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是正确的爱自己(个人成长你对爱自己)

在爱自己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死角,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才是正确的爱自己?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才是正确的爱自己(个人成长你对爱自己)

如何才是正确的爱自己

在爱自己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死角

无数次在鸡汤文中看到这样的句子:“你要学会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

生活中,时不时会有人跳出来对你说:“你过得不好,是因为你还不够爱自己。”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我也曾无数次地听我的个案说:“我是不是应该先学会爱自己?”

是的,大家说的都没错,然而知易行难,不管听过多少生活的箴言,如何笃信爱自己这件事的重要性,你可能依然不知道该如何踏出第一步。

《可爱的诅咒》的作者雅基.马森曾说:“在任何给定的关系和情境中,我们的反应都与信心有关,而这主要取决于早已形成的一整套观念情感倾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极少数人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自信,每个人至少有一个死角,在某一方面无法做到沉着冷静。也就是说,即便我们都知道应该爱自己,但是在面对生活时,很难做到任何场合都表现出色。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够完善的部分。

因为真实和想象中的差距,不知不觉就会排斥自己身上具备的某些特点。所以,在爱自己这件事上,几乎每个人都有死角,需要完成对真实自己的接纳,才能活出更自在人生。

那么,对于一个渴望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普通人来说,要如何走上“爱自己”这条路呢?

不要急着行动

“嘿,不要急着去行动!”这是我喜欢说的话。

我知道很多喜欢看心理自助书籍的朋友,可能会直接找方法来改变自己,这些人或许是最厉害的拿来主义高手,老实说,曾经的我也是这么干的。

那么,为什么我放弃了这样的方式呢?因为,后来我发现,尽管有时学到了技巧,却无法真的跟自己产生连接,尽管有时已经在做一些好的改变,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改变自然难以持续。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三分钟热度的人,他们很容易就能找到改变自己的方法,但是很快又会放弃,寻找下一个目标。

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急于改变的心态中,就没有机会去感知和理解自己需要完善的死角在哪里。一方面,理智上我们会被不太好的感觉和行动的挫败挟持着去改变,另一方面,我们内心又无比渴望能停下来,真正被自己理解。

所以,越不理解自己,越不会爱自己,就越容易对自己提出各种严苛的要求,急于改变自己。

有人说,自我感觉实在太糟糕了,如果不马上改变,内心就会恐慌和焦虑。

实际上,为了获得内心的暂时安稳所做的行动,看起来有效,但也常常抹杀了向内理解自己的机会。

任何脱离内向理解自己而做出的行动,都是在理智上绑架自己。当行动带来的焦虑无法解决,行动也无法持续下去。

没有深刻的心灵触动,就不会有持续给力的行动。所以,即便内心感到不安,也不要急着去行动,爱自己,最重要的不是对自己骄纵或严格,而是先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容下一个真实的自己。

先找到内心的共鸣

我们常常会受到很多“应该”的影响,理智上认为自己应该怎么做,貌似很简单,实际上我们的内心体验比这要深刻和复杂许多。

我的一位朋友是典型的工作狂,每天好不容易搞定工作回到家里,还有一堆家务等着她做。等忙完家务,照顾好孩子,已是深夜,她的一天就在这样的疲惫不堪中结束了。

她厌倦了这种饱和慌乱的状态,觉得理想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于是她给自己的生活做了一些调整:报了公司楼上的瑜伽课,想充分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锻炼一下身体;又报了写作训练课,希望在一天的琐碎劳累后还能保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刚开始的第一个星期,为了能准时下班去做瑜伽,她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了;回到家,想着赶紧做完家务就可以上写作课,一步步靠近自己的写作梦想,对着家务也不再烦躁了。

然而,好景不长,三个星期后,瑜伽和写作给她带来的精神刺激完全消退,那种累的感觉卷土重来。

她无奈地说:“我知道我应该更爱自己,也试着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没有用,该怎么办才好呢?”

我建议她先去觉察自己感觉最累的是什么时候,抓住那种感觉并且相应地去阅读这方面的自助书籍,看看从别人的故事中,自己会收获怎样的感受或触动。

在接连读了好几本书后,她对我说,最近的阅读让她受益匪浅,通过别人的故事她试着对照自己,才明白,她首要解决的问题原来不是累,而是她对所有人的有求必应,几乎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

所以,当你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某些不对劲时,不妨先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或者观看类似题材的电影,让自己充分去感受别人的故事和经验带来的触动,从而更靠近自己的内心。

在找到行动规则之前,先找到你的情感共鸣。当你还不够了解自己时,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东西去寻找那些能带给你特殊体验的部分,再随着对这些部分的深入理解,进而想明白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模式会训练你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觉察。

在一个点上深入下去

我的那位朋友,一开始想练习瑜伽,又想学习写作,这些事情本身是有益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她原本的时间已经排得非常满了,所以她很快就无法坚持下去。

家庭治疗专家HarrietLerner说过:“如果你的尝试和改变速度过快,周围的人就会大声地要求你变回来,最终这种尝试就会变成一个自暴自弃的过程。”

