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兼夜雨(屋漏在上知者在下)

来源:前线客户端

屋漏偏逢兼夜雨(屋漏在上知者在下)(1)

《论衡》是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穷毕生精力写成的哲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关于“屋漏”观点的论述有两处。一处是在《论衡·书解篇》里,他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另一处是在《论衡·答佞篇》里,他说:“屋漏在上,知者在下。漏大,下见之著;漏小,下见之微。”可见,“屋漏”观点在他的思想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王充的“屋漏”观点认为:政策好不好,为政者得不得民心等,并不取决于为政者的主观愿望,也不取决于为政者的自吹自擂、自说自话;它取决于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民众的评价。就像诸子能够评价“经”的谬误一样,百姓也能够知道为政者的得失,百姓也是有智慧和有认知能力的。这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是很不同的。

王充的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观点之所以能形成,除了与王充本人勤勉好学、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长于思辨有关外,也与他出身“细族孤门”,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做过地方小官,因而有机会长期观察社会、接触民众,对民众有深刻全面的认识有关。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在今天也可以翻译成:政策制定在上,政策需求在下;政策制定在上,政策效果在下;政策制定在上,民意基础在下。因此,为了更好执政为民,就必须要眼光向下、脚步为亲,把“下面”的文章做足,走好群众路线。

必须要多到基层看看。不能认为领导机关是大脑,基层单位只需要接受领导和指挥即可,更不能把基层看作是低水平的代名词。基层出智慧、基层出经验,这是我们历史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不要老在机关呆着,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多往基层跑。这样做不光能了解情况,还能汲取营养、获得智慧。

必须多到老百姓当中去。百姓不仅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依靠的力量,也是我们智慧的来源。有的人害怕接触群众,这本身就说明心中有鬼,心中不自信。须知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背后站着老百姓。什么时候脱离开老百姓,就意味着共产党人变质变味变色了,就意味着我们将面临失去力量、失去智慧的危险。

必须多低头向自己身边看看。要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了解我们政策的效果,就多从自己身边的社区街道,从自己身边的群众观察起。有时候这比文件材料更珍贵、更丰富。城市建设的水平怎么样?基层治理的水平怎么样?只要看看自己的小区怎么样,看看自己日日走过的街道怎么样,就会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当然要掌握全面的情况,离不开系统全面的调研,但身边情况也是重要的样本。

必须要多交几个无官无职的朋友。有的人官当大了,身边群众少了,跟百姓的关系慢慢也就成了油和水的关系,逐渐地自己的耳目也就被封闭起来了,想做到耳聪目明就失去了基础,不知不觉作风也就变了。《陋室铭》里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们把它改一改,有的人是:谈笑皆官员,往来无群众,这样要得到真实情况就比较难了。

最后必须要多到网上看一看。网络是虚拟的社会,但虚拟社会也能反映出真实人的思想、真实的社会。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此,要了解民意,联系群众,也必须得上网。但是我们很多领导干部对此还很不擅长。很多人还满足于层层画圈的方式来获得信息,满足于秘书和下属把饭端到桌上的方式来了解民意,更别提运用网络,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从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角度来看,这一课非得补上不可。

作者:祁金利,中共北京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