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1)

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吸古今之精华,学人生之智慧。

今天为大家带来第十四篇——《寺人披见文公》。

此文选自《左传》,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刚到晋国时人心不稳,晋惠公、晋怀公时期的重臣想要焚宫弑君,刺杀晋文公。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宦官挺身而出,提前向重耳报信,救了晋文公一命。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位宦官,就没有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不仅如此,这位宦官还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忠君爱国”,骂醒了那个时代国君们“非黑即白”的用人导向,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此文中所论述的行为与立场之间的关系,两千多年来,依然是让我们理解生活中各种糟心事的不二法门,非常值得一读。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2)

以下是读书分享:

【原文1】

吕、郤畏偪,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

【白话1】

吕甥、郤芮怕受到迫害,准备放火焚烧晋文公的宫室,杀死晋侯。这时寺人披请求谒见晋文公。

晋文公派人斥责他,并且推辞不见。说:“蒲城那次战役,国君命令你第二天到达,你当天就赶到了。之后,我跟从狄国国君在渭水边上打猎,你又为惠公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想杀我。他命令你三天到达,你第二天就赶到了。虽然有国君的命令,为什么来得那么快?那只衣袖至今还在,你快走开吧!”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3)

识时务的小人

吕甥,就是那个著名的大外交家阴饴甥,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惠公被秦穆公俘虏了。是他站到了台前,说了一堆漂亮话之后,秦穆公借坡下驴把晋惠公放回国内。

至此之后,吕甥在晋国的地位就如日中天,本来他只是个谋臣,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握有军权的重臣。

然而吕甥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太久。因为在晋献公死之前,晋国的太子圉在秦国当质子,在得知自己父亲命不久矣的消息之后,太子圉没有征得秦穆公的同意,就私自跑回国内继位了。

这属于是非常严重的不把人放在眼里的外交世故,秦穆公当即大发雷霆:“没我同意,你想回国继位?我看你是在想屁吃!”

于是,秦穆公就联系了在国外已经颠沛流离快二十年的晋国公子重耳,俩人见面之后是一见如故,秦穆公决定发兵帮助重耳回晋国当国君。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4)

这时,我们的吕甥、郤芮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这段历史在史记中写的很有意思。

一开始是这样的:

唯惠公之故贵臣吕、郤之属不欲立重耳,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然后又是这样的:

怀公故大臣吕省、郤芮本不附文公,文公立,恐诛,乃欲与其徒谋烧公宫,杀文公。

一个“本”字,写出了事情的本末。那就是一开始吕甥、郤芮这波人本来是不支持晋文公的,是坚定的晋怀公支持者。但是看到了晋怀公势微,晋文公又“晋人多附焉”,他俩就赶紧的“识时务”地调转了风向标,唯晋文公马首是瞻。

但是这种“见风使舵”的行为总是让人瞧不起的,晋怀公的旧臣们看到了他俩如此厚颜无耻的行为自然是很不爽,心想:“我们打不过晋文公,但收拾你们两个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就出现了记载中的“恐诛”,吕甥、郤芮一党感受到了生命的威胁。但指望着晋文公拼死保护他们这样的“二臣”,自然也是不现实的。于是他们又背叛了晋文公,想杀了晋文公迎回晋怀公,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5)

其实,客观来看,吕甥、郤芮一党从一开始依附晋文公就注定了他们的结局。就算他们成功地把晋怀公接回来,他们的下场也不会好。因为自古以来,反复无常的小人总是会被人唾弃的。

对事不对人的恩怨

寺人披,又叫勃鞮,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历史上留名的宦官。从晋献公和晋惠公都将刺杀重耳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来看,此人不仅是一个狠人,而且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本文为对应原文,就采用寺人披的叫法。

寺人披和晋文公之间,那真可谓是“你死我活”。

当初,重耳他爹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用计陷害重耳,重耳外出逃命。晋献公大怒,派寺人披去追杀重耳,史载:

蒲人之宦者勃鞮命重耳促自杀。重耳逾垣,宦者追斩其衣袪。

寺人披都把重耳的袖子砍下来了,差一点就成功了!这是第一次“过命”的交情。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6)

后来,晋惠公觉得自己的哥哥总在外面飘着,对自己的国君之位是个威胁。就决定把自己的兄弟都赶紧杀绝,这一次又派了寺人披去杀重耳。

是时,重耳正在跟狄君打猎呢,寺人披又将重耳追的落花流水,逼得重耳没办法,跑到了齐国去投奔齐桓公,这是第二次“过命”的交情。

时过境迁,当年的重耳,一下子变成了现在的晋文公。在这种情况下,寺人披本可以不去趟这趟浑水,人家晋文公不计前嫌也没想着杀你,你就老老实实的当一条咸鱼就得了呗。

但就像本段开始所说,寺人披他不仅是一个狠人,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心中是有“忠君爱国”思想的人。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去找了晋文公。但是晋文公的表现,却有些让人“失望”。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7)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当晋文公得知寺人披求见的时候,我想他心中的仇恨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我觉得有那么一瞬间,他是想杀了寺人披的。他忍住了,但他忍住的原因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史载:

文公恐初入国,国人卖己,乃为微行,会秦缪公於王城,国人莫知。

虽然这是晋文公对吕甥、郤芮一党谋反的应对之策,但也反映了当时晋文公的处境,刚到国内,人心不稳,这时候他不能杀晋惠公、晋怀公的旧臣。

既然杀不了,但也不想见。于是,晋文公就派人去羞辱了寺人披一顿,与其说是羞辱,不如说是在陈述客观事实。其中心思想就是:你当年对我做的那些事,我可都记着呢,我不杀你就已经是开恩了,你还想从我这得到功名利禄?!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客观地说,晋文公的反应没什么问题,谁见到了曾经想杀自己的人能有好脸色呢?

