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多少人(舌战群儒不简单)

“舌战群儒”不简单

肖哲

舌战群儒多少人(舌战群儒不简单)(1)

图片选自网络

在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国演义》是广受欢迎的一部作品,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又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个人物,因为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品德高尚,尤其是他的军事才华被渲染得出神入化,整个三国时期无出其右者,也就是在《三国演义》中军事才能排名第一的就是诸葛亮。当然,在真实历史上诸葛亮没有那般神奇,这只是小说对人物的艺术加工。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除了军事才能名列第一,还有一点也是排名第一,那就是他的口才,可以说,他也是《三国演义》中口才最好的人。有例为证,比如说,刘备“三顾茅庐”时他说得刘备心花怒放茅塞顿开,“卧龙吊孝”时他哭得东吴将士撕心裂肺放下屠刀,还有北伐中原时,他在两军阵前“骂死王朗”,更为经典的是他在江东殿上的“舌战群儒”。

在此申明一点,历史上可能没有“舌战群儒”这么一段,因为在史书《三国志》中就没有相关记载,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杜撰的桥段,非常的精彩,所以,本文仅就小说《三国演义》而言。

在《三国演义》的第43回,时间在“赤壁之战”的前夕,曹操大兵压境,对江东和刘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危急关头,刘备委派诸葛亮与前来荆州探听消息的鲁肃一起前往江东,谋求与孙权联手共同抵抗曹操。在谒见孙权之前,诸葛亮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会于殿前,展开了一场“主战”和“主和”的大辩论,诸葛亮从容应对、对答如流,一人将江东“群儒”的“投降主义”驳斥得体无完肤颜面尽失,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也因此实现了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这段精彩的辩论会,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大格局和大智慧,让人由衷慨叹此次“舌战”极不寻常、很不简单。

首先,诸葛亮向江东“群儒”展现了他胸怀天下的大格局。

当时的情况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他四方征讨,除袁术、灭吕布、平袁绍,使得各方诸侯纷纷请降,荆州也投降了曹操,如此发展下去,汉室必将被曹氏取代。江东以张昭为首的一班文臣主张降曹,他们认为不降曹就是死路一条,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至于江山姓刘还是姓曹与己无关,因为他们投降了,照样可加官进爵,孙权投降了也照样可以封侯,投降的成本最低,抵抗的风险太大。而诸葛亮志存高远,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他站得高、看得远,面对汉室衰危,他认为,身为汉臣,就应该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救社稷于危亡,决不可苟且偷生明哲保身。江东的这班文臣没有看懂孙权的雄心,他们哪儿知道,孙权是一方英杰,岂能久居人下?孙权他要的不是封侯,而是封王,甚至是称帝,孙权太清楚“虎狼之侧岂容酣睡”的道理,诸葛亮看懂了孙权的内心。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和孙权的“主战”是正确的,这也是其思想格局所决定的结果。所以说,江东的那班文臣跟诸葛亮的格局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而刘备是汉室宗亲,匡复汉室更是责无旁贷。但他的力量薄弱,仅凭他的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汉室倾危的局面的,所以,他只有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拯救大汉的江山社稷。这也是诸葛亮此次江东之行的目的所在。

再者,诸葛亮此次“舌战”还充分体现了他非凡的大智慧。

其实当时大家都有两种选择,一是投降,二是抵抗,唯有刘备只能一个选择,那就是顽抗到底,如果抵抗不了就只有逃跑,因为曹操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收留过他,对刘备有恩,可刘备之后却忘恩负义背他而去,所以曹操对他是恨之入骨,只要抓到必杀无疑。从另一方面来说,孙权也有被动的一面,刘备本身就没有地盘,曹操来追他就跑,反正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只当是到处免费旅游。而孙权就不一样,他是有地盘的,曹操是来抢他的地盘的,所以,孙权肯定不愿拱手相让,非抵抗不可,这就是孙权和刘备最终能够联手的关键所在。

但我们也不要过于放大诸葛亮“智激孙权”的效果,从根本上说,江东最后决心抗曹归根结底也是东吴的利益使然,并不是诸葛亮的“三国好舌头”可以决定的,只能说他的“巧舌”确实帮助了孙权一起说服了那般文臣,也就是起到了辅助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

