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

檩子:今天,来和大家聊一个新话题:文化与文明。

为什么谈这个呢?起因是一位花友在后台的建议,希望我们进一步增加“带小朋友学习中国文化”的内容覆盖,帮孩子理解与建立“文化自信”。

其实,关于中国文化,尤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所谓“大语文学习”,我们分享过很多资源,比如B站和喜马拉雅上的这些视频和音频 ...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1)

B站大语文学习资源: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古代史动画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近代史动画

马瑞芳讲四大名著——古典小说鉴赏

欧丽娟讲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学鉴赏

戴建业老师的诗词古文课——诗词古文

许子东讲现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

钱理群讲鲁迅——鲁迅研究

韩茂莉讲中国历史地理——历史地理

沙盘上的战争——战争史

正直讲史——历史入门知识

星球研究所——从中国到地球

《伟大诗人杜甫》——诗圣的一生

《苏东坡》——身贬心未贬

喜马拉雅大语文听单:

历史向:

《听谢涛:说给儿童的五千年中国历史》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儿童历史启蒙

《希利尔讲世界史》

《汤小团系列》——儿童历史启蒙

《故宫里的大怪兽》——历史启蒙广播剧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初中历史提分宝典

《公孙爷爷讲史记》

《易中天中华史 | 百家讲坛名师带你通览中国历史》

文学经典向:

喵博士听听——中外名著

主播朱振涛——中外名著

娓娓姐姐讲故事——四大名著

《世界名著100部》

《西游记儿童广播剧免费丨狮子老爸四大名著国学经典神话》

《三国演义 | 儿童睡前故事 | 谢涛叔叔演播》

《马瑞芳品读<红楼梦>》

《鲍鹏山品读<水浒传>逐章讲解》

《曲黎敏:<诗经>之美

古诗词向: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儿童国学》

《雨滴国学:小学生必背古诗》

《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上下册)》

《谷建芬50首新学堂歌 | 经典唐诗》

《蒙曼品最美唐诗 | 百家讲坛、诗词大会嘉宾蒙曼开讲唐诗》

《中华经典资源库》——教材古诗古文讲解

但是,水平有限,我们也的确一直没能很好的“直面”这个问题: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怎么建立文化自信?

很高兴,这两天当我读到葛兆光教授的一些讲演访谈时,感觉算是找到答案了。

葛兆光,著名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资深教授。许知远《十三邀》和他对讲过。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2)

今天,来和大家分享葛教授关于中国文化一些比较权威又比较容易理解的论述,做做小科普。有了这方面知识后,对我们引导孩子的“大语文学习”,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会很有帮助。

干货比较多,分三部分和大家分享。

1、什么是中国文化?葛教授的论述干净明了。

2、如何区分文化与文明?葛教授觉得如果我们能大致区分,就能解决“文化自信”问题。

3、葛教授推荐的三个资源:在历史文化文明领域,启蒙级的书和纪录片。(其中,推荐的一本书尤其新鲜,我自己马上下单买了)

今天的内容,学术性比较强,特别建议咱们自己看了、消化了,再运用到孩子教育上。

话不多说,来看看葛教授对于“文化、文明”的精辟分析。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3)

葛兆光教授

Part 1.

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

葛兆光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是一个很普通的题目——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略微有一点特别的是,我把“中国的”这三个字加了引号,因为我主要讨论的是,究竟什么才能算中国的文化。

大家都知道,从晚清以来,一直到现在,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是非常多的,从林则徐、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讨论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我有以下几个特别的考虑,先向大家“从实招来”。

第一,是我们过去对中国文化的讨论,或者给中国文化的界定,往往是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我们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形容词,可是说实话,你听完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不符合一个历史学者的习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得具体一点,就是什么才能算“中国的”文化。

