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1)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2)

·大天鹅

大天鹅(学名:Cygnus cygnus)是一种候鸟,没有亚种分化,体型高大,体长120-160cm,翼展218-243cm,体重8-12kg,寿命20-25年。嘴黑,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为直。

栖息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昼夜均有活动,性机警、胆怯,善游泳。候鸟,迁徙时以小家族为单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队伍。飞行时较疣鼻天鹅静声得多。 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还有高山兀鹫),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分布于亚洲,冬季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迁经华北、新疆、内蒙古而到黑龙江、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西伯利亚等地繁殖。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渐危,生效年代:1996。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3)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4)

——————————————————————————————————————————————————————————————————

  • 小天鹅

    (雁形目天鹅属动物的一种)

小天鹅(学名:Cygnus columbianus)为大型水禽,体长110-130厘米,体重4-7千克,雌鸟略小。它与大天鹅在体形上非常相似,同样是长长的脖颈,纯白的羽毛,黑色的脚和蹼,身体也只是稍稍小一些,颈部和嘴比大天鹅略短,但很难分辩。最容易区分它们的方法是比较嘴基部的黄颜色的大小,大天鹅嘴基的黄色延伸到鼻孔以下,而小天鹅黄色仅限于嘴基的两侧,沿嘴缘不延伸到鼻孔以下。它的头顶至枕部常略沾有棕黄色,虹膜为棕色,嘴端为黑色。它的鸣声清脆,有似“叩,叩”的哨声,而不像大天鹅的象喇叭一样的叫声。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注:天鹅(所有种,Cygnus spp.)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5)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6)

  • 赤麻鸭

    (赤麻鸭)

赤麻鸭(学名:Tadorna ferruginea)体型较大,体长51-68厘米,体重约1.5kg,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飞翔时黑色的飞羽、尾、嘴和脚、黄褐色的体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鲜明的对照。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卵椭圆形,淡黄色,雌鸟负责孵卵。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在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缅甸、泰国和非洲尼罗河流域等地。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7)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8)

  • 鸿雁

    (鸭科雁属的鸟类)

鸿雁(学名:Anser cygnoides):是大型水禽,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

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

分布于中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亚,从鄂毕河、托博尔河往东,一直到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越冬在朝鲜半岛和日本。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9)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10)

  • 灰鹤

灰鹤(学名:Grus grus)是大型涉禽,体长100-120厘米。颈、脚均甚长,全身羽毛大都灰色,头顶裸出皮肤鲜红色,眼后至颈侧有一灰白色纵带,脚黑色。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河滩、旷野、湖泊以及农田地带;其中尤为喜欢以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植物叶、茎、嫩芽、块茎、草子、玉米、谷粒、马铃薯、白菜、软体动物、昆虫、蛙、蜥蜴、鱼类等食物为食。春季于3月中下旬开始往繁殖地迁徙,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往越冬地。迁徙时常为数个家族群组成的小群迁飞,有时也成40-50只的大群,繁殖期4-7月。每窝通常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在世界范围内,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其越冬地在法国,阿拉伯半岛,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中东,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偶见于朝鲜半岛,日本和北美西部。越冬在非洲北部、伊朗、印度、缅甸和中南半岛北部。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11)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12)

{ 注·以上图文均摘自百度百科 }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13)

候鸟如何过海如何觅食(候鸟科普)(14)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土右林业!

本期编辑:李喆

欢迎大家积极建言献策

投稿邮箱:lyjzxd@126.com

0472 — 892524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