在完成第一个阶段,找到共鸣和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后,如果你发现一些技巧,或者你想做一些行动上的尝试,建议先坚持做好某一小点,不要急着面面俱到。

我的朋友最终意识到,如果想要拥有更多的个人时间,就必须学会拒绝他人的要求。她开始尽可能在同事、朋友或者家人要求她帮忙时,优先考虑自己内心的意愿。

坚持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的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紧绷了,似乎突然凭空多出许多时间,她也不急于用各种新的事情来排满这些空隙,而是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真正开始考虑自己的选择。

如今她已经完全爱上瑜伽,每一次的练习都会让她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快乐,这跟以前她把瑜伽当成任务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同时,通过这样的体验,她发现她做其他事情也更能专注了。

所以,找好一个支点,坚持下去,你就已经进入了改变自己的神奇多米诺效应。因为有信心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有结果的行动会带来下一次更勇敢的行动。

别忘了适时放松自己

另外,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越来越多值得借鉴的思路、方法或者技巧,不论你发现什么,都不要急着推翻眼前的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阶段,如果一味追求更好,而让自己时刻变得紧绷和焦急,还不如专注于眼前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最重要的突破点。

不是每一次向内探索和改变都是沉重的,别忘了适时放松自己。所有的自我完善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活,而生活又总是从眼前的小事开始的。

爱自己,其实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感受去逐步靠近自己的过程,所以,不论你的生活正在经历什么,理解自己,学会照顾自己的不容易,永远比强迫自己达成什么目标,更能让你贴近真实的自己。

除了关注自己遇到的阻碍,你还可以体验许多积极的情感,试着跟自己幽默一下,看看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再觉察自己的体会又有怎样的不同。

期待你在陪伴自己成长的路上,能收获一个有意思的过程!

什么是“爱自己”的正确打开方式?

放开理智上对自己的要求,先在类似的体验中找到共鸣,用内心的触动去影响自己的行动。

“少则得,多则惑”,不要苛求自己做太多太快的改变,而是从某一点专注中找到成就感。

当你开始做改变时,定越小的目标越容易坚持到底。

为什么我们无法好好爱自己?

或许是来自祖辈的传承,也或许是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我们身边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以他人为参照,最终却只能绕着自己的轨迹过一生。因此有些人时常为逝去的时光惋惜,对着无法实现的目标望洋兴叹,陷入对自己无休止的责怪和埋怨中。

如今大家都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学会爱自己。道理大家都懂,可为什么要做到却那么难呢?

其实爱自己和爱他人是一回事,当我们不懂一个人的时候,就不知道该如何去爱这个人。当我们不懂得自己时,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去安抚自己的艰辛与不易。

爱自己还没学会,伤自己却绝不手软

前几年,由于一个朋友的缘故,我喜欢上了按摩。当我放空自己躺在那里,任由按摩师去按压我的身体时,我整个人仿佛停留在了那个时刻里,感受着身体每一个穴位的舒展和放松。

我知道,通过按摩我的身体被安抚到了,所有的辛劳和疲乏,在很短的时间内烟消云散。我的身体体验过那种舒适,记住那种感觉,就停不下来了。

有几次我熟悉的师傅不在,我遇到了几个新手按摩师,他们对穴位的把控不够精准,一不小心按错一个穴位就会让我很不舒服。

同样是对身体做功,不同的手法和着力点,却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给身体带来的当然也会是不同的影响。

在我的咨询经历中,我经常看到一些个案非常努力想改变自己,却因为走上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而让自己的心灵空间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当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过往被压抑到心底,各种身体症状就开始呈现。

当我们所做的努力是贴近自己内心的,我们心里就会感觉越来越敞亮。而如果我们越来越想逃离,且出现了更多无法处理的情绪,这可能意味着我们的努力并没有跟自己的心在一起。

我们对自己所做的努力一定会有效果,不是好的效果,就是坏的效果,很难停在中间一动不动。如果方向不对,而我们又没有体验过贴近自己的感受,我们就很难发现什么样的努力是按错了穴位。

为了目标一直努力飞翔,累得不行的时候,那些从没有贴近过自己内心的人,还在拼命责怪自己做得不够好。

当你不懂自己的时候,怎么做都是伤害

经常有遇到情感问题的姑娘对我说:“我觉得自己在他面前失去了尊严,活得一点骨气也没有。我知道那是一个不值得我爱的人,为什么我还是无法离开他?”

