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发次数最多的书(小书最需大家写)
作者:康 岩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曾回顾自己走上历史研究道路的最初机缘,当年正是读了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编著的《中国历史小丛书》,才激发了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从而报考了历史专业,一心一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投身历史研究坚持至今《中国历史小丛书》影响到的年轻学子,肯定不止卜宪群一人读了一套书,便决定躬身入局,在一个领域奋斗终生,也不止历史学科由此可见,读书激发的能量,对一个人人生际遇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印发次数最多的书?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印发次数最多的书
作者:康 岩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曾回顾自己走上历史研究道路的最初机缘,当年正是读了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编著的《中国历史小丛书》,才激发了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从而报考了历史专业,一心一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投身历史研究坚持至今。《中国历史小丛书》影响到的年轻学子,肯定不止卜宪群一人。读了一套书,便决定躬身入局,在一个领域奋斗终生,也不止历史学科。由此可见,读书激发的能量,对一个人人生际遇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中国历史小丛书》缘何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关键在于丛书之“小”。“小”,是指篇幅短小、用笔轻盈,但思想的含金量一点都不少。我们现在很多学者,埋头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科学研究,写出来的学术成果都是一本本砖头似的“大书”,又长又厚,艰涩难懂。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著作探讨科技前沿,难以避免,不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也呈现出这种状况。只顾往深里挖掘、却不知往周遭拓展,把一门学问刨根问底、掘地三尺的同时,也许也就忘记了这门学问与真实世界的有机联系、与普通读者的情感共鸣。
哪怕是专业程度高的自然学科,也有一批可读性强、趣味性强的优秀科普著作。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他的《天道与人文》介绍中国的天文星宿、气象物候,简易平实,通达流畅,丝毫没有冬烘气。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所著《爷爷的爷爷哪里来》,同样轻松易读,把古生物学知识包裹进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再通过娓娓道来的讲述,人类的起源、生物的演化等各种深奥问题都形象化地立体、生动起来,堪称“大科学家写给小读者”的典范之作。
实际上,“小书”最需“大家”写。为何竺可桢和贾兰坡这样的“大家”能做到深入浅出?首先得益于他们横跨文理、博通中西的学养。科普类、通俗类的东西其实很不好写,作者不仅要对这门学问深刻洞察与透彻了解,还要具备一支生花妙笔,把幽妙精深的思想表达出来。如果表达得再生动而富于美感,就是更高的要求。竺可桢和贾兰坡,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式的知识分子。他们一辈子孜孜以求,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耕耘出一片灿烂田地,底子厚,语文功力足。到了晚年灵感觉醒,智慧勃发,把一生的学养修养贯通成简白晓畅的文字,惠及读者。
一本书、一篇文章能否撬动读者心扉,还要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美学大师宗白华一生学术作品量不算多,但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体大思精的理论、中西交融的华彩乐章,文字亲切美好。读先生文章,好似一位温柔敦厚的邻家长者与你抵足长谈,真如穿越初盛春林、沐浴春风十里,熏陶享受,美不胜收。怪不得学界有这样的说法:宗先生《美学散步》里一篇文章能写一本大书,摘一句话能写一篇论文。读先生书,确有其感。
卜宪群并没忘记历史普及的重要性。由他牵头编写的五卷本《中国通史》和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近来都取得了不俗反响。从中我们看到几代中国学人为了学术的通俗化、平民化所做出的努力。我们期待更多大家,在学术研究之余,写出更多凝练精悍、言简义丰的普及性作品,方便普通人攀登文化昆仑,窥睹经典堂奥。惟其如此,读者幸之。(康 岩)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