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赋送人的意义(文学名篇解读-祝福中)

一起重读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前一集聚焦祥林嫂的故事我们读出了鲁迅对这位受损害与社会侮辱最深的中国底层劳动妇女最深刻的同情,也反思了有关鲁迅作品阅读和教学中也许说顺口了的套话,叫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我们读来,祝福里,哪有对祥林嫂怒其不争,祥林嫂明明抗争过,却每每以失败告终,生存境遇每况愈下,最后被鲁镇社会嘲弄、挤压、迫害到了穷途末路,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上林赋送人的意义?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上林赋送人的意义(文学名篇解读-祝福中)

上林赋送人的意义

一起重读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前一集聚焦祥林嫂的故事。我们读出了鲁迅对这位受损害与社会侮辱最深的中国底层劳动妇女最深刻的同情,也反思了有关鲁迅作品阅读和教学中也许说顺口了的套话,叫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我们读来,祝福里,哪有对祥林嫂怒其不争,祥林嫂明明抗争过,却每每以失败告终,生存境遇每况愈下,最后被鲁镇社会嘲弄、挤压、迫害到了穷途末路。

当然祥林嫂的所有反抗,你可以说都是在封建礼教宗法制度的框架下进行的,你也可以说祥林嫂是中了封建迷信的毒,但是祥林嫂一个光身、赤裸生命,不惜一切的争取鲁镇社会的承认与接纳。有什么错吗?这是底层人民要求最低限度地坐稳奴隶而不得,你能因此责备祥林嫂不争吗?

封建受贿末期,礼崩乐坏。在意识形态上面,底层人民是真的信,然而信了也白信,没有什么用,而上层精英是假的信,是鲁迅所谓“伪士”,他们并不真的信,然而却可以利用这一套并不真的信的来为自己谋一己之私利。这里的对比太强烈了,也太可怕了,不能想。我们索性换个角度重新进入祝福的文本深处。

小说中写的谬种,还有一个我叙述者“我”。

《祝福》里除了祥林嫂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个我的故事。

现在我们来聚焦我。我是5年前离开故乡的。小说伊始,在祝福时节回到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祝福显然是鲁迅有关知识者返乡叙事模式的小说系列中的一篇,这个我也显然是个新党,但这个新党有多新?我是哪一世代的?有怎样的思想观念?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些小说文本中并没有太多的具体描写,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祝福的有关研究形成了精彩纷呈,然而放在一起又是相互冲突的许多阐释。这些阐释的核心分歧,我把它概括为是小说叙述者“我”与作者鲁迅的距离的问题。

如今主流的观点,最远也就是说叙述者“我”,也是鲁迅讽刺批判的对象,“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是作者不认同的,因而这个我与鲁迅的距离甚远。在这样一种理解里面,祥林嫂之问的关键第一位:“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

“那么,也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这一灵魂之问就被视为是精神性的、超越性、普遍性的乃至宗教性的,它出自于底层人民祥林嫂之口。而作为知识者的我却对此缺乏关切与思考,甚至是对这一种人生与世界的形而上的超越性的问题,缺乏关怀,空空如也,所以悚然、惶急、支吾。这样,祥林嫂的提问原本是向我求援和求救的,不期然,却变成了对我的发问乃至审问,照见了知识者在灵魂深处的浅陋与荒芜。

同样我对第二问的“支吾”,和对第三问的回答,我说不清,就被看成是我的胆怯与逃避,就像小说中写的,“我匆匆的逃回了四叔的家中”,事实上,《祝福》中我的故事,更多表现为我的心理故事,表现为我的犹豫、矛盾、纠结与反复。不知道诸位对这一些印象很深刻,我不如索性快速地念一些段落。

“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与我也毫无关系了,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仍然时时记忆起来。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是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雪花落在积的厚厚的雪褥上面,听上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觉得更加沉寂。

我独坐在发黄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的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灵魂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

对文中的“我”最极端的理解方式

刚才,读的这样一些我的犹豫反复,在刚才说的远的这样一个解读视野里面,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我推卸责任,逃避责任,比如有一种极端,然而很有启发性的说法,我后来为什么心地渐渐放松,渐渐轻松起来了?是因为祥林嫂已经死了,那么我当然就再也不必面对祥林嫂那些难堪而无解的问题了,所以轻松舒畅。

小说中我所有的心理活动感受或感想,一旦可能对我的正面形象有利,就是要被当成反话、反语来理解的,甚至包括祝福著名的结尾。我也念一下。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里“慵懒而且舒适”,自然理解为对我的反讽与批判,而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显然是反话,是反应。这当然也不无道理,因为鲁迅是著名的善用反语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讲,那是出离了愤怒之后的愤慨、愤激之言,而且小说取名为《祝福》,又让主人公在鲁镇的祝福时刻那样的惨死,这里的对比无疑是强烈,这里的批判也无疑是深刻的。