第二,我也有我的担忧。最近这些年,很多人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诸如“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多大的意义”,等等。可是,很多人在谈论“中国文化”的时候,首先会把它“窄化”。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可是有人却把中国文化窄化为汉族文化,然后又窄化为汉族里面的儒家文化,然后再窄化为他认为是正统、经典的儒家文化,这样就使得我们对什么是中国文化产生误解。

第三,我现在非常担心的是,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的时候,有一些人带着一种很奇怪的、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文化优越感。因此,在所谓“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就会有一种错觉,觉得我们中国文化优于其他文化。

其实,文化是一种现象、一种特征,文化无高低,民族无贵贱。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理性地、历史地、自觉地认识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够和各种民族、各种文化有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与平等的态度。  

我今天希望能够讲清楚的是,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换句话说,即中国文化的特点,什么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不太明显,什么在中国有,外国没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它称作“中国文化”。但是,我这里还要作一个界定,下面讲的主要是汉族中国的文化。

典型的中国文化,具有五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汉字思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要知道,现在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像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着直接的联系。

汉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这个在古代中国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说法,这就是最基本的汉字单位“初文”。这是古人通过图像,直接描绘他所看到的事物。

但是,这些字不够,就加上会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标志意义的符号。比如说刀口上加上一点,就是“刃”;爪放在树上,就是“采”;牛被关在圈里面,就是“牢”。

会意还是不够用,就加上声音,成为形声字,比如说江河松柏等等。基础的汉字主要是这三类,当然六书有六种,但主要的是这三类。大家可以看到这三类,基础都是形。因此,用汉字来说话、思考、阅读、书写,就会带来很多特征,可能会有一些重感觉重联想、但语法相对简单的特点。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4)

象形文字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中国人对于“文”和“字”,有一种自然的感受和联想。

古代的“人”字,一看就是人,如果这个人嘴巴朝天,就是“兄”,兄原本不是兄弟的兄,是庆祝的“祝”,人的口朝天是向天“祝”和“咒”的意思。

人的嘴巴朝前,又是什么?是哈欠的“欠”。

但这个嘴巴如果掉到后面呢?就是既然的“既”,这是吃完了不吃了,所以是“既”,即已经结束了的意思。

汉字都非常有意思,它形成了中国文化很多特点。

简单地说,汉字的使用带来了书法的发达、诗歌声律的发展,比如对偶、平仄等,这些都是单音节的汉字才有的。

在古代中国,汉字这种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历史上没有中断,延续到现在,它对我们的思维、阅读和书写,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东亚,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

第二个特点,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这是非常有影响的。

我上课的时候,尤其是给外国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出一个题,这个题就是,贾宝玉应该管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叫什么?

外国人总搞不清楚,他们说sister,我说,没那么简单,用中国话来说,是表姐、表妹,但是,还是没那么简单。

严格说,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表妹,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姨表妹,史湘云隔了两代了,更远的表妹。

为什么中国称谓这么复杂呢?这是因为中国的家、家族、家族共同体,要想有秩序,必须把远近亲疏关系界定得非常清楚,这就涉及到中国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5)

红楼梦剧照

简单地说,这里其实就是两个原则,一个是“内外有别”,父母夫妻之间,分内和外,也就是说,女性的亲族和男性的亲族,等级远近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党,同姓;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党,不同姓。

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爷爷奶奶是内,在古代中国,是分得很清楚的。

第二个原则就是“上下有序”,必须讲清楚上下,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不能乱。

这两个原则,在丧服制度上表现得最明显。

一个人死了之后,在这个人的丧礼上穿什么衣服,一方面表示你和死者关系远近如何,一方面通过丧服,把一个大的家庭、放大的家族、更大的家族共同体联结起来。而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体再放大,就是国家。

西方不论是country、state都没有“家”的意思,中国偏偏有“国家”和“家国”,因为在中国观念世界里面,国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缩小的国,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在国家层面上也是非常严格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儒家学说。

第三个,汉族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也就是说,儒家管社会治理,佛教管精神修养,道教管身体修炼,三教看起来蛮融洽的。

