁荣得多。那么,东市和西市在整个长安城中占据多大比例呢?东西市各占地一平方公里,加起来也就是整个长安城的1/40。井字形的街道格局,将东西市划分成九个商业区,万商云集,百业兴盛,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商业、贸易、娱乐中心。
长安街头,外国人多得是。西市的一派异域情调,正是长安的主调。从东西亚小国和大食(阿拉伯)远道而来的胡商摩肩接踵,争相融入唐代商业大潮中。
《续玄怪录》记杜子春事,老者约子春于西市波斯邸:
明日午时,候子于西市波斯邸。
《南部新书》云:
西市胡人贵蚌珠而贱蛇珠,蛇珠者蛇所吐尔,唯胡人辨之。
都说西市有波斯邸和胡商,能辨识珠宝。
除各种珠宝商店外,胡商饭店、酒肆众多,最吸引人的是"胡姬酒肆",里边的服务员是美艳的中亚和西亚姑娘。
李白当年就曾在西市流连忘返,有以旁观者的眼光写就的《少年行》: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更醉意盎然地写下: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前有一樽酒行》
② 文化的空前发展和繁荣
唐代不光经济繁荣,文化更是昌盛。唐诗在唐代达到鼎盛,进而成为世界文化的名片,始于斯、成于斯;记载了人间百态的唐传奇,更是开启了中国小说的先河。
究其原因,主要是唐代思想解放、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不搞"文字狱",文人胆子都比较大,文章体裁宽广。另外,唐代和周边国家进行充分的经济文化交流,对西域及外来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吸纳,也给文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中国绘画在唐以前以线条为主,自吴道玄开始,以印度凹凸法渗入人物画中;后来王维受天竺深浅法影响,自创水墨晕染。自此,中国画人物、山水树石,都别开生面。
王维《江干雪霁图》局部
王维《雪溪图》(复制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建筑自中印交通,佛教传入东土以后,受印度影响。从大同、龙门石窟雕刻上的宫室构造,与印度壁画建筑相类。西亚风建筑始于唐。
唐代女子的衣饰,就历经几度发展变化,从宽袍大袖演变为低胸、紧身的波斯服饰。贞观之初,"胡着汉帽,汉着胡帽"。
元稹诗叹道: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新唐书.五行志》:
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
在唐代的流行风向标中,妇女赭面,吃麻饼,喝三勒浆、龙膏酒,必定榜上有名。
因此,向达老先生所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对此有精辟的总结:"李唐一代之历史,上汲汉、魏、六朝之余波,下启两宋文明之新运。而其取精用宏,于继袭旧文物而外,并时采撷外来之菁英。"
2.海纳百川、包容并蓄,成就了唐王朝的深厚底蕴和博大胸襟唐代共接受过三万多名留学生,仅日本留学生就先后来过一万多名。这些留学生对大唐文化非常推崇,学成归国后,将唐文化带往世界各地进行传播,这也是日本的京都、奈良建筑风格模拟唐代建筑的原因。
① 对外来文明的包容
不少留学生还参与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获得了在中国做官的资格。而唐代的极度繁荣、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也吸引他们中的不少人,留在中国做官。甚至还有一位叫"阿罗喊"的波斯人在唐朝做官,后被派往东罗马帝国做大使。足见唐王朝对外国留学生无丝毫偏见和区别对待。
长安到底有多少外来人口,据不完全统计:唐京兆府户口,在天宝初仅三十余万户,贞观时当不及此。而长安一隅突厥流民乃近万家。
《通鉴.德宗纪》:
当时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有田宅者鸿胪停给,凡得四千人,此辈俱留不归。
而唐一代对于汉女和异族通婚,也完全不予干涉,只是规定不得将汉女带回藩国而已。胡人们久居长安,乐不思蜀,娶妻生子,数代而后,华化愈甚,盖可称之为中国人矣。
长安向世界敞开自己,世界也就把长安当做了舞台。这两者之间,最关键的因素是主人的心态。
唐代的长安自信,但不自负,它对异域民众带来的文明虔诚崇拜。因为它很明白,"不是自己 '宽容'了别的文明,而是自己离不开别的文明,离开了,就会索然无味、僵硬萎缩。"因此,它学会了由衷的学习和欣赏。一切外来文明也很快敏感地察觉到了主人的态度,因此满怀欢喜地以长安为家,落地生根。
因此,余秋雨说: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态。
② 对各种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包容
唐代没有独有的"国家哲学"。或者说,唐代的国家哲学便是:处处追求万象更新、反对盲从古代经典的思想风尚。
唐代是中国难得的儒、道、佛并举的朝代。在唐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慧琳,是疏勒国人(相当于今新疆喀什);唐代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有的是儒士,比如杜甫,有的人却受道教的影响很大,比如仙风道骨的李白。
在这个问题上,唐代的帝王可谓开了一个好头。他们大多愿意悉心倾听,有的甚至谦虚请教。玄奘西游取经回国之后,唐太宗就曾多次对玄奘悉心请教,甚至拽着他的衣襟说:"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这种学生般的态度,出之于一代雄主,并不容易。
除了儒、道、佛,长安也给新传入的西域宗教腾出了空间,哪怕是流亡的教派,长安也极尽宽容,敞开怀抱。唐太宗还对曾被欧洲教廷判为异教徒,流亡到中国的聂斯脱利派教会下发诏书,其内容令人振聋发聩,展现了令人折服的文化气度。他说:
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京义宁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
在唐代,自上而下,人们不追求 "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精神偶像",只有在"道无常名,圣无常体"的认知指引下,对多元精神财富的重视。
余秋雨在《仰望长安》中动情道:
一座城市真正的气度,不在于接待了多少大国显贵,而在于收纳了多少飘零智者。一座城市的真正高贵,不在于集中了多少生死对手,而在于让这些对手不再成为对手,甚至成了朋友。
一座伟大的城市,应该拥有很多"精神孤岛",不管它们来自何处,也不管它们在别的地方有什么遭遇。
3.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值得说明的是,唐代的开放与包容不仅反映在商业、文化、艺术、意识形态上,更反映在文明的方方面面。
单从地理学上来说,唐代的地图学已非常发达。最著名的地理总图《海内华夷图》,由唐宪宗时的宰相贾耽绘就,除有图外,还附有相应的说明文字。比例是:"以一寸折成百里",相当于1:150万。
贾耽自己曾说过,此图:
"别章甫左袏,莫高山大川。缩四极于纴縞,分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
堪称一幅亚洲地图。
唐代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医学、天文、农学、制瓷、造纸、印刷、纺织、冶金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谓硕果累累,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
但她毫不吝啬和骄傲,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各领域都展开广泛的中外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他国的科学技术成果,也反过来丰富和促进了唐代的文明。
结束语抚今追昔,盛唐气象让人心怀激荡,感慨万千。
在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雄奇瑰丽的灿烂文明由衷自豪的同时,我想,大唐长安的这种精神、胸襟和气度,对于今天的城市、乃至国家文明的发展,文化生态的培育,何尝不是一种示范和借鉴呢?
——————————————
参考文献:
《续玄怪录》
《南部新书》
《新唐书.五行志》
《通鉴.德宗纪》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余秋雨.《仰望长安》
王颜.《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兼论唐代科技的世界地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