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关闭人工智能缴费(开通城市大脑先离场后付费你会关心收费正确吗)
很多车主都开通了先离场后付费,自动扣费便捷的同时你会去关注每次停车收费金额都正确吗?如果回家后才发现多收费了,我们应该去找谁退款呢?找城市大脑还是找停车场?你身边有没有发现过计费错误的情况(比如:多收费,或者无缘无故被自动扣费)?先离场后付费是到底是扮演一个怎么样的角色,是新瓶装旧酒,还是行业技术创新?本期本期心宏百态说将带你一起探索这背后的故事。
心宏百态说,不断探索现象的本质。努力集齐百家观点,为大家呈现多维度思想的抛砖引玉,一切让人心生不解的问题都值得静心思考。
心宏百态说格式,分三个段落讲述。
1、基本事件:简单粗略地描述下事件的基本情况(点到为止)
2、百态观点:综合描述当下主流观点看法(可能不全)
3、值得思考: 共同探索进一步的思考(见仁见智)
一、基本事件杭州城市大脑先离场后付费的一直很热门,据说已经已经接了3500个停车场近75万个停车泊位(统计数据来源网络)。
据都市快报微信公号2021年04月11号文章消息:2019年起,城市大脑从“治堵”迈向“治城”,“先离场后付费”作为第一批应用场景上线。车主开通“先离场后付费”功能后,就可以自由进出停车场库,停车费由系统自动扣款,无须停下来扫码或现金支付。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先离场后付费”已经接入3500多个停车场,近75万个泊位,超过200万人正在使用。除了“先离场后付费”,自从去年双西景区停车场开始推行“无杆停车”后,越来越多的停车场紧随其后。“无杆停车”减少了拥堵指数、碳排放量、等待时间,增加了周转率、泊位数、车主获得感。现如今的杭州,停车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跑出了“杭州速度”。
杭州全国首创的先离场后付费的功能上线后,可以实现停车场撤杆(即:无道闸的档杆),在实际中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真的好用吗?相信阅读并、思路这一期的内容,你会找到心中的答案。
“心宏百态说”这一期探讨的是“城市大脑先离场后付费在停车行业到底扮演一个怎么样的角色?”,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应该都有些答案,也许你想到也收录在里面。以下为百态观点训练学习稿,欢迎大家补充指导,不定期完善修正。
二、百态观点本文抽取几个大家日常关心的问题进行多维角度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1、开通先离场后付费体验真的好吗?会不会出现计费错误,乱扣费现象?
2、完美支持停车场管理日常所有功能吗?比如:包月车,优惠券,阶梯计费,开发票、退款等功能?
3、先离场后付费和大家所熟知的“无人值守”是同一个概念吗?
4、停车场撤杆模式能大幅度提升通行效率并全国推广吗?
5、从先离场后付费到撤杆,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1、开通先离场后付费体验真的好吗?会不会出现计费错误,乱扣费现象?
说起体验,首先需要了解“先离场后付费的本质是无感支付”,同一个概念,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那么无感支付体验好不好?从理论上来讲当然好,这个真实体验大家很常见,比如:滴滴打车自动支付、会员包月到期自动续费、高速ETC自动扣款、无人货架刷脸扣费、无人超市、手机NFC近场支付等,其实本质都是同一个概念。
那么无感支付好在哪里?很明显是少了一个支付过程,感觉快了一步,从这个角度来说,体验自然就好了。
当然从无感支付逻辑的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有不好的地方。无感支付最大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无感”二字。因为消费者在支付前没有一个确认过程,或者说把确认过程简化到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人可能就不放心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体验不是很好,尤其是对年龄大些的用户,消费了多少钱甚至都不知道。大家的担心就来了,万一整错了怎么办?
最后我们再看看:会不会出现大家关心的计费错误问题呢?乱扣费现象呢?