其实从历史上看,这个道理很简单,在中国,佛教道教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所以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辩论,也不大会有宗教之间的战争。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6)

儒释道三教合一

第四个特点,是中国最有趣的阴阳五行。

阴阳不说了,五行有两大原则。

一个是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的轮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的轮转。

第二个原则是,五行可以串联万事万物,比方说,五行可以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黄;可以配五声,宫商角徵羽;还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

把万事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这是我们先人对宇宙万事万物认识的知识基础,大家现在学了科学,对这个有怀疑,但是在古代,这就是我们理解世界最关键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产生了一整套知识和技术。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7)

第五个,是中国天下观念,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中国古代的世界观,跟其他国家和民族很不一样。

古代中国人有一个宇宙想象叫做天圆地方,就是天圆如倚盖,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圆的,像斗笠一样,地像围棋棋盘一样。

天的中心在哪里呢?古人想象在北极。

古人夜观天象,视觉里天在转,地不转,因此“天道左旋”,当你面朝北的时候,天是朝左转的,你会感觉有一个地方始终不动,这就是北极,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极点。

古人认为大地的中心在哪儿呢?“洛者,天之中也”,洛阳是大地的中心。这是因为这套观念形成的时候,大概是东周,那时候王都在洛阳。洛阳最了不起,特别是,到了夏至那天,“日下无影”。所以,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

想象中一圈圈放大,这就是大地的形状,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说法,每服五百里,两边各有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五服”就是五千里,大地就是这么方方的。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8)

五服图

但是,从这里形成的一个观念很重要,就是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边儿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这就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中国很早形成了“华夷观念”,认为中国人是文明人,周围人是野蛮人,野蛮人要接受文明人的教化,就形成了一套“天下观念”,即以我为中心想象世界。

这个想象和观念逐渐发展,不仅成为一种民族志、地理志里面的文化观念,也形成了政治制度即“朝贡体系”。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9)

唐·阎立本 职贡图

这五个方面如果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属于汉族中国的文化。可是,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现代中国是五方杂糅形成的,就连汉族本身,也是五方杂糅的。从秦汉到隋唐,其实不断有外族进来,汉族也是逐渐吸纳、融合、杂糅了其他民族才形成的。

我一直在讲,中国文化是复数的文化,不是单数的文化。如果你没有这个观念,可能成为盲目的文化自大。

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遭遇” ...

历史上,中国在很长时间,总是“在传统内变”,主流文化始终还是在汉族文化传统系统里面作调整,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无论是佛教、三夷教、伊斯兰教,还是明清天主教,始终没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战和改变这个汉族中国文化,所以,变化都是在传统内部的调整、适应、改革、变化。

但是,到了晚清,由于坚船利炮、西力东渐的原因,中国不得不“在传统外变”,不得不越出传统,文化就面临危机。

从1895年到1919年,这是中国思想和文化转型最重要的时段,在这个时段你会看到很多变化,比如说皇帝变成了总统,满清帝国变成了五族共和的民国,传统帝国不得不变成现代国家;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开设议会,建立政党;剪去辫子,穿上洋装;不再叩拜,改成握手;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解开束缚,走出家庭。

以前所谓的“三纲五常”变了,变得很彻底很厉害。面对西洋和东洋列强,中国人处于一种焦虑和紧张的心态中。

以前那种很自信、很安定的样子已经很难看到了,优雅、宽宏和从容,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10)

清末民初的北京

相应地,刚刚我们讲的汉族中国的文化的五方面也出现了变化。

虽然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在用汉字,但现代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提倡白话文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要普及识字率,提高国民的文化程度。但是,也出现了一个新旧文化断裂的问题。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11)

以前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它代表典雅、礼貌和尊严,也代表着有教养、有文化,现在不再有了。当以前的口语变成书面语言之后,使得雅言和俗语失去等秩,同时也使雅、俗不再有分别。