于是,她们开始了艰辛的自我拯救之路:提分手,删除联系方式,再加上,再失望地删除……

最后,她们越来越讨厌自己,越来越难以相信自己,变成一个让自己极度失望的人。

当我们对自己的感觉不好了,就会发现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人生就开始呈现出更多不想要的状态。

整个过程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跟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有关,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更好地爱自己,只能通过不断压抑和打击自己,让自己变成了更糟的状态。

就像前面我谈到的身体按摩,明明是希望对自己有用,但是如果不够清楚自己的穴位,用力越大对自己伤害就越大。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狠狠地打孩子,为了让孩子长一些教训。有一次我看见有家长教育孩子,对一件事情,双方各执一词,家长说必须做,孩子非说不做,于是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要动手打孩子。

这时,不管家长怎么做,对自己都是伤害,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即使我们动手打了孩子,孩子被迫按照我们说的去做了,心里也是不服气的,而且对孩子动了手,其实大人内心也是后悔难受的。

这跟我们遇到心理矛盾时,逼着自己做决定是一回事,不管往哪个方向,最后都不会让自己满意。当孩子和家长较劲时,这就需要家长多一些觉察。如果我们试着去好奇或者理解对方,是否对方也会愿意换个角度来回应我们呢。

我们面对自己的内在小孩也一样,若我们希望他长大,希望他可以帮助自己,就不能盲目粗暴地对待他。

有时候,当我们有机会去深入理解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自己经常是无辜的。我们常常承担了过多的责怪和否定,却没有力量来支持自己活出真实。

处于矛盾中的时候,我们大多只想逃离那样的纠结状态,而不愿意回头思考自己,如此也就很难真正做到替自己考虑。形成惯性以后,我们就找不到路径走进自己的内心,去真正懂得自己。

最令自己失望的,是我们经常背叛自己的内心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要求多替别人考虑,这就让我们经常以什么是对别人好的,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如果养育我们的父母非常强势,我们就会习惯性地忽视自己的声音, 长大成人后,就很难感觉到自己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往往一开始就像一个好好先生,不管别人提出什么要求都同意,可是私下冷静下来认真考虑的时候,又发现自己内心其实并不愿意,于是就经常为自己所做的决定感到委屈。

当我们难以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时,所做的决定多数会违背自己的内心。即使别人并非刻意伤害我们,我们也会对关系感到不满,对生活感到无比压抑。

我们去爱惜自己,首先并不是要求我们要做多少改变,而是要先停下来好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如果做不到支持自己,至少先停止做与内心相反的事情。

这个过程,就好比我们去买衣服,当我们清楚自己的喜好以及适合自己的风格,我们就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并且会对买回来的衣服倍加珍惜,这就是自我珍惜。

可是,如果我们不顾及内心的感受,对选择衣服这件事抱着随便的态度,觉得无所谓,大不了回头有人说不好看我就不穿这件衣服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放弃。

向内体验的过程,是让我们看到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衣服,以及自己正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如何把衣服搭配成自己更喜欢的样子。当我们看自己的眼光变了,跟其他人相处时就会感觉更舒适自在。

如何走出“爱自己”的误区?

爱自己不是纵容自己,也不是苛责自己,而是先尝试去理解自己。

在爱中,我们常常以为做点什么就能控制对方,以为这是爱自己,实际上只是在伤害自己。

停止做那些让你讨厌自己的事情,就是爱自己的开始。

当我不再与自己为敌

内向一定是缺点吗?

说到独处,我算是最能从中找到快乐的那一类人了。不喜欢热闹的场所,若经过连续的应酬,总要给自己几天缓缓才能恢复精神。

当别人问我什么性格时,以前我常会说我是双重性格。那时总觉得,承认自己内向,就好像是没完成家庭作业的小学生在接受老师的盘问,逊到了极点。

别人评价内向的人,也总不会吝啬地表达自己的遗憾和同情。

记得我初中毕业时,有一次跟爸爸到一个亲戚家做客,我在旁边看电视,亲戚对我爸说:“这孩子成绩不错,就是性格内向了一点。”

后来的话我记不住了,大意是对社会有用的都是外向的人,内向的人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我那么爱学习,看似是棵好苗子,摊上这样的性格,真是可惜了。

当我发现,原来在别人眼里,性格可以被用来粗鲁地断定一个人的未来的时候,我觉得内向成了我人生里的一大耻辱。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个性。

天生不认命的我,带着矛盾的情绪开始了成长之路。一方面,我希望向大家证明,内向者也能有自己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又努力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把自己表现得像个真正的外向者。

从那时起,我开始幻想终有一天我可以在各种场合勇敢地表达自己,可幻想终归是幻想,有两三年的时间,我依然是那个遇热闹就躲角落里的人。

直到在我后来的学习经历中,我遇到一个对我而言很重要的语文老师。那是一个鼓励我们主动学习的老师,当我们开始一篇新课文的学习时,她要求必须由我们先提出问题她再讲解。

我觉得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于是逼着自己提前预习,要求自己每节课都要提一个问题。刚开始特别艰难,因为总会担心自己的提问是否足够好,别人又会怎么看自己。

慢慢地多尝试几次,课堂上举手提问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在此过程中,我的努力不断受到老师的肯定,我也因为超越了自己而充满了成就感,当众讲话的恐惧也不再那么明显了。

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即使不刻意去改变性格,我也可以直面那些人生里的阻碍。从那时起,我不再为难自己。

现在,当我因为工作或人际需要,在很多人面前侃侃而谈时,我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内向性格;而当我回归日常生活,没有特别的安排时,我又会首先照顾自己的意愿,变成那个不喜言谈的闷葫芦,安静地享受着独处的宁静时光。

