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咏伍子胥(试析张新华七绝谒吴震启先生)
方 竹谒吴震启先生/张新华,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七律咏伍子胥?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七律咏伍子胥
方 竹
谒吴震启先生/张新华
名媒版上寻常见 墨艺声中几度闻
铁砚磨穿钦法度 九州茶味见精神
大约十年前,友人新华兄约我往谒诗词书法名家吴震启先生。当时同往的还有中华诗词学会前副会长晨崧先生。记得吴震启先生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某专业委员会党组书记。我们首先驱车来到吴先生位于北沙滩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办公室。在与吴先生畅聊了一会儿之后,吴先生约我们一起回到他的书房——九州茶社。随后,我们便驱车跟随吴先生来到位于东南三环内侧的北京古玩城附近,在一个餐馆共进午餐,然后来到古玩城二楼的九州茶社。品茗之中,吴先生赠送我们每人一套他新近出版的诗书合璧的集子,装帧之精美,一着眼就令人爱不释手。我们一边品着茶,一边欣赏手中的大作。茶艺是有专人负责的。如今只记得换过好几种茶,茶色不同,味道有别,有的喝过,有的没喝过。品茶的妙处我不懂,只知道每一种没喝过的茶都有一种新异的感觉,至于究竟是什么感觉还有些说不清楚。在几品名茶品过之后,吴先生起身,提笔为晨崧先生书写一副作品。名家的风范的确与众不同。那神情,那身姿,那笔路,可谓行云流水,笔走龙蛇,两米多的长卷一气呵成。书法之于我,乃外行也!凭我国民教育的底子,字字都认得,可是笔画却认不得。需知,认字是文化程度,而书法的笔画却是艺术,二者不可等同。与我不同,新华兄乃书法中人,点滴之间,皆有所悟。或许,这也就是此次拜访的目的吧!于是,新华兄亦欣然命笔,敬赠吴震启先生,于是,就留下了如上这首七绝。
该诗的起、承两句“名媒版上寻常见,墨艺声中几度闻”,可见是借用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的句式,看来还是很贴切的。二者唯一的区别是,杜甫与李龟年是曾经见过面的,而吴震启先生之与新华兄则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二者发生联系的媒介是“名媒版上”和“墨艺声中”,这也是有赖于当今媒体的高度发达,可以让志趣相同者有了倾心之条件。如此开篇两句,足以体现作者对拜访对象心仪已久,而今得以相见,内心之喜悦不禁流露笔端。这两句既是提起事由,也是交代背景,让读者了解此事的缘起,从而产生一种期待,期待作者接下来究竟要表达此行中有了什么样的收获或者见解。同时,这个开头的铺叙,也是对吴先生书法成就的赞许。谁都知道,经常在媒体尤其是“名媒”上留下行迹以及在业内为人交口称赞者,一定都是佼佼者或专业的头部人物。古典诗词讲究含蓄,也即意在言外。尽管有赞许之意,也不能直白地表达,而是要间接地流露,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参悟,也只有这样的句子才具有诗意。
第三句切入正题。“铁砚磨穿钦法度”,其中的“铁砚磨穿”言功夫之深,“钦法度”是说对书法艺术规则的遵循。这里的“功夫”是对作品档次的框定,也是给定读者一个书法艺术的定理,即艺术成就是功夫的结晶,没有捷径可寻。谁下了苦功夫,谁才可能有成就。只有下过功夫的人,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其作品才可能看起来老道又有新意,谋篇布局才会得体,笔画之间才会有韵味,而那些企图照猫画虎、落入简单模仿窠臼、无法形成个体风格的人,是绝出不了好作品的,因为拓片会比他做得更好。“钦法度”是对吴先生作品的正统地位的肯定。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独有的“法度”,法度即规则、规律、方法。法度是经由无数前人归纳、践行,证实有价值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后来人首先要弄懂,并努力遵循的基本规则。当然,这种规则不是不可以突破和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弄懂其精髓,在此基础上再图发展。可见基本规则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其实所有行业、所有专业皆是如此,概莫能外。而偏偏就有一些人剑走偏锋,比如近些年来流行的丑书,还有一些人为吸引眼球在舞台上大搞拙劣表演,俗不可耐,把书法界弄得乌烟瘴气,令真正追求书法艺术的人们蒙羞。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不尊法度,乃至心无法度所致。作者在此诗中之所以强调吴先生的作品“钦法度”,也一定是心中早已产生对“无法度”现象的否定和排斥。因而,此时一旦见到“钦法度”的作品,便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第四句的“九州茶味见精神”,是对全诗的概括,而且是一种升华式的概括。起初,主人先后为我们斟上几种不同的茶品,相信主人对这些茶品的品性是了如指掌的,每品茶呈现的先后顺序或许也有奥妙。据说,品茶如品世事,品茶如品人生。其中不同的味道会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当然,只有有心人才会有心得,而且,不同的人生经历也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而对于具有一定艺术思维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从茶味的浓、厚、甘、醇中联想到不同的艺术境界。艺术的交流也不是完全能用语言说得清楚的。或许作者就是在品茶之后又现场见到吴先生的书法过程,于是便从中获得了某种启发,所以才有了“九州茶味见精神”之句。至于茶品中的哪一种不可名状的味道与吴先生书法的哪一种精神特质相契合,作者没有明说,我们也不得而知,或许这就是妙在不言中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当吴先生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他一定是心领神会的。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语义畅达,内涵丰富的作品,在当今诗词界着实不可多得。归纳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化用典故恰当得体。一般初学者用典常常会犯食古不化的毛病,生硬有余,灵活不足。其实,高手用典往往是化用,而非照搬整个典故。或者去其皮肤留其筋骨,或者舍其主旨取其侧面,或者存其框架引申他义。此诗以借用杜甫的句式铺开,既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又使诗句具有高古之风。这种古今融合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从而牢牢抓住读者的阅读欲。
其二是语义含蓄,令人回味无穷。含蓄是诗的基本特质。如果不含蓄,就成为老干体,或者口水诗。当今有些人主张诗要直白,一看就懂。如果以直白为诉求,何必还要借用诗的桂冠?散文的体裁不是更顺畅、更明了吗?正如前文分析,此诗就做到了语义含蓄的境界。读者只要用心,便会从字里行间考究出言外之意。正所谓意在言外,情在理中。
其三是诗味浓厚,彰显文人交流之风采。说起诗味儿,又要提到品茶。一壶好茶,一定有它不同寻常的茶香。如果没有茶香味儿,那就只是一壶白开水。当然白开水也不错,但它的性质就不是茶了。如此推得,一首诗如果没有诗味儿,那就不能称作诗。当然,你可以称之为顺口溜,或者其他什么都可以,只是不应该在诗的队伍里滥竽充数了。所谓诗味儿,是读者从作品中体验到的韵律和意境的美感。新华兄这首诗韵律和谐,意境深邃,令人遐想连翩,可谓深得诗词之妙义,堪称文人雅集之佳作。
这段十多年前的往事,如今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那时的人们还是比较纯朴的,致学者程门立雪,先达者不吝珠玉。遍访名人,自然收益颇丰。获知新华兄近些年来书法、诗词大有作为,料为敏而好学、苦心孤诣之必然。在此,谨以此篇文字为贺!
2023年1月20日于方竹轩
作者简介:方竹,原名周德喜,网名塞上方竹,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词集《临风竹语》,译著《瓦尔登湖》等。方竹轩文化庄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