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1)

程玉英,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她是晋剧程派创始人,她在艺术上独创的节奏分明、旋律千变万化的“嗨嗨腔”脍炙人口,别具一格,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晋剧旦角的唱腔。 她的悲剧角色更是以诱人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着观众, 她的艺术成就在全国享有盛誉。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2)

1982年在忻县程玉英与张君秋交谈


1920 年,程玉英生于平遥梁赵村。 祖父程遵濂,是晋商巨贾,因兴学助教有功,诰授学政衔。 但不幸的是父亲沾染吸毒嗜好,家道中落,以至生活无着。 程玉英 10 岁时拜晋剧艺人“说书红”高文翰为徒,师傅为了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她,所以让她工须生。 从拜师的第一天起,师傅就让她每天清晨 5 点起床,面对着墙壁喊嗓子。 冬天,嘴里喷出的热气竟能在墙壁上结成又大又厚的一层冰,像一面圆镜子。 程玉英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苦练着。 13 岁时,程玉英随师进北平演出,师傅带她去北平的目的是为了让她更多接触北平的须生名角, 使她坚定唱须生的想法。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3)

贾桂林丁果仙程玉英


高师傅领她连续看了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马连良等艺术大师们的演出。 不仅给她说戏,而且还帮助她分析和理解这些名角的唱腔和表演,尤其是马连良,给她的影响更大。 因为高、马交情深,二人常到一起互相请教传艺。 这使玉英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 但她仍不爱唱胡子生。 但是这次北平之行的一次奇遇让程玉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有一天演出,演《二进宫》的演员突然不演了,为了救场,高文翰师傅让程玉英上青衣,边化妆边给她临时说戏,当时的程玉英才13 岁,看着镜子里青衣装扮的自己比须生漂亮多了,跃跃欲试的情绪战胜了初时的恐惧,所以出场以后,表现非常好,那清脆而浑厚的声音迎来不断的掌声。 这一场一炮打响,程玉英其名,从此就在北平传开了! 高文瀚也很高兴,他原来是强迫她唱须生的,而现在突然发现她唱青衣会有更远大的前途时,也就把培养她成为须生接班人的愿望放弃了。 从此程玉英改工青衣。 这次北平之行应该说是她艺术人生的转折点。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4)

筱桂琴 梁小云 牛桂英 刘俊英 花艳君 程玉英


正当程玉英崭露头角时,她的嗓子突然坏了,俗话说“唱戏凭嗓子,钉鞋凭掌子”。 她的嗓子出现了倒仓,高音唱不上去,这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令她十分苦恼。 师傅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助她调整嗓子,并且以自己坏了嗓子后创造了一种“说书式” 唱腔的亲身经历帮助她树立信心。 在师傅的帮助教诲下,程玉英很受启发,她觉得自己高音虽然上不去了,不过低音还很宽,只要扬长避短,博采众长,自己也能走出一条新路来。 在调整嗓子期间,她不能上台演出,于是她经常观看其他班社的演出,专门研究了晋中几十个青衣的艺术特色。 其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寿阳一位艺名叫做“洋冰糖”的青衣演员,他在拖腔中垫用了一些“嗨嗨”音,很好听。 程玉英如获至宝,因为这种唱法不需要高音,适合发挥自己嗓音比较浑厚,喷气足的特点,如果再唱得婉转些,再多一些变化,根据剧情人物情感传达出各种情意来,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 她的想法得到了师傅的支持,她这样想着便试验开了。 在师傅的指点帮助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她创新了多种拖腔花样,不同的长短、疏密、断连、顿挫的“嗨嗨腔”,这都是为了增加唱腔的韵味,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5)


她的“嗨嗨腔”终于开花结果,香飘晋剧界,并且吸引了广大观众,使之在晋剧唱腔中正式定型和程式化,成为独树一帜的程派声腔体系特征。 不论走到哪里,群众一听说是程玉英唱“嗨嗨嗨”,就跑步赶路,即使把鞋跑掉了,也顾不及捡它。 所以在晋中一带到处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 “宁叫跑得丢了鞋(读孩),也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嗨嗨腔是程玉英经多年舞台实践, 改革创新的一种唱词以外的拖腔形式。 它能使唱腔更为委婉圆润、优美动听。 它的唱法有多种多样,欢快时如玉珠落盘,悲伤时如孤雁独鸣,可以根据剧情和人物不同的情感变化使用不同的唱法。 唱起来平稳大方,千回百转,听起来余味无穷。 既有晋剧唱腔醇厚朴实、豪迈奔放的特点,又有甜润婉转、独特浓郁的乡土韵味。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6)