内向是一种偏好,不是一个问题

经常会有人问我: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

我觉得很难跟他们讲清楚我在自己的经历中发展起来的关于内向的模糊认知,但我的内心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内向者也可以成功。

过去让我内心忐忑不定的问题以及那些我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解,在珍妮弗.康维勒的《内向者沟通圣经》一书中被解释得十分清楚:

内向是一种偏好,不应该被看成一个问题;

内心平静的内向型人,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智慧,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理解别人;

相比外向型人一开始就抢先赢得人心,内向型的人更能带来持续的发展和有意义的改变;

有很多成功的内向型领导者,是把别人看起来的弱点,转化成了自己的优势。

我知道不少人和我一样,为了避开他人同情或轻视的眼光,会说自己是双重性格。其实外向和内向性格有着明显的不同,而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自己的倾向。

关于外向还是内向,《内向者沟通圣经》告诉我们可以从以下九点来区分:

是喜欢与人相处,通过与人相处获得能量,还是通过独处获得能量?

是靠与他人互动来“充电”,还是与他人互动之后需要时间来“充电”?

是先说后想,还是先想后说?

是更愿意说出自己想法,还是宁愿在心里思考自己的想法?

是充满激情,还是含蓄内敛?

是心思简单容易被理解,还是表情不易外露?

能随意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还是只与限定的人分享?

喜欢口头交流多过于书面,还是喜欢书面胜过口头?

是更注重沟通的广度,还是更注重沟通的深度?

其中,选择前半部分是外向性格的特征,后半部分则是内向性格。你拥有哪种性格特征的表现更多,你就更靠近哪种性格。

而在其中摇摆不定的人,可以问自己:如果可以选择,面对这九个问题,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性格特征?

现在,虽然不再会有人对我内向的性格表示遗憾,甚至有时我告诉别人自己蛮内向时,对方还以为我在开玩笑。但我的内心知道,正是得益于内向性格带来的思考和觉察,我才可以走到今天。

虽然我曾经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我深知这些年其实我的性格没有任何改变,哪怕在我看起来很外向的时候。只是这已经不再成为我生活或工作中的阻碍了。

内向者如何突围?

或许在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为自己的内向性格而苦恼,甚至像过去的我一样尝试去改变,这可能是徒劳的,但当我们的努力不是倾注在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上,不与自己较劲,收获可能会比预想的多。

要彻底改变自己很难,不断踮起脚尖去靠近自己的理想却不难。在《内向者沟通圣经》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经典的4P法,实施这四个步骤,内向者也可以在以外向者主导的世界里成功突围。

准备:用提前的计划应对困难

大多数的内向者羡慕外向者敏捷的反应,能够很热情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实际上如果内向者做过充足的准备,并提前做好预案,内向者在人际交往领域可以一样做到卓越。

展示: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

内向者往往觉得,如果自己做得好,别人一定会看得到。而如果别人没有看到或者不够认可,那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实际上,调查研究表明,如果不谈自己所做过的成就,人们就无从了解你的能力或者潜力,这是内向者最容易忽略的一环。

推动:鼓励自己适度走出舒适区

舒适不是永久的,不舒适的感觉也不是永久的。就像我第一次要求自己在课堂上提问时,我举起的手都在颤抖,可当我站起来开始讲时,我发现自己特别平静。

从那一次开始,有时当我迟疑于是否要在公众场合发言时,我很快就会有信心去行动,这得益于曾经做过的经验。

有句话说,我总要知道,来到这个世界,我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我们每一天都在面临变化,今天走出舒适区,是为了明天有更多自由的舒适区。

练习:在不断的演练中变得更好

伟大的冠军选手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是练习,如果我们想提升自己在人际沟通中的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勤于练习。练习可以让我们更容易适应挑战,也能让我们具备更多的自信,促使我们积极投身到更大的挑战当中。

对于有心之人,或许这四步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而如果我们踮踮脚尖的劲也不愿使,却盼着有个好性格成就自己,那就已经不是性格的原因,而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人生太随意,只想坐等天成。

在电影《神战.权力之眼》中,荷鲁斯对太阳神说:“缺少一只眼睛,我的力量不足以打败赛特。”

太阳王说:“那就变得更强。你是懒散得太久,以至于忘记了每个神的一生都是一次旅行。你一旦偏离正轨,就会变弱。”

不仅神如此,人如果不在自己想要的方向里努力,拥有的能力也会慢慢退化。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势,但也可以在自己渴望的领域日益精进,变得更强。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弱势正是难得的优势。

如何利用自己的性格优势?