但历史的发展就是在这些“看起来没什么问题”的事情中找出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再总结成规律。

寺人披回复晋文公的话,就直击了事情的本质,解释了很多矛盾产生的原因。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8)

【原文2】

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白话2】

寺人披回答说:“我以为您回到国内,已经明白做国君的道理了。如果仍没有明白,还要遭受灾难。对国君的命令不能怀有二心,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为国君除掉恶人,就要尽力而为。

至于国君所认为的恶人,是蒲人还是狄人,那和我有什么相干呢?您现在即位了,难道就不会有蒲人和狄人那样的事发生了吗?齐桓公不计较射带钩的往事,而使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采取不同的做法,又何必劳您命令我走开呢?而且走的人一定很多,岂止我一个!”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9)

要学会换位思考

寺人披上来就给晋文公一个下马威,那意思大概是说:你颠沛流离逃亡了19年,看遍了人间的阴晴冷暖,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原本以为你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但实际上你也就是那么回事,比前任强不到哪去。

接着,寺人披希望晋文公要换位思考一下。他表示:我去杀您,是我的职责所在,这是我忠君之事的表现,我跟您并无私仇。试想一下,如果您派一个臣子去执行任务,这个臣子去了就跟对方勾勾搭搭,这样的人您愿意用吗?您不能因为我当初要杀的是您,您就否定我的忠心。如果这么做的话,别人都会人人自危了,您将失去人心,别人就不敢效忠于您了。

笔者认为,寺人披说的正理。

虽然我们现在都愿意搞“一朝天子一朝臣”,“覆巢之下无完卵”那一套,因为这样做总是快捷有效的。但是我认为,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尽量不要如此“一刀切”。

毛主席说过,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行为没有对错,只因立场不同,万不可主观意识太强,把“公事”变成“私仇”。这样的话,就把自己的路给走窄了。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10)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生活中那些烂事释怀。

作为一介草民,我感觉在生活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挨欺负。

在单位,领导“欺负”我,天天对我颐指气使,让我加班。

生活中,不良商家“欺负”我,天天想着法地骗我钱,让我成为穷光蛋。

进了小区,物业保安都“欺负”我,天天让我扫码,做核酸,要不就不让出门。

更不用说,那些万恶的资本家们,天天寻思着怎么将2/8定律进行地更彻底,让我连汤的喝不上。

生活如此艰难,但是我知道我不该抱怨,更不该“恨”他们。

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变成了他们的角色,我也会那么做,甚至有可能比他们做得更过分。

这种因立场不同而带来的利益冲突总是不可避免的,它不会因你阶级的改变而消失。所以,除了理解它,没有任何其他方式会让你更好过一些。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11)

【原文3】

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白话3】

晋文公接见了寺人披,寺人披把吕、郤准备发难的密谋告诉了晋文公。于是晋文公在王城暗地里与秦伯会晤。三月二十九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起火。吕甥、郤芮没有抓到晋文公,就赶到黄河边上,秦伯于是诱捕并杀死他们。

小丑的结局

寺人披的说法打动了晋文公,晋文公提前知道了吕甥、郤芮一党谋反的事情,并做了充足的准备。这个事的结果挺有意思的:

秦伯诱而杀之。

诱,那什么诱的?我估计是秦穆公跟吕甥,也就是阴饴甥,回忆起了当年他侃侃而谈的飒爽英姿,并表示其人才难得,希望到秦国为我效力云云。

之前我在品读《阴饴甥对秦伯》的文章中写过,阴饴甥此人就是典型的靠小聪明投机上位,是属于德不配位的那种人。秦穆公的“诱而杀之”,也算是其应得的了。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12)

感悟

通篇读完了这篇文章,笔者感悟良多。总说要学会换位思考,但其实做起来并不简单。我们总是很难分辨我们受的那些委屈,到底哪些是“公事”,哪些是“私仇”,而且在判别事物的时候,还总是带有主观情绪,这让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就踩了大坑。

就那本文来说,站在晋文公的角度上看,吕甥、郤芮一党在他继位之初选择归顺,对晋文公来说是好事;而寺人披当初刺杀他,对晋文公来说又是坏事。

但实际上呢?吕甥、郤芮一党的归顺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并且在关键时刻还想杀了晋文公。而寺人披刺杀他是因为忠君爱国,而且这个曾经想杀他的人,在关键时刻还义无反顾地去救晋文公。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13)

到底该如何辨别呢?咱们聪明的老祖宗们给咱们留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公式,它叫做——论心不论迹。

简单来说,评判一件事情,不要看它的结果,要看它的出发点。

那有人又会说了,做事不看结果有个屁用?出发点再好,但事情做不成,那不也白搭嘛!

这就是能力和态度的问题。

您觉得能力和态度哪个更重要?当然是态度更重要。

态度端正,但是事情做不成,这是能力问题,你下回不用他就是了。

但是态度要是不端正,做的事情越多,他就越反动,造成的破坏性就越大。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现象 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14)

事情的发展总是连贯的,是一环扣一环的,骗子不会一次性地把你的钱骗光,总是一点一点来,甚至在开始的时候还会给你钱。

你看到了甜头,这些甜头就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以为这是好事,让你看不见他们本来的动机。

相反,如果我们不过渡在意事情的结果以及表象,而去更在意别人做事的出发点。那么我们就会看清事情的全貌。赢了,那是水到渠成;输了,那是能力不行,以后再接再厉呗。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同步发布于公众号:文茵史集

关注我,一个为女儿寻找历史教材的不靠谱父亲。

读书使人明智,这本《古文观止》中的所有文章都值得花时间去思考,建议大家让孩子们读一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