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历史记录(60年来雷锋从未远去)
北京晚报 | 记者 殷呈悦 宗媛媛
假如雷锋活到今天,他应该是82岁的老人了吧?我同意这样的话,雷锋从未老去,雷锋从未远去。为什么呢?亲爱的读者朋友,请让我为您梳理一下思绪。
1993年3月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经过》这样写道——1963年2月中旬的一天,《中国青年》杂志准备出版一期学雷锋专辑,编辑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学雷锋题词。2月22日,毛主席在纸上用毛笔书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毛主席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第二天,《解放军报》又首次刊登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题词手迹。之后,陈云、叶剑英等同志也为雷锋题词。
我还了解到,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原件目前保存在中央档案馆。
60年来,雷锋从未远去,雷锋仍然年轻,他就在我们身边。在北京,雷锋和雷锋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更是鲜活地体现。
雷锋,你从未远去
今年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发表。从这一天起,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至今延续60个春秋。
60年前,雷锋的故事感动中国。在火车上让座、帮大娘买火车票、带领身边人一起读书,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故事,串起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60年来,雷锋故事陪伴并滋养了一代代人的成长;《雷锋日记》更成为国人锻造品行、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
60年来,雷锋从未远去,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不断涌现。雷锋生前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带领全家走雷锋没走完的路,做雷锋没做完的事,成为雷锋精神的职业传火人;扎根产业一线的郭明义,救助180名贫困儿童。在全国各地,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甘于奉献的身影,他们陆续翻开人生的书本,接力写下新雷锋日记。
60年来,京城时时处处活跃着“雷锋”的身影,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以不同的方式传承和延展雷锋精神。被誉为“京城活雷锋”的孙茂芳,50多年里先后助养29名孤寡、病残老人,扶助38名特困学生;从“鸟巢一代”到“冰雪一代”,“志愿蓝”的温暖微笑,成为惊艳世界的北京名片……他们都是雷锋精神的最美代言人,在京华大地扎实踏出学习雷锋的闪光足迹。
60年来,在纪念中传承,在传承中超越。学习雷锋,成为一场平凡而又非凡的道德体验。孙茂芳说,在付出了道义、感情、精力、物力、一点点的劳动之后,得到的是心灵的净化。这一感受,与雷锋“把自己的盒饭送给没带饭的同事,同事吃得饱饱的,是自己最大的快乐”遥相呼应。正是雷锋这座精神丰碑,让一个个平凡人自发做好事,又自觉把做好事当成平常事;正是学习雷锋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让一名名身边的榜样,用众多“一时”的品格之美,撑起“一直”的人性光辉。
60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从一个个新的雷锋故事,我们体会到雷锋精神持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雷锋”两个字,早已成为爱国爱民的代名词,成为社会道德的标尺,成为爱岗敬业的标杆。60年的传承,60年的跨越,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早已融入中国百姓的精神谱系。这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升华的精神富矿,必将超越一时一世而世世代代闪耀中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