承认自己性格上的弱势,可以让自己省下很多精力。

暂时放开对性格弱势的顾虑,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自己。

当优势可以带给你更多稳固的心理支撑时,重新去理解性格弱势对于自己的意义。

不曾穿越迷茫,不足以谈论人生

“我祝你不幸且痛苦”

美国联邦法院首席法官约翰.罗伯茨在他儿子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题为“我祝你不幸且痛苦”,全场哗然。这位父亲坚定且慈祥地说:

“在未来的很多年中,我希望你被不公正地对待过,我希望你遭受背叛,我祝福你时常感受到孤独,我祝福你人生旅途中时常运气不佳,我祝福你被忽视,我祝福你遭受切肤之痛。

“被不公正地对待过,才能真正懂得公正的价值;遭受背叛,才领悟到忠诚的重要;时常感受到孤独,才不会把良朋益友视为人生中的理所当然。

“运气不佳,才能意识到概率和机遇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进而理解你的成功并不完全是命中注定,而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

“你失败了被人嘲弄,才能懂得有风度的竞争精神之重要,被忽视,才能意识到倾听他人的重要性,遭受切肤之痛,才能感同身受,同情理解别人。”

这些像诅咒一般的话,很极端却道破了人生的真相:唯有当你觉得理所应该的规则被破坏之后,才会重新开始思考和珍惜拥有的一切,理解什么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人只有迷失自己,才会重寻自我

几年前,一位异常焦虑的母亲跟我谈她的儿子,她总是担心如果孩子在困难时没人帮忙,会自暴自弃。她想给儿子提供更多的帮助,但又总被儿子拒绝。

我们一起回顾了她坎坷的成长经历,她说她感谢苦难给了她坚强刚毅的人格和成熟睿智的思考,却不希望孩子再经历这种苦。

她说:“那时我没有好的条件,现在有了,不想孩子再受那些苦。”

在她过去的人生中许多艰难的时刻,都是靠自己一个人苦撑过来,这一点孩子非常像她。

为什么母亲可以在迷茫中走过一条自我找寻的路,而孩子却不可以这样成长呢?母亲的初衷甚好,只是她千辛万苦才收获的幸福生活,对于一个没经历多少历练的年轻人来说,又哪能轻易珍惜和懂得。

她的帮助不仅不被感激,还被儿子视作成长的束缚。

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叛逆精神,反对他人给自己的任何建议,却唯独相信自己经历千苦万难之后琢磨出来的选择。

关于成长的苦谁都无法替自己扛,只有当自己任性过、失望过、迷茫过,再一点点变得清醒时,才会明白什么对于自己的人生最重要。否则,无论生活如何完美,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张爱玲在《不得不走的弯路》中写道: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着我说,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弯路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自我成长之路,不管曾有多少过来人给过你建议,你终归要把那些心存侥幸的路通通都走一次,才会愿意相信那些原本就一直在你眼前的挺好的路。

唯有经历,才能塑造你的内在价值

在马克.吕维的小说《偷影子的人》中,面包店老板的儿子吕克中学毕业就留在父亲的面包店里帮忙,可他最大的理想却是上医学院。

他知道父亲老了,家里还有妹妹需要照顾,他不得已承担起照顾家庭的担子,向现实妥协。这样的生活只剩下责任,毫无快乐可言。

直到他父亲知道了他的梦想,经过剧烈的内心冲突后,父亲把他从面包店解雇了,将他送到了理想中的医学院,对他说:“这才是你应该待的地方。你要是发现你当医生跟当面包师傅一样蹩脚,那就回家来,这一次,我会好好把手艺传给你。”

从这时起,吕克的人生才真正开始活过来,他一改往日睡眼惺忪的样子,对未来充满了激情。

可是当他通过了医生的专业考试,开始感觉生活越来越不像自己想象中的美好时,他迷茫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为大家烤面包,再一次体验到那份久违的满足,最终决定回到父亲的面包店。

当吕克经历过这一切,无限地接近自己的梦想时,他才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就是做一个普通的面包师傅。

哪怕那些追逐梦想的过程,到最后看起来就是一场虚无,可正是因为走过这样一条弯路,他才明白人生的意义,并非为了那些缥缈的梦想而活,而是可以把眼前的生活过得踏实而满足。

唯有经历过,才能塑造你的内在价值。不管我们曾经有多长时间在为别人而活,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替自己去选择,去碰壁或直面挫折,才能一步步拼合起自己的人生版图。

有时候,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顺境或者逆境,而是你知道或许走某条路不会有好结果,但你还是愿意相信自己一次。你或许会暂时迷茫,但不会停下,你会一直走下去,直到走出那条最适合你的路。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对于每个人选择的路来说,无论坎坷与坦途,只要为自己真实地活过,并且勇敢地往下走,就从没有选错的路。

学会面对迷茫,是人生的必修课

在我身边总会看到很多乐观豁达的人,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平静面对;也会看到许多生活在抱怨中的人,点滴小事,也可以闹得天翻地覆。

那些能活得更踏实安定的人,并非因为更幸运,而是他们早就接受了生活中更多不同的可能。而那些活在惶恐不安中的人,并非真的是现状糟糕透顶,而是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会让他们措手不及。

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生活得是否幸福,并非取决于人生境遇,而取决于他是否具备面对迷茫的能力。

在每个人生命的早年,都会有一种天生的全能感,会让自己觉得: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任何东西;只要你对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只要你一直不放弃,成功总有一天会属于你。

可是,当你越长大,越会发现,人生哪有那么多的确定。并非努力,就有收获;并非善良,就被善待;并非坚持,就能成功……然而,这些不确定才是生活的真相。

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是继续热爱它,还是埋怨它的残酷,这决定着我们整个人生的质量。