我不知道大家现在有没有这种感觉,自从白话文成为主流之后,写信已经不再有典雅方式了,电脑普及,网络流行,语言和文化的格调都没了。比如说,学生给我写信也不署名了,最后来一个“呵呵”,雅俗之间已经没有区别了。

第二,现代汉语掺入了太多现代的或西方的新词汇,这些词汇进来以后,使得我们通过语言感知的世界已经变了。

关于日语外来词

此处插播一下,根据公众号“学习传统认识正统“Jack zhang的整理,从清末开始,中国从明治维新时代引入大量的日本造汉语词汇。保守估计现代汉语词汇中大约有不少于3000个词汇来自日语。大概可以分作几类:

1、日本用汉字去西洋语发音而形成的词汇,如俱乐部,浪漫等;2、源自纯粹日语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及日语原有的汉字组合,但是在中国汉语里本没有这样组合的,如服务,方针,解决,申请,想象等;3、日本以汉字为素材,来表达西洋语词的意义,如立场,场合,手续,取消,取缔,引渡等;4、日本借用中国古汉语固有词汇,来翻译西洋的词语,如经济,宪法,共和,法律,封建,社会等;5、中国开始使用单却在以后未能广泛流行,后经日本采用,并与西洋学术一道作为新名词逆输入到中国,如权利,文法等。

很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常用词来自日语

在哲学,社会科学(含政治,经济,法学,外交,文学,历史等)方面,列出的有社会,政党,政策,政府等105个词;

在自然科学,医学,艺术方面,列出了自然,物质,宗教,代数,物理,化学,生物等55个词汇;

在日常生活用语方面,列出了直接,间接,古典,现代,表情等47个词汇。

此外今日中国人所广泛使用的现代汉语的大量复合词中,不少也是来自日语的词汇:

以学结尾的词汇,如:财政学,经济学,生物学等

以化结尾的词汇,如:特殊化,现代化,科学化;

以式结尾的词汇,如:速成式,问答式,简易式;

以炎结尾的病症词汇,如:关节炎,气管炎,脑炎,胃炎等;

以性结尾的复合词,如: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等;

以界结尾的复合词,如:文学界,思想界,艺术界等;

以感结尾的复合词,如:美感,好感,恶感等;

以点结尾的复合词,如:观点,要点,焦点等;

以观结尾的复合词,如:悲观,乐观,人生观等;

以论结尾的复合词,如:一元论,宿命论,无神论等;

以法结尾的复合词,如:辩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以及以方法,作用,问题,时代,社会,主义,阶级等次为结尾的复合词,例如:心理作用,土地问题,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农民阶级,等等。

另外在“的”字前加上某些词汇,以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形成某种状态”的意思,这种造词形式也是从日语中引入的。例如:科学的,主观的,现实的,彻底的,现代的等;

在词汇后面加上“力”以表示具有某种“力量,能力,’之意,如理解力,潜在力,生产力,战斗力等;

在词汇后面加上“率”的词,如:安全率,生产率,出勤率,合格率等,也全部是从日语中引入的。

来自公众号“学习传统认识正统“Jack zhang的整理

第三,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提倡简体字,使得文字和原来的形象之间的距离更拉大了。

简体字虽然方便学习,但是离开原来的“形”,越来越像抽象符号,传统汉文化里面,通过形象的文字思考、书写和表达的这个因素,就发生了问题。

第二个,家、家族、家国,以及儒家学说,也出现了问题。

虽然现代中国尤其是乡村仍然保持着一些传统家庭、家族组织,中国人至今还是相当看重家庭、看重亲情、服从长上,但是,城市化、小家庭化、人口流动,使得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密切的、彼此依赖的邻里、乡党、家族关系,已经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消失了。

因此,儒家家族伦理与国家学说,也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基础。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12)

流动人口

第三个是信仰世界。

自从晚清以来,儒家在西洋民主思想的冲击下,渐渐不再能够承担政治意识形态的重任,佛教与道教也在西洋科学思想的冲击下,受到“破除迷信”的牵累,逐渐退出真正的精神、知识和信仰世界,越来越世俗化、体制化和旅游化。因此,传统的信仰世界也在危机之中。