二十来岁程玉英就已成名,与盖天红、三儿生、毛毛旦、秋富生、丁果仙等同台演戏,以《武家坡》、《火焰驹》、《双官诰》、《女中孝》、《清风亭》等风靡剧坛。 她和丁果仙被北平观众誉为“山西两个女戏王”。 战乱年代她避乱停演。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7)


解放以后,回到平遥,在平遥县政府的盛邀下担任平遥县群众剧团团长。 1950 年夏天,她带团到临汾演出了一个多月。这是晋中的剧团第一次到晋南演出, 想不到竟受到晋南观众的热烈欢迎。 同年冬,太原市新修起第一座大剧院,即和平戏院,选开台戏时,就选中了平遥剧团。 这是解放后,程玉英第一次在太原演出,演了一个多月,把太原市轰动了。1953 年,又担任榆次专署晋剧团团长。 她把带好团、演好戏,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 率团走遍山西全省乃至北京、河北、内蒙、江苏、福建及东北三省地区,皆以严谨的台风、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高亢激越、节奏明快、舒展流畅的“嗨嗨腔”博得观众称赞和受到戏剧界专家的好评。 著名戏剧评论家翁偶虹曾称: “程玉英的程腔,大可与程砚秋的程腔并列媲美。 ”1955 年,程玉英赴京参加全国戏剧演员第一期讲学班,向梅兰芳学习《宇宙锋》,特别是通过程砚秋示范演出《锁麟囊》,使她在青衣行当的艺术造诣更加精进。 五六十年代,她还新排了《情探》、《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现代戏《小女婿》、《罗汉钱》等,普遍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宁可误了吃饭,也不能误了程玉英的《情探》”, 这些乡间俚语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观众对她的喜爱和赞颂。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8)


程玉英在其舞台生涯中,演过上百出剧目,她经常演出的拿手好戏有《教子》、《莲花庵》、《女中孝》、《对银杯》、《蝴蝶怀》、《鲛绡帕》、《明公断》、《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等等。 她的表演除了独树一帜的“嗨嗨腔”以外,她更擅长于演悲剧,她的悲剧寄情于声,托声传情,声情并茂,被观众誉为演“苦戏”的好把式。 她最善于刻画那些善良、纯洁、不畏强暴,对爱情忠贞不渝,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教子》中的王春娥、《火焰驹》中的黄桂英、《情探》中的敫桂英、《陈三两爬堂》中的陈三两、《明公断》中的秦香莲等妇女形象,都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她演的悲剧既有感情真挚、凄婉豪放的唱腔,又有朴实细腻、情真意切的表演,以诱人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着观众。与此同时, 她的艺术成就和功绩也受到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 “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并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协会理事、省戏剧协会副主席等。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9)


1983年,花甲之年的程玉英,仍不负众望,出任晋中市文化艺术学校校长,继续为晋剧艺坛培养后备人才。 1984年,中国文化部、山西省文化厅及榆次地委、行署联合为其颁发“纪念程玉英舞台生涯 50 周年”荣誉证书,并赠送了“晋剧瑰玉,艺坛精英”匾额。 更为可喜的是程派艺术桃李遍地,枝叶繁茂,当代著名艺术家王爱爱以及侯玉兰、王万梅、栗桂莲等都是师承程玉英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10)

程玉英前辈于2015年5月辞世,在她最后的岁月里还在为戏曲奔波,答应去电视台做节目,接受采访。在有生之年走访了太原北格镇的村庄,在她演出过的地方跟父老乡亲聊天谈心。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不愧“人民艺术家”称号。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11)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12)

见到老乡格外亲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13)

谈谈知心话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14)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15)


晋剧名家王和爱简介(晋剧历史人物之程玉英)(16)

探望敬老院

以上照片大部分为王银娃与程玉英老师走访北格镇各地,摄影是戏迷农民画家李春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