当我们走越来越多的路时,总会看见许多以前不曾看见的真相,这些真相的出现,打破了我们过去坚守的幻想,所以让人迷茫。而顺着迷茫往下走,你又会看见更多,再次更新内心的真相。

在这个不断在变化里寻找自己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已知就被我们抛在身后,经历这一层层的蜕变,我们就有了更多的勇气面对未来。当你看见自己可以安稳地走过许多路,你就有信心走好接下去的路,这就是面对迷茫的能力。

学会面对迷茫,是人生中重要的必修课。你总会在走过一段路后陷入迷失,然后又重新上路。这是每个人避不开也逃不掉的路,所以别轻易替他人的迷茫负责,也别指望他人会对你的迷茫负责,我们终究要学会自己面对这一课。

没有迷茫的人生是不真实的,无力面对迷茫的人生是痛苦无助的,自我成长的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走,勇敢地面对迷失,才能一点点把自己琢磨清楚,对未来无所畏惧。

如何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放弃权衡利弊,先选择那条你内心最向往的路。

为自己的选择全力以赴,在坚持的过程中注意觉察自己。

没有任何一种选择可以代表你永远的状态,当你内心有更清晰的目标时,重新调整前进的方向。

唯有当我愿意做出选择,我才能更加确认我是谁

刚毕业时,我在一个销售部门做助理工作,近距离地观察了不少同事谈客户的过程,我发现,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有多少客户做了成交,而不在于和每个客户谈了多长时间。

有一些客户看起来很有意愿,兴致勃勃地谈了很久,就是不做决定,但也没有失去对产品本身的兴趣。针对这一类客户,他们有专门的应对技巧叫“临门一脚”,这是起源于足球的词汇,意思是当球已经到了门外,却徘徊不入门时,就需要重要的一脚助力。

看起来不做决定,似乎是因为客户对产品的意愿不够,但因此被逼定的客户也很少反悔,反而因做了决定而变得轻松。

一个在婚姻里难以做决定的女人说:“他的想法总是不清不楚的,不愿意离婚,对我又没有好态度。你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他到底还爱不爱我,好让我能痛快地做决定。”

也有个案在咨询前对我说:“如果可以确定咨询能否改变我,是否对我的生活有帮助,我才能决定要不要咨询。”

看似他们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的答案,实际上是他们在寻找临门一脚的助力,他们的人生已经发出需要改变的信号,但自己却无法立即做出这个决定,所以希望咨询师替他们促成。

为什么做决定这么难呢?因为选择就意味着面对风险,可能面临后悔失落,所以很多人选择不做决定,或者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

如何提高决定的满意度呢?我想有三种方法。

减少对决定本身的成本投入

我妹妹跟我说:“老姐,等有机会,我想去学婚礼主持。”

我说:“别等机会,现在就去做吧。”

当你面对一件内心确定的事情,却选择了等待,你就可能在无限长的时间内限制这一目标的达成。

前面等待的时间,会成为你今后允许自己等待的正常标准。比如,一开始你想马上行动,多等一秒都觉得难以忍耐;而当你等上一个星期后,就可能觉得再等一个星期也无所谓;当你等上一个月或者一年,就可能不再觉得这个决定是必须达成的。当我们在一个决定上投入了越多的选择成本,做这个决定就越艰难。

有一位30岁的女性,结婚时对先生了解不够,婚后一起生活才发现两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都有很大的差异,每一次有冲突和矛盾,先生没有半点要迁就她的意思,无奈之下她想到离婚,但不确定这个决定是否正确。

她找到自己的闺密。闺密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对她说:“当初就跟你说你们不够了解,不要这么快结婚,你偏不信,看你现在不是吃苦头啦!”

本来她对这一份感情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但经闺密一说,她心里突然有一个声音告诉她:你不是小瞧我吗?我一定要活出个样子给你看!

从那一刻开始,她似乎把自己和先生的命运绑在了一起,为了他们的婚姻不被人笑话而努力。她变得更有耐心,更能包容,遇到先生的无理对待,她总是安慰自己:多大点事儿啊,忍忍就过了!

这样的日子一晃又过了三年,她累积了越来越多的委屈。本想着用一片好心换回先生的理解,可先生我行我素惯了,告诉她,日子要么就这样过,要么她可以选择走。

这时候她才明白:婚姻是留住了,可这样的日子是自己想要的吗?与其说后悔当初跟这样的人结婚,不如说后悔后来没有离婚,后悔为了跟闺密争一口气赌上了自己这三年的青春。

大多数人只有经过一段痛苦的自我纠结才会发现,艰难的不是做决定本身,而是我们在一个决定上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最后对已经付出的努力难以释怀。

降低对决定结果的期望值

我最开始决定把一些想法写成文章时,还是一个特别不擅长写东西的人,有时起了标题不知道怎么开头,有时有了框架不知道如何填充内容,有时文章已经写完了却找不到好的结尾。所以,每一次我决定用文章来表达一个观点时,内心都无比艰难。究其原因,是我对决定的期望值很高。

