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谁 窝囊至极的宋襄公为何为

宋襄公是谁 窝囊至极的宋襄公为何为(1)

“春秋五霸”的说法有多种多样。

其中,班固的《汉书注·诸侯王表》里面,“五霸”分别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唐朝人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则把“五霸”说成: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这两种说法中,有四个人选是相同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所差别的是楚庄王和吴王夫差。

《史记索隐》经常被人们捆绑到《史记》上一起读,人们往往会误认为司马贞的观点就是司马迁的观点,影响力巨大,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这四人位居在“五霸”之中的观点广为大众所接受。

但这四人中,宋襄公在现在时常遭受人们的质疑。

从宋襄公的行事和作为来看,既窝囊无能,又处处显得迂腐、蠢笨,顽冥不灵,基本上已经成了现代人嘴里的笑料人物了。

这样的人,怎么也能称“霸”呢?

显然,这是现代人对这个“霸”字的理解出现了误会和偏差了。

可不是?现代人用“霸”字组词,通常有:霸占、霸权、霸道、霸王、恶霸、霸气侧漏等等。

不用说,结合这些词所透露出的意思,凡是称王称“霸”的人,必定是悍恶强横之辈。

我们查字典,“霸王”指的就依仗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

宋襄公是谁 窝囊至极的宋襄公为何为(2)

历史上大大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可不就是这样的狠角色?力拔山兮气盖世,喑哑叱咤,千人皆废。

我们看宋襄公,做事拖泥带水,还经常遭受别人戏耍和捉弄,软得像条鼻涕虫,哪点能与“西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

但是,在古代,“霸”字其实是通“伯”字。

“伯”是啥意思呢?

伯、仲、叔、季、少。

班固的《白虎通·姓名》解释得非常清楚:“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即伯排第一,仲排第二,叔排第三,季排第四,少排第五。

换言之,即“伯”就是指老大。

也就是说,“霸”就是老大。

宋襄公是谁 窝囊至极的宋襄公为何为(3)

即“春秋五霸”中的“霸”,指的是春秋时期众诸侯中的老大。

“西楚霸王”中的“霸”,指的是项羽在裂天下而封王侯后,他这个“西楚王”是诸王中的老大。

必须严正声明,这可不是老覃信口胡诌。

《孟子·离娄·丁音》有权威解释:“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

所以,“春秋五霸”中的“霸”,说的并非这个人凶狠霸道以及霸气侧漏;而是说这个人,准确地说,是这个诸侯,他的政治地位位居众诸侯国中的老大。

说到这,大家肯定会说,这个诸侯的政治地位是否位居众诸侯国中的老大,还不是取决于他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是的,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肯定称“霸”的主要因素,但并不能以之作为衡量的绝对标准。

班固的《白虎通·号》里面简单概括了几个标准:“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故圣人与之,非明王之张法。”

宋襄公是谁 窝囊至极的宋襄公为何为(4)

“方伯”一词,语出自《礼记·王制》中之“千里之外设方伯”,原指一方诸侯之长,而在春秋时期则指诸侯之长。

周平王东迁后,天子失权,地位一落千丈,众诸侯漫无统纪,纷起争当老大,过一把“号令诸侯,匡护王室”的瘾,由此,王权陵替,霸业代兴。

《史记·周本纪》因此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那么,要成为“方伯”或者说“霸主”,必须要做到《白虎通·号》里面提到的“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这三点。

“会诸侯”,说的是要有号令诸侯的能力。

“朝天子”则是要匡护王室,不得行篡弑之事——不但不能弑杀周王、不得篡夺周王室,也要杜绝众诸侯国内有此类恶性事件发生。

“不失人臣之义”,是在“尊王”的前提下,维持周朝礼制的运行,不但自己施行仁义,是施行仁义的典范,还以身作则,带领和约束其他诸侯履行仁义。

以上这三点,齐桓公无疑是做得最好的,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甚至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时,周王室还派来了代表参加。

毫无疑问,齐桓公就是春秋“霸主”中的典范。

晋文公做的也不赖,他在践土(今河南广武)与诸侯会盟时,周襄王亲自前来捧场,封他为“侯伯”,赐黑红两色弓箭,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替天子教训那些不听话的诸侯。

因此,自古以来,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春秋五霸”, 齐桓公和晋文公必定位列其中。

那么,宋襄公做得怎么样呢?

我们不妨来简单分析下。

首先,来看看“会诸侯”这一点。

话说,齐桓公晚年昏庸,宠幸易牙、竖刁等小人,管仲去世后,他即在外忧内患中悲惨饿死。

齐国国内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君位闹得不可开交。

其中,易牙和竖刁拥立了公子无亏为国君。

但是,齐桓公在很早的时候就和管仲一起立了昭为太子。

无亏立,太子昭无法在国内立足,只好逃到宋国求助宋襄公。

宋襄公素有仁义之名,齐桓公在世时就非常欣赏他。

宋襄公的仁义表现在哪儿呢?