第四个是阴阳五行,在科学的冲击下也越来越难以维持。

阴阳五行学说,现在基本只在中医、风水、食补等领域里面还保存着。在整个现代的知识系统里面,它已经到了很边缘的地方,现在已经远远不能完整地解释世界万事万物了。

第五个是“从天下到万国”,基本的世界观念变了。

随着晚清以后西洋进入东方,不仅摧毁了原来中国的天下观念和朝贡体制,也重新界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古代传统里面的宇宙观、世界观、朝贡或册封体系,已完全不现实了。

上述变化说明,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族中国文化——已经处在一个需要重新认识和重新理解、重新更新的时代。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13)

上海外滩

Part 2.

“文化”无优劣,“文明”有高低

给孩子讲中国文化时,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四大名著、古诗文,读了上述葛教授演讲,发现我们对“中国文化”这个宏大概念的理解,是比较模糊和狭窄的。

回到开头那位花友提到的“文化自信”问题,对此葛教授也有专门论述,他认为:之所以我们提“文化自信”,是因为有很强的“文化不自信”。

曾经有位记者这样问他:

中国人一直以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外国人的船坚炮厉,中国不得不面对一些非常屈辱的现实。近些年的教育呢,也一直在强调我们所受到的百年屈辱,这除了强调或者暗示我们原本的世界中心的地位外,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导致很多人有自卑的倾向,甚至认为中国文化是落后的文化是糟粕,需要全盘抛弃。你怎么看这种自大和自卑的情绪混合导致的认识世界的观点呢?

对此,葛教授这样回答:

我们过去啊,为什么对于自己的评价和对世界的认知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总是在走极端,有时候非常自信,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是天下中央,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觉得受了很多的屈辱。

这其实呢,是没有很好的区分文化和文明这样的一个结果。所以过去这些年呢,我们一直在建议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接受一种理论,就是说把文化和文明做一点区分。

文化是与生俱来的习惯,是使不同的民族保持不同面貌的东西,是不怎么会变化的东西,而文明呢,是一种需要学习得来的社会群体交往规则,是使不同的人群差异越来越少的东西,是不断进步的,是大家遵循的一种交往的理性。

假定我们能在意识中区分文化和文明,我们就知道文化没有好坏之别,文明才有进步和落后的区别。如果这样的意义上来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既拥抱文明,又守护文化。

大家知道,文明是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形成的,它是社会规则,是世界秩序。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14)

但是呢,文化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东西,所以呢,我们不要凭着自己的感情和本能,对自己的文化做简单的价值评判。

尽管有些人出于自尊和认同的需要,把自己的文化说得很好、很优秀,但是千万记住,当你把文明和文化能够做一个区分的话,你就一定要承认,不同文化没有高低,文化只是族群的特征、习惯和风俗,这是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也是与生俱来的,如影随形的。

所以你千万不要因为我的文化去贬低他的文化,说自己的文化辉煌,说别人的文化丑陋;当然,更没有理由认为自己的文化不如其它文化(这就是“文化自信”吧)。

但是文明呢?文明和野蛮,还是有高低之分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人,大家有史以来共同逐渐摸索出来一种互相交往的道德、伦理、法律和理性,用它来建立社会秩序和国际秩序,守护公正、平等、自由和尊严,这就是文明。

就好像说,我们经常拿着球来玩,这没问题,但是对不起,一旦你上了篮球场就不能用脚随便踢,上了足球场就不可以用手抱(除了守门员),很多人在一起玩就要有规则,否则就乱成一锅粥了。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15)

虽然“文化”是让你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特色的,但“文明”是给你一些限制和规则的。