去年6月份,虽然也零星接到了一些媒体的约稿,但我的写文频率还是每周一篇,一般2000字的内容,我需要准备一个星期。后来,我把自己的苦恼跟一位文章很高产的朋友聊,朋友说:“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后来就习惯了。”

我问他如何发生了改变,他说:“你每天给自己固定一个小时,更新1000字的文章,坚持一个月就知道了。”

我不知道这里面的玄机在哪里,但冲着好奇就真的这么做了。

第一天,我拖到了最后的时间才完成,写得并不满意,可是写完之后却特别轻松,不管如何自己终究是完成了。带着一点点成就感,第二天、第三天感觉就比较容易,很快就写完了。

可到第四天,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主题,突然就感觉很挫败,心想着自己的决定是不是错误的,人跟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自我否定之后,还是逼着自己完成了,后面的几天又变得很容易……第十天之后,每天下笔感觉就不再那么艰难,找到一点一气呵成的感觉。就这样持续下去,到第二十天的时候,我想,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好像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也不是特别满意,朋友跟我讲的真的有用吗?

就在这样不断反复的挫败和犹豫中,我坚持写完了30天。

这个过程我收获了什么呢?

我原以为这样写出来的内容不会有价值,可在第28天的时候,我在简书上收获了我第一篇阅读上万的爆文,后来又有另外两篇文章被转载到杂志发表。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个练习,我对自己写文章这件事有了更多可控的感觉,不管我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下,只要想写就一定能写出来。

这是我没想过的结果,却来自一个没有任何准备的决定。

后来,这个练习被自己提高到1500字、2000字,到现在即使每天咨询安排很紧的情况下,我也可以不费力地完成2500字,也陆续收到许多编辑约稿。

当我想写一篇好文章,结果却差到了极点,而当我不论自己写得如何,先投入自己全部精力去写时,收获却出乎意料。

这样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果我们对一个决定不够确定时,不要去思考这个决定能带来什么样的收获,也不要刚开始就对一个决定抱太高的期待。只有决定后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演绎出决定的最高价值。

关注决定之后的变化,而非决定本身

我经常听人说,很后悔曾经做过某个决定。如果那个决定离现在已经很久,那么多数情况下,这个人的生活处于停滞状态也很久了。

这就好比我们决定到达一个地方,做决定是第一步,然后我们会上路,可能遇到不同的困难,我们可以随时修正自己的方向,或进入某一条岔路,或改变目的地,路上的各种障碍会让我们应接不暇,如果还有很多的时间去懊悔刚开始的决定,而不是抓住一切机会去走出困境,那可能是当下我们已经放弃努力。

当我们把人生寄托于一个重要决定时,或许我们应该思考:决定了就会到达吗?决定和到达之间隔着的很远的距离又如何完成呢?如果决定本身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是不是我们就没有那么难以做决定,人生就会呈现出新的活力呢?

叙事治疗师周志建说:“本以为,唯有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才能做出选择;现在才明白,唯有当我愿意做出选择,我才能更加确认我是谁。”

我们的一生会做无数个决定,有的决定很重要,有的决定很快就被我们忘掉,可是到底哪一个决定对我们的未来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在做决定的当下并不知晓。

人生里没有早知道,决定前的考量,看似很重要,实际却不重要。

活出自我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听从内在的指引做决定,再根据决定后的变化来调整自己,并时刻准备着下一个决定。

不停滞的人生,应该是变化的,由一个接一个的决定衔接而成,而决定的价值就交给岁月去做评判吧!

如何克服做决定障碍?

做决定不是选择的结束,而是选择的开始。

如果在决定上花了许多时间,你对决定的期望值就越高,反而更容易做出糟糕的决定。

不是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做出决定,而是通过不断地做决定你才能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

你看得见自己,幸福才看得见你

我做婚姻情感咨询的这七年,有几百位个案的经历告诉我,直到情感危机来临时,人们才会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过上一种真正有意识的生活。

而在内心做出明确选择之前,我们经常会用两种方式面对痛苦:

第一种,试图用繁忙的工作、娱乐、学习去逃避所发生的一切,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第二种,急着改变现状,不断问自己:我还可以为我们的感情做点什么?

通过这两种方式,我们看起来更忙了,可以不去想那些不愿面对的事情,却错过了在痛苦中思考自己的机会,自我意识就没有机会建立起来。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

真正的痛苦带给我们成长的可能性比平静的生活要大得多。

实际上,面对内心的无助时,每个人都想躲开,想改变,想立刻开始行动,而唯有当你停下来,直面内心的孤独和恐惧,不闪躲那些真相的来临,我们才可能重新过上一种有生气的生活。

在情感危机出现之前,我们对人对事以及对自己的模式实际上早已存在,只是我们从没有认真地去看过它。

当你通过危机看到自己,重新接纳一个真实的自己,找到面对感情真正的勇气,这样成长带来的改变,不只是对待情感的方式,还有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对所有事情的思维模式。

你有多爱自己,取决于你愿意为自己花多少时间

以前“做如何爱自己”的微课,很多人提出疑惑:“爱自己是不是就是随心所欲?比如我可能正面临一项重要但艰难的功课,我的内心非常不想做,我是不是应该放任自己不去努力。”

我会问对方:“放任会真的让你舒服吗?还是你去完成这样的功课,让你感觉更好?”

