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画家作品欣赏(俄国名家名画荟萃布留洛夫和马尔科夫作品赏析)
《自画像》
《自画像》是布留洛夫1848年在一次重病后一挥而就的,因此在其中如此自然地流露出浪漫主义的一个关键主题——无力的身体与强大精神的斗争。色彩极端地非物质化,红黑主色调突出了充满内在激情的苍白面容,头发则被比作火舌。无力下垂的手、疲惫的面容与画中的力量公然对抗。体现了画家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苍白的脸盘,无力的手,而目光深沉犀利,向我们揭示了画家的内在感情和精神面貌。在俄罗斯,勃留洛夫被称之为学院派的画家,是一位具有贵族气派的画家。
(1)、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1799-1852年)
布留洛夫(1799—1852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学院派的代表大师。他出生在彼得堡,父亲是画家兼装饰雕刻家,在他10岁时就被送进彼得堡美术学院幼儿班学画。尔后升入美术学院师从于叶戈洛夫和伊凡诺夫,很快掌握了学院派的素描技法。1822年赴意大利学习,意大利古代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光辉成就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活动。但他并不满足于对大师作品的模仿,他说过,我不需要跟着流派走,那样就如同阿谀奉承一样。
1827年他赴庞贝古城遗址考察后,于1833年完成了名作《庞贝的末日》,为他和俄国赢得了声誉。普希金评价这幅画堪称“俄罗斯画坛的初日”。
虽然布留洛夫的生命旅程并不漫长,但他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美术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庞贝城的末日》
创作于1830—33年,现藏于圣彼得堡国立俄罗斯博物馆
作品简介:
公元79年8月末,好几百年都没有动静的维苏威火山突然苏醒了。随后,剧烈的地震开始了,吓得失掉理智的人们抛弃了自己的家和财产逃跑了。可是,当暴雨般的石头和灰烬从火山口里喷射出来的时候,还有许多人没有来得及逃离城市。这些喷出来的石头和灰烬覆盖了两座繁荣的罗马城市——赫尔库南奴姆和庞贝,倾盆大雨使喷发出来的这些物质凝固,形成了一个灭亡了的两座城市的大坟墓。
画中描绘了火山爆发的瞬间,天崩地裂,火山灰夹着岩浆如倾盆大雨一般从天而降,宏伟的建筑即将溃崩,雕像将从屋顶倾落,丧魂落魄的人群忙于逃命,背景的火山喷发着闪电般的狰狞火焰,吞食着周围的一切。画家意在通过对“末日”这种惊心动魄的主题的描绘,揭示了人们在祸害降临时所表现出的人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互相帮助和关怀。
布留洛夫在1828年到访了那不勒斯附近的庞贝,在那里画了大量草稿,为将来著名的关于公元前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与庞贝城毁灭的画作做准备。油画在罗马展出时获得了欣喜若狂的欢迎,然后被送往巴黎卢浮宫。这幅作品成为画家第一幅在国外受到如此大兴趣的画作。瓦尔特·司各特男爵将这幅画称作“不凡的史诗”,布留洛夫可谓一代宗师。
《意大利早晨》
创作于1823年 现藏于德国基尔美术馆
1823年布留洛夫来到意大利后完成了这幅画。画中的光线十分重要,画家自己对此如此写道:我让模特在日光中被照亮,打算从后面照光,从而让脸和胸脯处在阴影中而又受被太阳照亮的喷泉的反光。从而让一切阴影相比纯粹从窗进来的照明显得可爱得多。