如果这样理解“文明”和“文化”,我们就不必对全球化和现代秩序恐惧,也不必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被侵蚀掉。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规则中,守护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所以我觉得正确的态度是我们应当接受文明,同时守护文化。可是因为过去的论述中往往不能区分文明和文化,把这些搅成一团,这就造成了我们对文化传统评价上的困难,要么就极度的自卑,要么就极度的自负,要么就把自己说的是天下最好,要么就完全的丧失了自己的自信。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16)

德国历史学家诺伯特·埃利亚斯在名著《文明的进程》这本书中提出,可以把“文化”和“文明”做一个界定和区分:“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没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文明常常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有规则”等词语相连。

再接下去,我还必须说明,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异质“文明”的抗拒。

毫无疑问,文明始终是在不断侵蚀文化,我们承认这一点,因为“文明”常常是在前进的,时时表现着殖民和扩张的倾向。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有关,它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这两者怎么协调?

我们今天讲汉族中国文化的特点,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个普遍文明规则下,能够保存好特别的文化,同时在现代文明的时代,能够理解这些文化在历史中的合理性。

比如说,我们在接受和赞美科学的同时,对于阴阳五行能不能有一些同情的、历史的理解?

又比如说,我们在接受普遍的法律和制度的时候,能不能够对传统中国的家、家族、家国的伦理和道德准则有一点历史的理解?

再比如,我们能不能在接受新的文明的时候,对传统宗教也能够有一些温情?

同样,我们能不能够在接受万国平等原则的同时,也能对中国人理解世界的历史习惯有一点点理解?

我本人是研究历史的,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我们必须要在历史当中看,我们承认历史是变动不居的,我们回过头去看文化,面向未来看文明,对两者都要有同情。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17)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片头日晷

Part 3.

葛教授推荐的书和纪录片

历史、文化、文明,不得不说,这些概念好搞啊!

感谢葛教授,作为中国思想史方面顶尖的专家,给了这些“科普”;我们了解后,可以更好地引领孩子在语文、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学习。尤其,在选择孩子的教育方向时,也更有谱。

也是在前面所述的访谈中,葛教授特别推荐了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

我感觉最新鲜的是这本书。被称为澳大利亚国宝级历史学家的布莱内的一本《20世纪简史》,这本书在国际上很经典,企鹅(Penguin Books)曾推出多个版本。

葛教授自己是这么推荐这本书的:

我想介绍的一本书呢,是澳大利亚的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历史学家叫布莱内,他写的一本世界简史。我想大家都很忙,肯定没有时间去看那些特别大部头的东西。可是这本世界简史啊,写的非常简明,非常好,而且只有一册,不过就是不到30万字。我建议大家看这本书,这本书就像我这样从事历史研究的人看来,也是觉得他非常精彩。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18)

此外,他还推荐了余华原著的《活着》:

这也许是因为我经历过那个时代,我知道活着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是多么重要,而且如果你不走出中国,不走向世界,恐怕你会永远就是这样活着。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19)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葛教授的个人经历也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许知远在《十三邀》采访他时,说的比较详细,有空可以看看这期视频:

还有一部我们也曾反复推荐过的纪录片,葛教授也隆重推荐,这就是BBC的《文明》系列(共9集),腾讯视频和B站都有。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20)

这个纪录片的核心就是通过文物和艺术品,探索“人类创造的起源、全球文明的进程”

《文明》由BBC于2018年推出,一共9集。全片从世界各地的五百余件艺术珍品讲起,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近代,涉及三十一个国家的历史。

场面真的是太让人惊艳,东方的神庙 ...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21)

西方的“圣母” ...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22)

不少“中国故事“也在其中,比如神奇的三星堆 ...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23)

让全世界人叹为观止的兵马俑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24)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25)

甚至中国的古画 ...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26)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27)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28)

尤其,《文明》开篇第一集的这段话,太为精辟,也似乎捕捉到了人类文明的精髓: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29)

文化自信文章开头(文化自信写入新课标)(30)

这部纪录片,还没看过的花友,特别推荐带孩子去看。正如葛教授所说:

要想了解世界,也同时了解自己,

看文明这个系列专题片,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