首先从严格的计算机逻辑来说,只要程序编写正确,正常计费的话一般不会出现计费错误的问题。那城市大脑肯定不会计费错误吧?我的答案是未必,因为据我所知:计费逻辑和城市大脑先离场后付费没有半点关系。理由如下:
1.1、城市大脑只负责自动扣款,计费由和城市大脑对接的停车场管理软件负责。
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城市大脑先离场后付费就是个“单纯的收银”概念,也具体业务无关,而且只关注收费总金额,其他的一切不管。在停车场这个行业,做管理软件的太多了,只要是不太成熟的系统,或多或少偶尔会出现点问题。所以离场前核对金额很重要,这和我们日常吃饭、住宿、购物等核对结账金额是一样的,习惯问题,只在于你关心不关心而已(当然一般来说:软件不会故意计算错误的,有错的是bugger)。
所以顺带回答上面提到的问题:如果你发现扣费错误,只能找停车场,城市大脑解决不了。
1.2、什么情况会出现乱扣费的时候?针对乱扣费,我们暂时只定义为:没有实际停车,但是被无缘无故自动扣费了的情况。
既然扣费只关注车牌号,那么很明显,就只有一种情况:车牌识别错误,就会出现乱收费场景。(故意套牌冒牌的暂时忽略不计)比如:下雨天晚上Q被识别成0;T被识别成1;6或9被识别成8等等。完全取决车牌识别准确率。
那么车牌识别错误的概率大不大呢?按照目前停车场行业,车牌识别算法的准确率比较好的大概能达到99%左右(这和:天气、软件算法、摄像头安装角度、车辆进出速度、识别区域设置、补光灯等综合因素有关)。
如果是单个停车场独立识别逻辑,这个已经是比较准确了,错了不影响其他车辆。但是城市大脑先离场后付费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的停车场,那么基数就非常巨大了。哪怕是0.01%的概率就很恐怖。这也就是高速一直坚持使用ETC为主,车牌识别为辅的其中原因之一。
所以城市大脑在出入口也开始安装ETC设备,但是目前也只是ETC扣费。
1.3、如果习惯先离场后付费的话,有时候可能真的会“多付钱”。
注意这里是带了引号的“多付钱”,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习惯有关,是相对“场内扫码支付”而言的。
我们都知道场内扫码支付后,一般至少有15分钟的免费离场时间,有些商城是30分钟。也就是说很不少概率提前场内扫码支付是可能节省1个小时的停车费用的,1小时一般5元,有些景区节假日20元,偶尔运气好的话也能省不少钱。(所以:建议有场内扫码付的,看计费时长情况,场内扫码支付会给你惊喜的,这是一个省钱的好习惯,当然土豪除外)
2、完美支持停车场管理日常所有功能吗?比如:包月车,优惠券,阶梯计费,开发票、退款等功能?
答案是不是很完美,比如最简单的停车场优惠券功能,至少目前是不支持的。要用优惠券,必须离场前临时关闭先离场后付费的功能,这个听起来不错,解决了问题。但是实际上很鸡肋,本身是为了节省支付的步骤,现在还得刻意去关闭一次,更麻烦了。当然官方说以后会支持,那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相应其他场景,只要知道一个原则:先离场后付费,大体就是做了扣费的动作,其他一概不管。就好理解了,比如:开发票,退款等功能,就不一定了,得找停车场了。【这里我也有个很不理解的地方:既然是收银都有了,为什么协商退款功能,到目前还不支持呢?得找停车场现金退款。我猜大概是城市大脑认为,停车费没必要退款吧】
所以:凡是涉及退款的,都得找停车场。
3、先离场后付费和大家所熟知的“无人值守”是同一个概念吗?
不是同一个概念,甚至综合来说:没有无人值守的概念应用场景好。
先离场后付费只是个无感支付,和之前储值卡、包月卡、账号余额自动扣款没什么本质区别,就是扣扣费而已。只是说这个是城市大脑做的,是有政府做保障的,类似于信用付,未来会和汽车年检,个人信用挂钩,不用担心车主跑了不付钱。所以经常能看到停车场特别的提醒:未缴费的车主,请通过提醒短信或者Q·Parking、便捷泊车二维码及时补缴,逾期不缴费、恶意逃费将影响个人征信并承担法律责任。(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可能正是因为没有比无人值守具有更大的宣传创新概念,才不得不另辟蹊径,整一个“撤杆”的补充逻辑,从通行效率,节能减排、减少拥堵的说辞,概念。(这个就不深入探讨了,避免审核不通过)
4、停车场撤杆模式能大幅度提升通行效率并全国推广吗?
