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国内名著有哪些(9.0分以上中华现代名著10种)
1.《国史大纲》
在民族危亡时期,
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
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无人能出其右。
——杨联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有汉学界第一人之誉)
钱先生一生把为学与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强调如何做人,首先是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不辞辛劳地讲学、办学、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把全部的爱心、全部的情感、全部的智慧、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伟业。
他的学问与他的生命浑成一体!
——郭齐勇
《国史大纲》成书于艰苦的抗战年代,因此,文中处处可见作者的忧患之情。该书于一九四〇年六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強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建议读者反复诵读。“引论”表达了钱穆先生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一)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二)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前者在于积极地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先生撰写此书的主旨。
钱先生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任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其基本精神表现在学术思想文化演进上是和平与大同,协调与融化,这与其他民族是不同的。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1.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2. 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历史有知识。
3.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诿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的文化自谴。
4. 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钱穆《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据。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延伸阅读:《国史大纲》(精装本)
豆瓣评分:9.3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钱穆小套装(繁体竖排)
《史记地名考》 《国学概论》 《国史大纲》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2.《中国史纲》
一本篇幅不大的通史著述,
是天才史家张荫麟先生的代表作。
世人多惊羡其文笔之粹美,以为胜过一般文学创作,不知其字字珠玑,皆为潜心涵泳几经锤炼而后成。
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
——钱穆
本书虽属未完之作,但却广受赞誉。书中处处可见作者不凡的学术功力和深刻史观。
全书考察了自夏商周到东汉的中国历史,在述事的同时重点叙述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
作者举重若轻,将复杂多变的历史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化作简明生动的叙述,并在行文中阐述自己的见解,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
张荫麟先生的通史书写得简明扼要,引人注目,尤其是先秦时期部分最为好看。从张先生自序中可见他史学功底深厚,写作通史方法论和历史哲学的纲领深得要领,新颖且客观公正。不愧为史界慧星通史明珠!只可惜英年早逝,此为大恨。
——豆瓣网友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3.《古典新义》
利用文化人类学理论等进行古代研究的代表作。
1932年,闻一多从国外回到了阔别十年的清华园,任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在清华一直待了五年,他给自己制订了庞大的学术计划,从“毛诗”、《楚辞》,下至《全唐诗》,统统列入自己的学习范围。这五年可以说是闻一多一生中最安定的一段时间。
一多对于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内容很广泛,但他所致力的对象是秦以前和唐代的诗与诗人。关于秦以前的东西除掉一部分的神话传说的再建之外,他对于《周易》《诗经》《庄子》《楚辞》这四种古籍,实实在在下了惊人的很大的工夫。就他所已成就的而言,我自己是这样感觉着,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郭沫若
《传》:“条,稻,梅,柟也。宜以戒不宜也。”《笺》:“……名山高大,宜有茂木也。……喻人君有盛德,乃宜有显服,犹山之木有小大也。此之谓戒劝。”
《古典新义》,由闻一多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汇集而成。是先秦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集中地体现了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有别于传统学术的新思路,是利用文化人类学理论等进行古代研究的代表作,影响深远。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4.《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第一部中国服饰通史,
沈从文先生潜心二十余年研究;
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
中国人的家庭藏书。
写关于中国服饰的书,是从沈先生接受周总理的委托开始的,直到生命的最后,沈先生都在做这件事情。那时候,中国领导人出访,尤其总理出访,礼品图书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而且到各个国家去,人家都有服饰博物馆和蜡像馆。
总理在一次特别会议中讲,中国有这么悠久的文化,我们应该编一部礼品书。1964年受总理委托,历史博物馆请沈从文先生开始编写这样一部书,还批给了沈先生八名助手的名额。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确实成为了礼品书,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它被作为国礼送给尼克松;另外胡耀邦访问日本的时候,送给日本天皇;还有就是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访华时,也作为国礼送给她。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120年纪念版)
5.《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
一本书读懂近三百年学术史
有关清代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开创了学术史的新体例
凡研究一个时代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那来龙去脉。
——梁启超
学术不仅仅是哲学与思想,还涵盖小学、音韵学、史学、方志地理学、科学和历算乐曲学等,只要能成为一项专门的学问的,都可以称为学术。故此书之内容不可谓不广。而且梁任公的文笔真的是有一种魔力,看了就停不下来,行文非常通畅简洁,介绍人物思想不乏诙谐幽默,如在目前。简直想把饮冰室全集找来看一遍。“凡豪杰之士,往往反抗时代潮流,终身挫折而不悔,若一味揣摩风气,随人毁誉,还有什么学问的独立。”
——豆瓣网友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6.《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
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吴宓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傅斯年
