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谈鲁国朝野(鲁国大乱孔子适齐)
鲁昭公对孔子有知遇之恩。
先是在儿子出生那天赠鱼,且不论赠鱼的具体方式,赠鱼的结果定是让孔子感恩戴德。之后,在齐景公与宴婴造访鲁国的时候,也被叫去作为陪同。再后来,安排孔子东都访学,也就是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去参观王室的典籍。
在洛阳,在东周并不宽敞的典藏室里,孔子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图书管理员”——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图片来自毕宝魁的《孔子传》
老子带他参观了所有的有价值的馆藏品,之后,两人促膝而谈。这年,孔子35岁。
老子了解了孔子继承和弘扬周礼的志向,便对孔子说了这样一番话:“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意思是说,你所说的这些观点、所崇拜的这些贤人,已经连骨头都腐朽了,只是他们的话还在罢了,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君子要因时而动,好的时代就展现一番作为,不好的时代就隐藏自己。
但是,从后来孔子的作为来看,他并没有采纳老子的建议,并没有隐藏自己、清静无为,反而坚定理想,努力出仕,想要作出一番事业。
孔子办学办得有声有色,就连孟僖子(即孟孙氏的掌门人)都命自己的儿子去跟孔子学习,
从洛阳访学回来,名声则更大,热情也更高。然而,此时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鲁昭公被赶走。
与其说鲁昭公是被赶走的,不如说是鲁昭公自己选择了逃亡。
鲁昭公二十五年的时候,季平子“八佾舞于庭”。就是在祭祀的时候,八八六十四个人排成队伍跳舞。按照周礼,这个规格只有鲁公这个级别才可以使用,很明显是季平子僭越了。
然而,这只算是事情的起因,导火索则是因为斗鸡产生的矛盾。
季平子与郈孙氏斗鸡,相互指责对方作弊,由刚开始的口水战升级为打架,再由打架升级为季平子扣押郈孙氏的家丁。
郈孙氏当时是鲁昭公的近臣,就请求鲁昭公为自己出气。鲁昭公也是鲁莽,亲自带领宫中卫兵及郈孙氏的家兵去攻击季平子的宅院。
很开,季平子的外宅被攻破,季平子则在内宅坚守。见鲁昭公亲自前来,季平子也吓坏了,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便请求鲁昭公把自己囚禁在费邑,不再参与国家政治,鲁昭公不答应。季平子再次请求让自己带五辆车流亡,鲁昭公还是不答应。季平子知道鲁昭公是来要命的,于是殊死抵抗。
鲁昭公也久攻不下,就派人向孟孙氏请援兵,结果孟孙氏与叔孙氏倒戈,将矛头指向了鲁昭公,导致鲁昭公失败。鲁昭公干脆逃亡了。
其实,从整个事件来看,鲁昭公不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
首先,季平子“八佾舞于庭”的时候,就应该去问罪,僭越之罪,杀头也不为过,但他选择了隐忍,反而因为近臣郈孙氏与季平子斗鸡起争执后,带兵围攻人家的宅邸,显得小题大做了。
其次,当季平子请求被囚禁,继而请求带车逃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一个台阶,让他滚出鲁国,也算达到了打击季孙氏,警示孟孙氏和叔孙氏的目的,但他非要把人家弄死。
最重要的是错估了当时的形势。当时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已经将国君架空,而且人家本身就是一家人,相互帮衬那是必然。虽然鲁昭公是国君,但失去实权已经有些时日了,派人请孟孙氏增援,反遭其害。
后来兵败,有谋士子家建议他回到宫中,他们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毕竟是国君,就当是在自己家里打架打输了,没什么了不起,但鲁昭公不听,要逃往,结果导致了鲁国几年没有国君的混乱,而他一逃亡就是七年,最后客死他国。
鲁国大乱,孔子已无心办学,再者,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干脆也到了齐国,一方面尝试在齐国入仕,另一方面,也是在齐国为鲁昭公斡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