当推广到一定覆盖率肯定能提升一定的通行效率,但是不会很明显。
原因也很简单,先离场后付费本身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限,很多实际场景的副作用还会导致已经开通的用户主动关闭。毕竟一开始大家觉得还有兴趣,慢慢懂了,那就是那么回事了。而且很多人没开通的,或是外地来的车辆,不会操作,或不愿意操作,一样会堵着后面开通了的车辆,除非分开通道,但是这个实际可行性不高。只有高速ETC做到了兼顾,你可以想象ETC和人工车辆不分开的场景。
唯一的能节省的时间,就是抬杆落杆的动作,但是呢这个代价就是:目前撤杆的停车场每个入口都得有个保安守着,还得在岗亭外面,比最早人工收费差不多了。(不信的话:你可以留意一下身边的撤杆停车场,肯定是有人在值守的)当然大家会说以后就不用人守着了,但是我感觉这个全民素质过渡时间会很长,至少不是“相信不久之后”。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很值得全国推广,从有杆的无人值守到撤杆的有人值守真的意义很大吗?全民信用时代可能会变强,但是路很长,需要成长的时间,花费的代价很大。 尤其是现在保安无杆拦车,碰到跟车故意逃单的,很危险。
5、从先离场后付费到撤杆,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就需要从城市大脑最早的发展史说起了,最开始城市大脑只想统计公共停车场(比如:医院、商场、景区、路边停车区等等)的实时空闲车位数,以便路边引导大屏实时显示空闲车位,提前提醒车主到附近其他地方找车位,起到减少拥堵的问题。当然城市大脑还想要车辆进出数据,能对城市安防和后面的停车大数据分析有作用。
后来推广发现,强制接入空闲车位的接口并不容易被大家接受,原因很简单:增加了停车场对接的工作量,但是和停车场并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很多对接了的,也是随便传空闲车位,数据并不准确。甚至还出现过,城市大脑送硬件,来满足接入的要求,但是效果也并不是太好。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必须想出一个能和实际停车相关的功能才能名正言顺地和停车场系统对接。综合考虑发现,好像只有支付个模块比较适合,逻辑也简单,能短期快速实行。然后就参考支付宝的自动扣款功能,结合信用付的思路,先离场后付费就出现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懂行的人慢慢发现,这个“先离场后付费”就是个“无感支付”的概念,不好讲大故事,仅靠这个思路,完全支撑不起城市大脑城市级停车大数据的理念,所以提出必须创新,至少整出一个停车行业没有的概念,最好还能和杭州热门的汽车治堵、环保相关。
专家们又是结合政府独特的公信力这块(和个人信用挂钩的思路:类似信用付,如医保的先看病后付费),想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撤杆”概念,因为除了政府,没有哪个企业不担心未付款后续怎么办的问题。至少和个人征信挂钩,不是谁都有能力的。
这个撤杆的理念出来后,大肆宣传提升通行效率,比如,当时西湖景区最早撤杆的报道:
车主只需进入“西湖智慧出行”微信小程序,在“我的”—“开通先离场后付费”支付界面,完成在线申请即可。届时,车辆驶离停车场,摄像头将自动识别放行,实现车辆“先离场、后付费”。离场时间将从原来的几十秒缩短至不足2秒,通行效率将大大提升。
这个报道其实是有点片面了,从原来的几十秒到不足2秒?你们懂得,这个实际经不起推敲的,有一定的宣传成分,可以理解。
三、值得思考
从某种意义来说,城市大脑先离场后付费,以及后面的停车场撤杆,只要不断宣传号召,车主慢慢养成准守规则的话,是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衍生的问题后面会越来越多(不是越来越少,因为现在城市大脑做的主要事情还不算真正涉及停车场行业,做的少所以错的少,一旦做的多了,停车行业统一平台问题随之而来)。我的综合评价是:创新路上的不断探索吧,值得鼓励,但是不应该过度标榜。从最早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被动的发展。
最后有一件不解的是,也许是城市大脑的背景,在杭州推广得太顺利了,城市大脑先离场后付费竟然开始向所有居民居住小区发展,个人认为(仅代表个人愚见)这是一个相当错误的战略规划,或者说是一个信心不断膨胀的野心。初步断定: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受挫。理由如下:
1、小区存在的不是通行效率问题,而是停车难问题,更和城市治堵没有半点关系。不管出于哪个理论上的概念都和小区没有关系。
2、唯一和小区产生关系的概念是安防,也就是和智安小区、未来社区相关的逻辑。需要将业主的小区的人、车进出数据上传给公安。但这是两回事。
3、封闭小区有多少剩余车位,停车账单信息,车辆进出信息等等,上传给城市大脑,未来一定会引发业主们的隐私争议。(业主对数据采集会越来越重视,得有个正当理由,只是城市大脑的概念理由并不适合小区)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可以给公安,那和给城市大脑不是一样的吗?我只能说差别很大,以后你会懂得。
4、大数据思路的路是对的,但我支持智安小区的进小区,而不是城市大脑进小区。因为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拿到,未来应用的场景不一样。
之前整理了下思路,发现真要讲清楚城市大脑先离场后付费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给车主带来的真实体验,以及其所扮演的行业角色,至少需要三期才能深入将讲清楚。 但是后面想了想,这个话题涉及的还是比较敏感的,所以就含糊一期简单聊聊,这期只能泛泛而谈到这里,希望大家理解。
心宏百态说,我们下期再见!
最后,你开通了先离场后付费吗?开通后你还会使用场内扫码付款吗?
心宏百态说,欢迎您的观点,百态观点,大家都是逻辑思维的主角,你深度思考的见解也许正合乎现象的本质。
注:有些图片来源网络新闻,若侵权告知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