真正的爱自己,是你愿意为那些你内心认为值得去做、想起来就能感觉到希望的事情去花时间。每一个人的状态可能随着经历而产生变化,有些人曾经很懂得爱自己,但因为发生过一些事情就变化了;有些人从不知道要爱自己,直到对现实失望才真正开始学习。

如果你想从自己的生活空间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你就需要有意识地去花时间跟自己在一起,在摇摆不定的行动中找到自己稳定的状况,这样才能避免被动地活在一种不想要的生活当中。

有人说,以前总相信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就可以改变现状。但经历过很多事情后,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发生什么,只有我可以一直陪在自己左右,如果早点认识到这点,我可能会早一点靠近自己,让自己少受许多苦。

或许,我们不必等碰得头破血流才回头包扎自己,也无须走投无路再来确认自己。人生的路很长,你终会发现,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才是最有价值的时间。

最伤人的不是遭遇,而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习惯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会有一些不如意的时刻,不管我们乐不乐意,一些事情会毫无预料地来到我们的生活,无法拒绝,也不能选择和更改。

有一些人因此深陷其中,一蹶不振,很多年后,他们仍然埋怨当初那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实际上,当时间已经把事情对我们的伤害降到最低,真正持续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在一种被伤害的情境中,逐渐形成的不良习惯。事件本身只会影响我们一段时间,形成的习惯或思维却会影响我们一辈子。

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主角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比生命更浩大的未知。原来觉得战争特别危险,回到生活中,才觉得战争里更安全。”

当我们习惯了痛苦,习惯了被伤害,一旦离开了这样的情境,我们反而会感到无所适从,什么事也做不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面对痛苦本身,我们可以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我们也要学会问自己:时间的流逝也可能带来可怕的惯性,我们要如何更好地面对当下的生活?

学习懂得自己,是通向幸福最短的路径

有一位个案对我讲,每次情绪都来得很突然,等情绪产生了,再约咨询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我不禁思考,真的要等待情绪来临,我们才有需要去看到它的存在吗?还是说,正是因为我们一次次地忽略了它,所以才被一次次地拉回来?

很多人在谈如何懂得自己,却不知道懂得自己对于情感或者人生有什么样的帮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一直被各种关系连接着,比如两性关系、亲子关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等,但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却是所有关系的基础,也是获得人际相处舒适度的根源。

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自己,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才更直接真实,才能以多层次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跟自己相遇的人。

美国研究爱情和两性关系专家约翰.阿莫德奥指出:“背叛后的几个星期至几个月,是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好时机,对生活的最新发现,往往发生在我们最感伤痛和脆弱的时候。”

那些成长最快的人,或许不是最幸运的人,而是善于抓住每一次机会去达成内心期待的人。

做一个让自己很久以后仍深深感激的选择

我们的一生做过很多选择,你还记得是什么样的选择让你过上了今天的生活吗?若将你的人生往后推10年、20年、30年,此刻的你,会希望做出一个让以后的自己深深感激的选择吗?

我一直鼓励每一个人去追逐内心的梦想,因为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真的有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当你处于这种有目标感的积极状态时,我们的人生是流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生活往往会回馈给我们无法想象的惊喜。

大多数时候,我们误以为一切的到来无法预见。实际上,身处其中的我们最清楚,大多时候外界所发生的一切,不过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投射而已。

这一切,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当我们不把一切的到来看作理所当然,而是开启一段跟自己对话的觉察,我们就越能看清楚自己是怎么在周遭发生的一切中起作用的。当我们有这一份内省,在面临新的选择时,我们就越知道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在妨碍我们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当下能做的选择,其实也跟自己有关系。是我们看问题的不同模式,让我们在同一个问题里看见不同的转机。当我们独自面对问题时,大多数时候是孤独的,有时候虽然有很多人帮忙出主意,但很少有人可以陪伴你去觉察自己。

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许有很多种,但对自己最有用的,是你小心忐忑地开始一段旅程,从这段经历中去重新塑造、遇见和收获新的人生经验,再把这个过程复制到更广阔的未来当中。

如此,在人生的漫漫长路里,你将不仅学会陪伴自己,也懂得如何帮助他人。

如此,那些最容易被压抑的情绪,就可以找到更适合的出口,不需要去破坏你们的关系,伤害你的身体,甚至变成难以医治的顽固症状。

因为,当你懂了,当你看见了,它存在的意义也就圆满了。

所以,感激与每一个问题的相遇,感谢愿意当下勇敢面对自己的你,感谢你为懂得自己而做的一切努力!

如何才能更好地懂得自己?

在现实的困难面前,不着急不回避,而要去看看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处境。

不论你看到多少自己的缺点和失误,都不要责怪或者打击自己,你需要好好理解是什么样的困境让当时的自己不得不做出那样的选择。

理解自己过去的局限,看看今天该如何发展出面对这种困境的新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