因这次成功的外交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这一战略构想的实现,为之后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次诸葛亮出使江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外交,也是诸葛亮自出山以来为刘备立下的第一大功,即他在“隆中对”中所提到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无不体现了诸葛亮超尘拔俗的大智慧。

最重要的是,“舌战群儒”这一段故事还给天下所有的文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好好地上了一课。先看其中的一段原文: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畯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平生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这段的大致意思是,江东的这帮大儒认为诸葛亮徒有虚名,对他很不服气,所以都想借此机会试试诸葛亮的才学,顺便也刁难和羞臊一下诸葛亮,其中有一位叫严畯的名士,为了表现自己的博学,就问诸葛亮平常都读了些什么书?哪知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表示自己没有看多少经典,引得群儒一阵哄笑,随后,诸葛亮话锋一转,来了个欲扬先抑,开始了他的高谈阔论,他表示,现在国家有难,作为文人高士,大家没有想想如何报效国家,将自己的才华用于匡复汉室的大业之上,而是成天拘泥于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在文字里兜圈子,这样不觉得愚蠢可笑吗?历史上的那些先贤大儒,人家取得的成就那么大,也没听说过他们成天在看什么书?在写什么文章?总是痴迷于笔砚之间那是迂腐的知识分子的表现,等等一番言论说得对方哑口无言。

也必须承认,那些夸夸其谈自命不凡的“群儒”,之后也确实没有看出有什么作为,他们一个个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不治经典”的诸葛亮却名垂青史彪炳千秋,他的那篇《出师表》流传千年,成为了绝世佳作千古名篇。其实诸葛亮知道那些儒生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并没有瞧不起他们,只是面对国家危难他们不能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也就是他们的才华没有用到正点上,这点让诸葛亮有些鄙视。

直到今天,这一段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说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吧,他们搞写作,有多少能够服务于时代、贡献于社会?有多少能够应用于工作、作用于生活?他们有的喜欢无病呻呤,有的喜欢忧国忧民,这是两种极端,目的无非是孤芳自赏,或是娱人娱己,再就是沽名钓誉。

任何时期,文人总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精英阶层,因为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记录生活、传播知识,小则对读者有所增益,大则通过文字传播的方式改变生活,甚至于改变世界,这是写作者的价值所在。真正的文人应该怀有博大的社会情怀,将自己的才华用于事业与生活中,写出贴近生活、有温度、有思想的文字作品,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可以说,看上去是一派繁荣,其实像夜宵桌上的龙虾,个儿虽大能吃的肉却很少。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写作者,一要有好的文笔,二要有好的思想,这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好的文笔,作者不仅不能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而且文字混乱逻辑不清,让读者不知所云,更得不到清逸婉丽行云流水的阅读享受,读者就没法看下去;如果没有好的思想,那你所写的东西就达不到文章要达到的“有所增益”的目的,那就失去了文章的价值。

我们曾嘲笑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笑他满口的“之乎者也”,笑他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穿长衫”的人,更笑他“窃书不能算偷”的那般迂腐,还有就是他不懂装懂、死要面子、不倒架子的秉性。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文人,我们既不能学江东“群儒”的那种“大才小用”,更不能学“孔乙己”的那种“可怜酸腐”,我们应该深入生活、加强学习,像诸葛亮那样,做一个有格局、有智慧、有作为的文人,为时代和生活书写出更多华美的篇章。

舌战群儒多少人(舌战群儒不简单)(2)

作者肖哲

作者肖哲

湖北孝感安陆人,非职业曲艺作家、安陆市作家协会会员、草根艺人(相声、小品、演唱)、主持人(综艺主持、婚礼主持)、节目编导、活动策划、活动撰稿、业余写手、共产党员、爱心人士。著有《肖哲相声作品集》、创作有多个小品,以及多篇网络博文,也曾染指过多类奖项。现就职于孝感华农梦酒业有限公司,担任公司艺术团团长兼艺术总监。

“痛并快乐着”是他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在艺术的追求上,宁做独行侠,甘为苦行僧,因爱坚守,不忘初心”则是他的艺术情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