《意大利的早晨》,描绘了一位在初升的阳光照耀下半裸着上身的丰艳少女,画面洒满阳光,通过对生命朝气的少女形象表现,比喻初升的旭日。在画中在喷泉的细流下洗脸的年轻女子被柔和的晨光照亮。这幅画为布留洛夫带来了名望,先是得到意大利评论界的好评,然后则是被皇家艺术家奖金协会看重。协会将《意大利早晨》赠给了亚历山德拉·尼古拉一世的妻子。皇帝想要《早晨》的成对画,这成了布留洛夫后来画就《意大利晌午》的基础。
《意大利晌午》
创作于1827年,现藏于圣彼得堡国立俄罗斯博物馆
《意大利的晌午》是布留洛夫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风韵十足、袒露丰满上身的女子的女郎正在采摘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这女子已度过了青春花季,如日中天,仿佛成熟的葡萄,成为一个美丽的少妇。 画面富于强烈的象征性。娇美的面部、浑圆而柔美的手臂与肩膀,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意大利早晨》和在四年之后创作的《意大利晌午》组成了一套画:早晨---青春,生命的黎明;晌午---成熟,充沛的精力。在这幅画中首次出现了画家喜爱的略带平民色彩的年轻美女形象。难怪皇家艺术家奖金协会对这幅画十分冷淡,对此画家反驳道:“我下定决心在那些形式中寻找朴素的天性,我们常遇到这种她,比起严格的雕像式的美常常更喜爱她。”
《所罗门之母拔示巴》
创作于1832年
情节取自《旧约·列王纪下》大卫的故事。大卫做了一桩极不光彩的事,那就是关于他强夺拔示巴为妻之事。下面是圣经上原文的大致情节:
一日太阳平西,大卫从床上起来,在王宫的平顶上游行,看见一个妇人沐浴、容貌甚美。大卫就差人打听妇人是谁。有人说:“她是勇士乌利亚的妻拔示巴”。大卫立刻渴望得到她,并与之通奸使其怀孕,大卫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将正在前方作战的乌利亚从军中召集回来,希望乌利亚与拔示巴同房,如此他就可以不被发现是这孩子的父亲。但是,乌利亚不愿意违反古代以色列关于现役军人的规定,没有回家住宿,而是留在王宫军队中。在让乌利亚与拔示巴同房的再三努力归于失败之后,大卫王写信给他的将军约押,信中命令约押派遣乌利亚作战,然后在激烈的战斗中将他抛弃,使他死在敌人手中。大卫于是派遣不知情的乌利亚本人带去了这封葬送他性命的信件。果然乌利亚战死,大卫就将拔示巴接到宫中为妻,生了一子。
耶和华对此事很不喜悦,为此大卫得到了惩罚,他的头生子出生七天后死去。后来大卫与拔示巴又生一子所罗门,受到耶和华的喜欢,成为大卫死后的国王。
因传说中拔示巴容貌十分美丽,大卫这件不光彩的事情,倒给后世的艺术家们一个创作的好题材。不少知名画家均以之绘出画作。由于拔示巴本人无罪,因此各幅画中的拔示巴均是貌美而善良。
比起故事情节,布留洛夫对于古代东方文化馥郁芬芳的美更感兴趣。画作的主题是阳光下裸露的身体,这让画家能展露自己在装饰点缀上的天才。女主角的面容留在阴影中,但是她的侧身却从下方被照亮,从而创造了鲜活肉体的感觉;画布上四处散布着色彩的反光。黑仆的皮肤突出了大理石的洁白,并为画作带来些微色情意味。
《美少年纳克索斯》
创作于1819年,年轻的布留洛夫因这幅画得到了皇家美术学院的金奖。
纳克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他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顾影自恋,相思而死,死后化成水仙花。俄罗斯人常常用他来比喻孤芳自赏的人:假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最聪明、最漂亮、最好、永远正确、从不出错,我们就说:“这是纳克索斯,一个孤芳自赏人。”
《骑马的小姐》
作于1832年,它实际上是一幅学院式风格的肖像画。