可是另一方面问题也来了,或者说这种主流观点。

不能完全让人信服的地方,也就表现出来了。

其一,祝福是第一人称,小说中有倒叙和首尾呼应,显然有其抒情性,尤其是小说最后的部分,小说的结尾还只是被讲成是反语,符合这类小说的惯例,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吗?假如这小说不是以对矛盾的缓解或者矛盾告一段落而收束,这是不是给人以违和之感?其次祝福文本末标注的写作时间是1924年2月7号,而这一天正好是这一年的正月初三,也就是说鲁迅写作的时间点和祝福虚构故事发生的时间点有重合,这是否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祝福中,尤其是祝福的结尾部分,还是多少有鲁迅本人在岁末年初的感觉与心情呢?

所以小说中这个叙述者我或许离作者鲁迅并没有那么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分享了鲁迅很多的思想与情感、思考与困惑、徘徊坚持,这就是叙述者我与鲁迅的距离问题上的另一种观点,“远”的那样一种理解。

如今虽然是主流,但事实上这样一种“近”的理解,在祝福研究史上也一直是有在这样一种解读里。

祥林嫂之问的重心则是第三问,“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也就是说祥林嫂的问题其实是偏在其具体性,而不是抽象化和普遍性的,适合小说的上下文具体的关联在一起的。祥林嫂的渴望是在死后能见到他朝思暮想的儿子阿毛。

这里更激进的解读可能是祥林嫂宁愿被锯成两半,也要同阿毛见面,因而面对祥林嫂的第一问,“对于灵魂的有无”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也便可以理解为我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我之所以有极短期的踌躇,最后为她起见,不如说有吧,则体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善意,包括后来的支吾、胆怯和我说不清。同理,我们前面所念的啊,那么一些我的犹豫矛盾和反复则是我在纠结权衡自己该对祥林嫂之死负多大责任。

请注意了这里同样是责任,远的理解里,我的出发点是逃避,而这近的理解里,我的出发点则是反省自己应有的担当。

尽管这个我也一样的是在不能摆脱内心的不安与找到理由来给自己排解之间徘徊不定,犹豫不决,而最终我确实是有轻松、舒畅、舒适这一面的了。而且在这近的理解里,这也并不完全是防御。这其中可能的逻辑啊大概是这样的,我回答灵魂是有的和我说不清,都是为祥林嫂着想的,是属于站在他人立场,充分揣摩他人心意的思维方式,但结果依然是一样的无效,无异议。这就给了我一个教训,或者说教育也可以说是启示。

我想明白了,祥林嫂之问本来就是一个悖论,这根源于祥林嫂的荒诞处境,因为他既需要有灵魂,从而能见到儿子阿毛,又需要无灵魂,从而没有地域,这本身就是个无从选择的悲剧。而祥林嫂之死也是必然的,是穷死的,是我没有能力缓解,也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那就不如直面真实的状况,说出我的真实想法。一句话,这样一个反转是非常重要的,是属于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而且是面向未来的,对今后的自己特别重要。这也就是鲁迅后来在杂文里写得更清楚的真诚地深入的大胆地去看人生。

但是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近的理解,也显然有其不能完全自圆其说的地方。典型的如啊那一段,我来念一念。

不如走吧,明天进城。福兴楼的请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 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这个段落便无论如何不能不读作是鲁迅反讽的笔触。

所以在小说叙述着我与鲁迅的距离问题上,我的看法是这在小说祝福中并不确定,或者说时远时近,甚至于在同一个文本的细部,既可以读作远,也可以读作近。那么我们前面花那么大功夫,那么多时间来追究辨析这个问题,其目的也不是为了探明谁高谁低,而是由此更充分细致地打开文本,更深入的把握作品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事实上正如小说叙述着我的形象和观念,还需要大量文本外的材料,比如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来参照、来定位一样。在文本的内部,说到底,无论叙述者我,与鲁迅的距离是远多近,我这个知识者由祥林嫂所期待的拯救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变成了压死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结论是肯定的。

小说祝福由此将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连接起来。这两个原来不怎么完整的故事统合为一个完整的祝福故事,这个推论也是肯定的。祝福通过祥林嫂之问照见了我的灵魂,通过祥林嫂之死,迫使我这个知识者绝望,并在袒露绝望的过程中挣扎出轻松与舒畅,从而在彷徨中进入了反抗绝望之途。

请大家不妨预先想一想,一片祝福。为什么会读得如此复杂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