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与农业发展(在生态农业开发中书写扶贫答卷)
人民网-广西频道
林盛军在切南瓜喂鸡。韦哲摄
人民网大化2月26日电如何走出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局面,让更多的群众实现家庭增收?这是身处大化瑶族自治县大石山区的人们都在思考的问题,河池市大化县共和乡颁桃村林盛军敢闯、敢干,堪称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民党员。2017年,他被授予大化县返乡农民工“十佳创业之星”荣誉称号;2018年,他被评为自治区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大化大石山区的传统农业主要是种植玉米,因为收成少群众不愿种植,很多土地被丢荒。针对这种现象,2010年底,曾在广东省东莞一家五金厂务工20多年的37岁的林盛军决意回归本土。
很快,林盛军在局生屯家里建成一个生猪养殖场,并先后引进种猪20多头。2011年,林盛军的养猪规模便达到上百头,家庭纯收入7万多元。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与积累,林盛军的养猪业走上了正轨,规模达300多头,成为当地的小有名气的养猪大户。
2014年,林盛军开始实施深入实施农业计划:以养猪作为基业,开展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他流转土地120多亩,建设“广西大化县成富生态养殖场”,配套建设一个4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一间200多平方米的水肥配送房;并建设一个“百亩辣椒种植园”,带领屯内20多户群众探索种养结合、水肥一体、节水灌溉、循环高效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这一年,林盛军实现产值80多万元。
2015年12月,精准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瑶山,以发展产业带富群众成为村里的首选之举。但在发展产业动员会上,村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只低头不语,林盛军这时站出来说:“我是党员我带头。”
林盛军再流转土地100多亩,建立“广西大化县成锋家庭家场”,搭建90多个蔬菜生产大棚、一个冷库、一间400多平方米的农产品储存配送房,并以之为颁桃村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土地或资金入股的方式,带动全村63户贫困户245人参与生态农业综合开发。
林盛军在喂鸡。韦哲摄
为保证农场正常运营、长远发展,林盛军注重品质建设,打造绿色食材。以月薪一万余元高薪聘请专业技术员,从引种、育苗、栽种到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严格执行国家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标准,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大棚保温、生态杀虫等科技手段,打造安全放心的“菜篮子”。先后有辣椒、黄瓜、黄豆、豇豆等蔬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与此同时,林盛军扩大生猪生产规模,2017年,林盛军的生猪养殖规模达500多头,实现年销售额100多万元。
对有劳动能力但未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林盛军主动为他们提供就业增收平台。农场里除固定用工8人之外,不定日招临时工20人左右,平均月发工资13万元。贫困户李仕贤,长期在农场做工,月收入2000多元,李仕贤的家里同样养猪种菜,年收入近1万元。
为拓宽增收渠道,林盛军建设一个旱藕粉丝加工厂,利用当地群众种植的旱藕年生产旱藕粉丝一万多斤,年增收3万多元。
2017年,参与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也是在这一年,林盛军还到中良村流转土地200多亩建设桑蚕示范基地,同样带动该村贫困户60余户抱团发展。年底林盛军拿出20多万元分红,为中良村于2017年实现全村脱贫摘帽献出一份力量。
遗憾的是,2019年的猪瘟席卷而来,已发展至2000多头的两个生猪养殖场瞬间化为乌有,但这沉重的打击没有使林盛军这条硬汉子沉沦,他如期偿还了创业所欠下100多万贷款。且及时利用养猪场发展七百弄鸡养殖4万余羽,实现收入10余万元,
“养鸡的过程是喘息的过程,也是解决农场的肥料不足问题。”林盛军说:“待两年时间的场地净化后,将重新起步养猪业。”(韦哲、蓝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