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张九龄张氏族谱(家谱寻根风范张谷英村)
家谱寻根 ·风范︱张谷英村:耕读传家世代长
——张谷英村传统家训家风故事之一
特约通讯员 李桂龙
笔架山下的张谷英村。
岳阳渭洞的笔架山下,有一个叫张谷英的古村落,因保存完好的5万平方米明清古建筑群和一个家族600年同居于一片屋檐下的文化奇迹,逐渐进入了世人的视野,先后被誉为“湘楚民居化石”、“民间故宫”、“天下第一村”,200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个村落是以其始迁祖张谷英的名字来命名的。张谷英是元末明初人,饱读诗书,精通风水,于 “明洪武年间,由吴入楚”,迁居渭洞笔架山下,传下了“耕读继世,孝友传家,和睦有道,修身立德”的古朴家风,后人把它悬挂在古村的当大门上,时刻警醒着族人。
张氏六修族谱上记载的家训 。
张氏最早的一修墨谱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9年)修的,二修、三修墨谱的年代分别为嘉庆二十四年与咸丰九年,至今已七修。
更早的谱牒因年湮久远,据说只存断章残页,靠口耳相传。例如这个家族可传三十四代的子孙派谱“文丹志友仲,功伏宗兴,其承继祖,世绪昌同,书声永振,福泽敦崇,名芳百代,禄位光隆”,就是始迁祖张谷英亲自制定的。
在一修墨谱上,族中的举人、秀才们合族众议,编订了16条《张氏家训》: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勤职业、循本份、崇廉洁、慎言语、尚节俭、存忍让、恤贫寡、供赋役。
张氏家训三个字为一句,涉及家族家庭、子女教育、道德修养、个人言行等诸多方面,亦耕亦读贯穿其中,家国情怀跃然纸上。正是这些家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形成了古村数百年不动摇的家族凝聚力。
清代耕读故事三则
张谷英村是农耕社会的一个微型缩影,数百年来,村里人一边本份耕种,一边教习诗书,把“耕读”二字作为整个家族的立世之本。
兄弟双双中举人
张煌,字任才,肄业于长沙岳麓书院。乾隆三十五年〈1770〉乡试第十五名举人,十年后(1781年)殿试拣选一等,实授湘阴教谕。
张炳,字文著,号敬亭,业儒,列邑庠生,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仲春,组织夔赞、官贤、祖煌共四位先人在青云楼编修第一次墨谱,并书写第一篇序言。
张炳有兄弟共六,他排行第二,张煌为老五。他为了五弟的前程,在家耕田种地,酿酒挣钱,让五弟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弟弟中举四年后,他才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参加乡试,获第三十七名举人。时年54岁。
胡氏教子入县志
悬挂在当大门上的家风楹联 。
清乾隆时期,张锡兹与妻胡氏画荻教子,苦读不倦。可惜的是,张锡兹累试春闱不第,便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寺藏园,设馆授徒,并书一联于门上:
“十载说求官,北辙南辕,回首依然故我;
一经勤教子,玉堂金马,痴心还望后人。”
其后,张锡兹与胡氏夫人潜心培养两个儿子。未几,其子笔红中举;八年后,其子皋臣又中举人。胡氏亦因教子有方,被载入《巴陵县志》“贤母传”,远播芳名。
张秀才屡败屡试
前清秀才张筱村,性情傲骨,第一次乡试不第,他开始“半工半读”,授徒自给,写了一幅对联高悬于门户:
“问近况如何,只剩数卷残书,一壶浊酒;
把今年过了,再看花生彩笔,柳染宫袍。”
他边授徒糊口,边刻苦攻读,可惜的是,屡屡参试,还是榜上无名。且日益穷困,乃闭门静坐,换门联曰:
“君莫叩门,心下自明休合券;
我非负债,家中如有愿倾囊。”
终其一生,仍未及第。临终之前,为自己写下了一副挽联:
“撒手赴黄泉,傥参二五阎罗,定把后果前因问个明明白白;
雄心付流水,为嘱两三儿女,就是种田耕地也要本本忠忠。”
耕读家风 世代追求
“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然后振家声。”亦耕亦读的传统家风,是这个村落世世代代的文化追求。
村里的龙形山下有座青云楼,是民国以前族中子弟就读的私垫。科举时代,从青云楼里走出了1名进士,7名举人,6名贡生,45名秀才,33名太学生。
解放以后,张谷英村有240余人考取了大中专业院校,有10多名硕士、博士生。其中第23世孙、留英博士后张汉马已成为了海内外著名生物学家,海外杰出华人青年科学家基金获得者,曾被国务院、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等六部委邀请作为海外华人科学家参与了中国政府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00年至2015年期间的农业政策咨询,任植物营养与植物病害小组组长。
(作者 李桂龙,岳阳县人,省作协会员,在《芳草》《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数十万字,曾师从何光岳研究家谱文化,著有《湖南李氏源流史》等。)
互动:你有“谱”吗?欢迎来晒!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来历吗?知道自己的祖辈曾在中华热土走出怎样的迁徙轨迹,书写怎样的奋斗史,甚至出过哪些名人志士,留下了哪些家规、家训吗?
若你家有“谱”,欢迎来晒!即日起,新湖南客户端读者可将你的家谱相关图文故事以及您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jiapuxungen@163.com,或者拨打联系电话18673102714,欢迎晒家族历史、晒家风家训,春节将至,我们共话乡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