本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7.《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向达先生的史学代表作。
本书集中反映了向达先生在历史学、中外文化交流史、敦煌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就和贡献。
初版于1957年,当时向达先生十分看重这本书,称之为自己的“里程碑”。
此次再版,根据作者亲属建议,增补了向达先生的“敦煌考古通信(二十九封)”和向达先生“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一文。
做学问之不易但是并未阻挡向先生开拓的勇气,涉及宗教、绘画、文化、地理等诸多方面,实为不易。
——豆瓣网友
本书乃是向达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唐代西域文明史与敦煌学研究必读书目。向达先生学术根柢深厚,文笔极佳,堪称学人典范。
——豆瓣网友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8.《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纵横驰骋,
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
卓然成一家之言。
寅恪于时贤论史之文,多不敢苟同,独诵尊作,辄为心折。
——陈寅恪
东汉的选举是以道德行为作为评量标准的,而这种道德行为乃是儒家理论的实践,即所谓“经明行修”。
——唐长孺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9.《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
《红楼梦评论》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述
《人间词话》代表着王国维在词学研究的学术成就
《宋元戏曲考》则代表了王国维戏曲研究的最高成就
1. 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佰。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
2.“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3.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4. 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
本书收录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即《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并附录其他文章14篇。
《红楼梦评论》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述,同时也代表着《红楼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将西方的哲学理论与中国的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显露出作者独特的学术个性。
《人间词话》代表着王国维在词学研究的学术成就,也是中国现代词学的奠基之作,已成为词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和必读书目。
《宋元戏曲考》则代表了王国维戏曲研究的最高成就,是王国维数年戏曲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影响颇大。在该书中,王国维对戏曲从萌芽到宋元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重点在对元代戏曲的评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建性的观点,对后世戏曲及文学艺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10.《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其实是《生育制度》中家庭与氏族之区分的发挥。
费孝通提出一个假设:
“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主要结合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意在说明传统文化从制度上如何保障中国社会的延续性,从夫妇人伦到世系继替、亲属关系的扩展等,简明地勾勒出社会不断创造自身的线索。
费孝通先生将儒家经典视为传统中国实践的准则,这一准则在实践的过程中与现实生活会产生距离,而这一距离在绅士和农民两个层面的表现不同,逐渐由小变大。
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
一是说人类性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
我们承认人类生物基本需要是须在社会结构中得到满足,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为了要使人类能得到更大的和更可靠的生物上的满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某种行为和某种生物满足有关而就说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在满足这种生物需要。
种田、烧饭等活动确是为了我们营养的需要。可是在聚餐时有吃饭的行为,这吃饭的行为是仪式性的,可能是为了要增加团体的团结力,引起同仇敌忾的心情,加强这团体对外的抵抗,所满足的需要不是营养而是安全。生育制度之于性的关系亦属于这种性质。
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使没有求偶、婚姻和家庭,同样是可以得到的。事实上,这种种正是限制人得到性的满足的方法。我们不能因为人类把性生活限制到了夫妇关系之间,或是人类不经过婚姻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性生活,而说婚姻的功能是在满足性欲,或是说为了要满足人类第一类的基本需要而在文化中发生婚姻。
相反的,生育制度既然是限制人类的性生活,我们就应当从为什么要限制性生活这一问题上着手去思索,限制性的满足的原因决不能是为了要满足性生活。
《乡土重建》
传统中国的乡村经济不必要依赖城市就可以维持一种匮乏的自足。
近代以来,由于通商口岸的设立带来大规模新型工业的冲击,改变了市镇贸易的流向,通商口岸大量吸收都市的金钱,这切断了乡村的金融血脉,并迫使都市地主进一步压迫乡村。
在这里我想对儒家偏重身份的观念再下一些注释。
儒家的注重伦常,有它的社会背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亲属关系。亲属关系供给了显明的社会身份的基图,夫妇、父子间的分工合作是人类生存和绵续的基本功能所必需的。
这些身份比其他社会团体中的身份容易安排,容易规律。而且以婚姻和生育所结成的关系,一表三千里,从家庭这个起点,可以扩张成一个很大的范围。而且在亲属扩展的过程中,又有性别、年龄、辈分等清楚的原则去规定各人相对的行为和态度。在儒家的社会结构中,亲属也总是一个主要的纲目,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模范。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拓展阅读: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学生如何阅读?
教师如何指导?
读后如何测评?
统编教材编写者、试教团队倾囊相授
读教评三位一体,解决三大困惑
本书提供《乡土中国》14篇详细解读,提供7节教案 经典课堂实录 教学误区解析,提供6板块原创测试题 学生阅读自评表。
《乡土中国》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学习书目。
在整本书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阅读的信息反馈大量集中在“不好懂,难”“不喜欢读”两个方面。调查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学术著作阅读经验”“概念多、抽象、容易混淆”“抓不住重点”等。
怎么在有限的课时,既为学生答疑解惑,又引领他们从“粗读”走向“细读”,读进去,还能读出来呢?有没有一些资料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提供更多元的备课思路?本书正是学习《乡土中国》的好帮手:
“导读”带领师生“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走近斯土斯人,关注吾国吾民;
“基础解读”帮助学生扫除阅读“拦路虎”,为教师提供备课“百宝箱”;
“教学设计与研讨”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完整呈现教学过程;
“测试与评价”提供从基础到拓展、从篇章到整体、从书内到书外等多元阅读评价。
end
每日一书
《李白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