画中人物是乔瓦尼娜与阿玛齐莉娅·帕齐妮姐妹,布留洛夫的好友尤·巴·萨莫依洛娃伯爵夫人的养女。画家袭用意大利风格,以风俗画样式来描绘人物肖像,让环境来烘托被画者的性格与生活风尚。故这种创作在俄国被称作"勃留洛夫式"。画上姐姐生硬地坐在烈马上,马匹刚到门口,天真的妹妹从房里奔出迎接。构图采用平衡手法。肖像画得极为仔细,缎子的衣裙和头上的纱巾富有质感,色彩典雅,是经过认真推敲的。紧随马后的小狗是蓄意添加上去的。小狗的项圈下挂一标牌,上写萨莫依洛即这幅画的所有者。
《 晚会归来》
创作于1842年 布油彩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晚会归来的贵夫人,在侍女的扶持下缓缓走来。画面简洁、宏大,突出了晚会归来的题旨。这是一幅逐渐摆脱古典主义手法,更加富于浪漫激情的作品。色彩华丽而统一,层次分明,反应了布留洛夫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与革新精神。
《土耳其女人》
创作于1837-1839
1836年勃留洛夫载誉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彼得堡,并被皇家美术学院聘为教授。他的绘画体裁多种多样,兼风景、风俗、肖像、历史题材画家于一身。这幅以东方题材创作的《土耳其妇女》虽属风俗画,但仍可以看到学院派统领全幅的功力,画面用土耳其的服饰和布景展现了独特的东方风情和韵味。
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东方风情。年轻女子懒洋洋地、有气无力地躺在矮床上,珍贵的绣得五彩缤纷的服饰突出了她馥郁芬芳的“非欧洲的”美。燃烧的背景则加重了那充满画面的淫逸感觉。
《盖萨利克洗劫罗马》
创作于1835—36年, 帆布油画
盖萨利克—日耳曼汪达尔人部落首领(428—477年),在455年侵略罗马并洗劫城市长达十四天,从而巩固了自己在西地中海的统治。
画家对故事的诠释——盖萨利克命令自己的非洲喽啰抓住寡后欧多西娅和她的女儿——表明作者很熟悉果戈理的《短篇文集》(1835年)中的《五世纪末的人民运动》。在画幅深处是一组汪达尔人从犹太会堂中搬走一个七连灯台作为战利品,这个灯台在公元70年洗劫城市时罗马人将它运走了。右边是一个牧师着装者,也许是圣利奥一世。
《玛·阿·贝克和女儿像 》
创作于1840年
布留洛夫被认为是正式画,尤其是女性正式画的大师。画家曾经说过“宇宙只能以女性圆满告终,”。对美的欣赏在这幅画中也很明显。在描绘一个在宫廷得到承认的美女时,布留洛夫虽有一身功夫,却也未能避免那种上流社会的官方情调和古典主义的虚礼。女主角看起来十分拘束,她显得不够自然,纯粹是在奢侈的室内装饰中拗造型。就连母爱的主题也没有为画面增加温暖——年轻女子的脸是冷漠的,而她的女儿看上去则完全像是个木偶。
《伯爵夫人和女儿》
《酒神的聚会》
布留洛夫1822年到意大利留学,这是他在意大利所作。画家在这幅作品中,以大胆奔放的笔触,写意式地描绘了酒神的聚会。女神被高高举起,袒露细腻的身体与老酒神形成鲜明对比,画家运用饱含激情的笔触色块,巴洛克式的构图,传达出一种激奋的情绪。
无名
《艺术天才》
《萨尔特科娃伯爵夫人》
《萨尔特科娃伯爵夫人》
《希什马廖娃姐妹像》
创作于1839年,现藏于圣彼得堡国立俄罗斯博物馆
《夭折的约会》
《等着孩子的意大利妇人》
《歌手塔基娜尔季娅》
《在那波利采葡萄的少女》
《孩子和黑人》
《熟睡的尤诺娜》
《三个天使在橡树旁显灵》
《耶稣受难》
《牧人旁边的艾尔米尼亚》
《吉安娜、安吉蒙和萨蹄尔》
《弹簧马车闲游之旅》
创作于1845—46年
这幅画保存了那个时代的乐天开朗。在画上画着大公爵小姐叶卡捷琳娜·米哈伊洛芙娜、女侍从官男爵夫人玛利亚·罗金诺芙娜·泽德勒、女侍从官莉迪亚·哈尔拉姆皮耶夫娜·热烈不做娃、宫中侍女娜塔莉娅·康斯坦丁诺夫娜·希贝尔。
《巴浦洛夫娜和女儿》
《晚祷》
《神圣的橡树》
《骑马的少女》
《骑士》
《围攻普斯科夫城》
创作于1839—43年
