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小细节解密(道出了两千年权斗的精髓)
琅琊榜一共出了两部,上部和下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其实也是两千多年权斗的无解之谜。
琅琊榜本身是架空历史,没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做支撑,但讲的故事,在历史上能找到很多影子。
第一部的主题是皇帝与皇储之争。
开篇就一直在追溯祁王的往事。
祁王在朝野权势过大,几乎盖过了皇上的风头,还与军队有良好关系,主帅林燮只用祁王的人,对梁帝的人却不用,可以说,整个朝野都会逐渐倒向祁王。
一方面梁帝一天天变老,在位的时间也在缩短,而太子则是早晚接班,很多人就提前开始巴结。
渐渐局势就会很微妙,皇帝与祁王有分歧,很多人会倒向祁王一边。
更重要的是,不管祁王有没有这个想法,他逐渐开始有这个能力了,这是最让梁帝害怕的。
这样下去他不会有安全感,一个这么优秀的儿子一直在等着接班,还是朝野众望所归,指不定哪天登高一呼,自己命保住保不住都难说。
最后祁王连玄镜司都要裁撤掉,这算是犯了大忌,这是皇帝最后的底线,别人碰不得。
因此梁帝默认夏江和谢侯爷去搞小动作,冤枉祁王系的人,并将他们赶尽杀绝。
2.梁帝的算盘有了祁王的教训,他不敢再去纵容某个儿子,让他一家独大叫板自己,因此他虽然立了太子,但还扶持了一个足以抗衡太子的誉王,有意无意偏向誉王,让朝野摸不清情况。
这样大家就不会全部团结在太子身边,总有人愿意冒险,去辅佐誉王,这样这样成功获利更多。他们两个斗来斗去,都得来自己这争宠,也没心思来挑战自己了。
太子垮了以后,眼看誉王要做大,他又扶持靖王出来与誉王斗,梅长苏也是利用他这个心理,去斗倒太子,扶持靖王。
靖王成长为皇储之后,他还没来得及故技重施,就被梅长苏将了一军,朝野人心已经在靖王这里,梅长苏趁机挑起旧案,此时的梁帝发现自己真如担心的那样,被架空了,只是为时已晚,想做什么也做不成了。
可以想象之后梁帝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梁帝并不孤单,历史上太多类似的例子,到了帝王家,君臣关系是要大于父子关系的。
3.无情最是帝王家权力的诱惑是很可怕的,父子,母子,兄弟都不重要。
一旦反目成仇,有皇帝被废的,有被饿死的,有太子被杀的。
比较有名的例子赵武灵王,齐桓公。
乾隆提前退休,但其实仍然掌握着实权不放。
因此其实越到后期,皇帝就会越敏感,自己一天天老去,谁知道什么时候就被踢开了。
这也是为什么皇帝即使立太子,也总喜欢提拔另一个儿子和他抗衡的原因。
这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一是两个人斗,就会争宠,权力都在自己手里。
二是防止一家独大,架空自己。
三是让大臣们也分成两派,不会团结起来在一个人身边。
只是,这个儿子往往是棋子,给他很多诱惑,让他以为自己能转正,其实不过是假象而已。
太子继位后,这个棋子往往没有好下场,比如曹植。
这里也可以看出,无情最是帝王家,父子,兄弟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安全,不得不陷入勾心斗角中。
4.功高震主第二部则是另一个主题,功高震主。
先是萧庭生,萧庭生本身是祁王之子,后来被靖王收为义子,因为祁王这层关系,靖王对他格外器重。
几十年后,萧庭生成长为七珠亲王,长林军主帅,手握重兵。
同时,他也遭到了以外企荀太师为首的朝臣的排斥,他们用各种计策打压长林王府,担心他们会威胁到梁帝。
梁帝去世后,这种情况更明显了,主少国疑,一边是手握重兵的亲王,一边是年纪不大的皇帝,这个剧本太熟悉,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
太后和荀首辅还想方设法去各种排斥挑拨,几乎要把长林王府逼反。
还好萧庭生看重靖王对自己的恩情,一直对大梁感恩戴德,直到最终也始终忠心耿耿。
之后的萧元启是另一种,他靠近荀首辅,逐渐爬上了高位,手握大权。
他心中带着仇怨,就是为了造反而来,梁帝面对萧元启毫无抵抗能力,真正对抗萧元启的,是长林王府的萧平旌。
5.无解的剧本这其实也是两千年历史里重演无数次的剧本,重臣做大以后功高震主,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很常见。
他们权力极大,可以更改国王/皇帝,比如伊尹霍光董卓。
还有的让皇帝成为傀儡,比如曹操,司马昭,诸葛亮。
有的则是直接废掉皇帝自己来,比如王莽,曹丕。
开国皇帝往往手腕极高,能够收服手下的大将,但他一旦离开,自己的儿子往往就压不住场了。
他们以开国功臣自居,年轻的皇帝往往难以压制,朱元璋和刘邦就选择了杀掉开国功臣,为自己儿子的接班扫清障碍。
康熙则是用自己的智慧,自己去除掉鳌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