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色书籍的观后感(永远的红色记忆)

一本好书|永远的红色记忆,“灵与肉”的钢铁战歌

原创|月上西楼

图片|作者提供

一部红色书籍的观后感(永远的红色记忆)(1)

书永远离我们最近,知识永远离我们最远。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记得小时候,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很少去新华书店买本书来看,便经常去地摊上租书看,也很方便。曾经在原国货商场的西门入口过廊下面有租小人书的地摊。

花二分,三分钱便能租一本带回家看,或坐在摊前的一排小板凳上阅读。

有时感觉肚子饿时,且书摊老板还兼做大铜壶糖茶生意,再花五角钱冲碗香飘飘的热糖茶来喝,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在做梦似的。

那时在书摊最爱看的是《丁丁历险记》、《霍元甲》、《陈真传》等,可惜集数不多,有点乱,不过已经够满足一下好奇心了。《丁丁》的作者比利时人——埃尔热,这个名字是后来才知道。童年的快乐,还有那些上海美术片和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译制片。每到周末,等来了一周的期盼,上午准时8:30从18寸黑白电视里传出《Flow me》(跟我学,徐国章英语),这是获得看美术片的“通行证”,所以从那时起对English有了点印象。

曾经在上世纪80,90年代,全社会都在流行文学热。读小说、写诗歌、会笔友、向报刊投稿等,一些人最开始是从“爱书人”书店的各种书籍,杂志,盒带上寻找 自己的“知己”;

那些年,大部分图书中有描写革命和战争年代的红色故事,一次在同学那里借来一本封面上画着一群骑着飞驰的战马,手中挥舞着锃亮的马刀,正英勇前进的红军骑兵战士的图书——《铁流》。

《铁流》是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靡维奇,在1921—1924年间写成的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十月革命后的一九一八年内战为题材,叙述了,古班的红军——达曼军,带领被古班的哥萨克富农和白匪军残害的红军家属和被迫害的群众,突破叛乱者和白匪军的包围,进行英勇转移的事迹,反映了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表现了士兵群众由乌合之众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铁流”的过程,成功地塑造了坚定勇敢的革命领袖、共产党员郭如鹤的鲜明形象。故事很朴素,在平淡无奇叙事中见神奇,伟大的人格魅力都是隐藏在平凡的人生故事当中。

书中,他们翻山越岭,历尽艰险,经过一个多月、500俄里的长征,经受了实际考验后,最终彼此紧密团结在一起,变成了一支坚强的“铁流”,终于突破敌军包围,与红军主力部队胜利会合。阅读这本书和以后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来自书里。

我真诚的向有怀旧情节的读者们推荐阅读一下《铁流》这本书。

可能,它和当下的有些国内文学作品不一样。曾经,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推荐阅读《铁流》和《毁灭》了,这与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的一文中的那些要求:文学创作是战斗的,而不是献媚的、谄媚的,文学创作是在民族危难之际,它就是武器,不是休闲套装,苏联文学整体上都是这个效果,目的性明确,换言之就是简单粗暴化!

鲁迅先生说:怒其不争,恨其不志。鲁迅先生还说:救救孩子,那就先从救救世人开始!

啊,每当炽热的血液,流进了青年们激情似火的心中,他们在烈日下或风雪中,经受了艰苦的锻炼,最终灵魂与肉体,终将熔铸成一首红色的钢铁战歌!

一部红色书籍的观后感(永远的红色记忆)(2)

一部红色书籍的观后感(永远的红色记忆)(3)

壹点号 月上西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