故事情节取自俄罗斯历史,表现了立窝尼亚战争(1558—1583年)中的一个片段。浪漫主义画家布留洛夫很独特地将战争看做全人类的悲剧而非鼓励的英雄之间的斗争。画家选取了普斯科夫围城最紧张的关头,即将支撑不住的市民看到了从城中走出的宗教行列受到鼓舞。在画的右边画家选取了伊凡·舒依斯基的部队长官,在他的身下战马刚被杀死。
《朗其肖像》
创作于1851年
朗其(1779—1867年)是意大利考古学家、东方语言教授和画家的熟人。在画这位年长的学者的肖像时,画家没有回避他的年龄特征。朗其抬眼看着观众,仿佛倾听着问题并且等待答复,就像观众成了他的对谈人一般。画家在偶然之举中观察到的他的手的姿势更是加强了这种感觉。红色和银灰色的色调组合具有重要作用。浅绿色的背景成功地突出了这两种主色调的和谐。
《雕塑家伊·彼·维塔利像》
创作于1836—37年
维塔利(1794—1855年)——意大利族雕刻家、肖像画家和教育家。
《亚·尼·斯特鲁科夫西科夫像》
创作于1840年
斯特鲁科夫西科夫(1808—1878年)——军事官员,诗人,翻译家。歌德作品的鉴赏家和崇拜者。同时代人认为他翻译了最佳版本的《浮士德》。他是布留洛夫的好友。肖像画表面看起来十分简单——一个人坐在伏尔泰椅上,手中是一本书。肖像是在斯特鲁科夫西科夫翻译《浮士德》中的一段时创作的。
《作家涅·瓦·库科尔尼克像》
创作于1836年
《伊·安·克雷洛夫像》
创作于1839年
克雷洛夫(1768—1844年)——寓言家、作家、剧作家、新闻记者。曾在财政厅(1783—1787年)和山地考察队(1787—1788年)任职。之后多年担任公职并从事文学写作。
《佩罗夫斯基公爵肖像》
《站在圣母像前》
《童年时的玛丽亚》
《卡斯特罗之死》
《游园会》
《议员格里岑肖像》
《点灯的意大利女人》
《阿列克谢耶娃肖像》
《雅尼什肖像》
《莫尼戈蒂肖像》
《泳池里的孩子》
《银行家》
《茹科夫斯基肖像》
《葡萄采集节》
(2)、马尔科夫(1802—1878年)
马尔科夫(1802—1878年),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学院派画家,他大多按着贵族社会的审美趣味作画,其作品充满神秘感,具有沙龙美术的一般特征。
《命运女神与乞丐》
创作年于1836 年,现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 作品简介: 命运女神是宙斯和第二个妻子——代表正义和法律的女神忒弥斯所生的第二胎三胞胎女神,她们三人即纺织生命线的克罗托、分配生命度数的控刻西斯和收回生命线的阿特洛波斯。她们掌握着神和人的命运,是冥王哈得斯在人间的代理人。画中描绘的是命运女神降临,施给乞丐以大量金币,以至于金币都从乞丐的袋子里漏了出来。此画具有古典意境和神秘意趣。
画面充满了古典主义的魅力,裸体的命运女神婀娜多资,向衰老的乞丐撒着金钱,老乞丐正在用袋子接着。远处是文艺复兴式的背景,较强的透视增加了空间感。这幅作于19世纪上半叶的作品,体现了画家对贫苦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关注,反映了画家的艺术观与人生理想。
《罗马牧童》
(3)、M·J·Markov,M·J·马尔科夫
马尔科夫(1799—1836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学院派肖像画、风俗画家。他曾赴意大利学习。这幅《罗马牧童》就是画家27岁时在意大利留学时画的。画家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位英俊牧童的半身特写肖像,他仰面睁大双眼,沉湎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陷入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背景布满山石流泉,露出小块蓝色天空。画面工整而真实,散发着山野的芳香气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