举个例子:宋襄公的哥哥目夷是个贤能之士,但为庶出。嫡出的宋襄公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及哥哥,在父亲宋桓公病倒的时候,就想把自己的太子位让给哥哥。此举遭到了宋桓公的反对。宋桓公死后,最终还是由宋襄公做了宋国的君主。

宋襄公是谁 窝囊至极的宋襄公为何为(5)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耳闻宋襄公让位之事,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感兴趣,在举办“葵丘会盟”时,见到了这个年轻人,便拉着他的手,做了一番亲切的交谈,并把太子昭隆重地托付给了他。

这不,太子昭遇上难题了,来投宋襄公了。

事实证明,齐桓公没有看走眼,太子昭也没有投错人。

宋襄公坚决维护周朝礼制,坚定地站在了公子昭这一边,亲自出面约集天下的诸侯,号召各国合力协助太子昭回齐国当国君。

以当时的周朝礼制论,齐国内部那些与太子昭争位的人,都属于乱臣贼子,宋襄公这么做,是维护社会的稳定,是站在正义的一边的。

但大部分诸侯都不怎么鸟宋襄公,只有卫、曹、邾几个小国如约而来。

不鸟宋襄公的诸侯,主要是认为宋襄公“人微言轻”,没有资格来号令自己。

宋襄公不傻,鉴于自己的实力有限,他不敢拿晋、楚等大国怎么样,但为了立威,他扣押了迟到的滕宣公,处死了鄫国国君。

这么一来,他的威望就树立了起来。

最重要的是,宋襄公带着卫、曹、邾几个小国共同联合起来的军队,迅速平定了齐国内乱,拥立太子昭当上了齐国君主。

宋襄公是谁 窝囊至极的宋襄公为何为(6)

这就不得了了。

本来嘛,齐国的齐桓公是天下霸主,现在齐国的太子昭靠宋襄公上位,齐国人处处尊崇宋襄公,宋襄公的名望想不增都难。

还有,天下诸侯都是周王室分封而成的。

那么,各诸侯内部出现了纷争,周王室是应该出面调停的。

但现在的周王室衰微,根本无力去管。

宋襄公的挺身而出,相当于为周王室代劳,替周王室分忧。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算得上是“尊王”和“朝天子”了。

最重要的是,宋襄公在“不失人臣之义”这一点上做得非常突出。

话说,宋襄公在拥立了齐孝公后,自我感觉良好,有了种已经接替了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感觉。

从此处处以霸主身份自居,当仁不让地向诸侯发出会盟邀请。

宋襄公是谁 窝囊至极的宋襄公为何为(7)

这里说一下宋襄公与众诸侯约定于秋天在盂地的会盟。

赴会之前,有人提醒宋襄公务必带上军队护卫前行,但宋襄公盲目自信,说自己以诚待天下人,天下人必以诚待自己。结果羊入虎口,成了背信弃义的楚王的阶下囚。

这,就为之后的泓水之战埋下了伏笔。

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仍然高举“仁义”大旗,不肯乘楚军渡河时攻打,也不肯趁楚军登陆后队列溃散时攻打,失去了取胜的机会,最终被楚军打败。

宋襄公是谁 窝囊至极的宋襄公为何为(8)

宋襄公本人在战斗中受伤,次年,在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中郁郁去世。

现在很多人都笑话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表现,说他愚蠢、迂腐。

殊不知,这正是宋襄公的高贵品质所在。

在西周时代,在周天子还有能力管制和约束天下诸侯的时代,周天子鉴于天下诸侯多为姬姓子孙,即诸侯国之争就是兄弟之争,不想因为打仗而毁伤了和气,制定了一系列打仗的礼数和规矩。

宋襄公说的“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此外,还要求打仗前双方要互下约战文书,约定好打仗的时间、地点,以及双方交战的人数——这人数必须对等,不能以多对少,更不能搞偷袭战。战斗时,只能与正面之敌交手。双方交手完成了一回合后,如果要打第二回合,就必须彼此都等对方整理好队列再进行去;不能再攻打倒在地上的敌人;也不能再打已经受伤的敌人;追敌不能超过五十步;在战场遇到对面诸侯王,要下车行礼等等。

宋襄公是谁 窝囊至极的宋襄公为何为(9)

宋襄公的表现,就是“不失人臣之义”的集中表现。

但宋襄公迎战楚军的时代,已经是东周,周室衰微,王纲解纽,是孔子所悲呼的“礼崩乐坏”的时代。

循规蹈矩的宋襄公与被称为“南蛮”的楚军交战,不可避免地吃了败仗。

宋襄公也因此遭到了后人的讥笑。

但在当时,他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司马迁对宋襄公的失败深为惋惜,说:“襄公既败於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襃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所以,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中,还是非常合理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