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陈皮是什么样子的(你喝的陈皮是真的陈皮么)

真正的陈皮是什么样子的(你喝的陈皮是真的陈皮么)(1)

这事儿,得从一个成语说起。

我之前总跟人说,南橘北枳,这就是陈皮跟枳实(枳壳)的区别,言之凿凿且信以为真。

就像三月茵陈四月蒿一样,我之前也同样认为这俩是一个东西(原谅我的无知)。

这都是因为小学课本中《晏子使楚》中的一段话——“真正的陈皮是什么样子的(你喝的陈皮是真的陈皮么)(2)

在前面这么多关系捯饬清楚以后,回到题目中所说的——陈皮。

陈皮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陈皮”和“广陈皮”。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以广东新会的广陈皮最为道地。广陈皮主要来源于橘的变种茶枝柑C. chachiensis Hort和四会柑C. suhoiensisTanaka的干燥成熟果皮。

陈皮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那个时候,陈皮还不叫陈皮,正名为橘柚,因以果皮入药,故曰:“一名橘皮”。到了陶弘景老爷子那一辈,大家开始注重药材的炮制与分类,且首先提出了“六陈药”之说(六陈药此说法是后人的总结,老爷子只说了后面的话),也就是“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孟诜的《食疗本草》中首次出现“陈皮”之名。可以说,橘皮是橘柚的正品药材来源,而陈皮则是橘皮中质量最优的药材品种。陈皮,顾名思义,橘皮之陈久者也。《汤液本草》又进一步解释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

由于陈皮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作橘柚,所以当初柚子皮也是陈皮的来源之一。到了唐代,《新修本草》对橘皮的性味有了进一步描述:“柚皮厚,味甘,不如桔皮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桔,有甘有酸,酸者名胡甘”。以及明代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中的一再确认:“橘实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

陈皮的来源逐渐统一,不复纷杂。

但是对于陈皮的产地,也同样经历了很大的变迁。《神农本草经》中言:“生南山川谷。”此“南山川谷”指的应是今秦岭地区,属于长江中游流域。陶弘景老爷子在《本草经集注》开始注重陈皮道地产区的区分:“以东桔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其皮小冷,疗气,乃言胜桔。北人亦用之,并以陈者为良。”“东桔”应是今长三角地区的江浙一带,而西江则应是今江西地区。

到了宋代,江浙地区名副其实的成为橘皮的道地产区。而辗转至明朝,橘皮道地产区则南移到广东,至今仍以广产者为道地。这也多亏了李时珍老爷子在《本草纲目》的一句话:“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

如今市场,新会陈皮以假乱真者众多,且屡禁不止,而由于普通陈皮价格低廉,仿造者少之又少,但仍要注意区分。

逢年过节,橘子橙子总是摆盘中少不了的鲜果,虽说两者稍有近亲,但疗效差之大矣,不可胡乱食之。

关于橘与桔,在这里也做个科普,“橘”(jú)是现代汉语规范字,“桔”(jié)也是现代汉语规范字,当“桔”(jié)读(jú)时,是“橘”(jú)的俗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手头字。两者在相同读音时表示的意思是相同滴~

另外,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与枳实枳壳做太多区分,如果想要了解的话,给笔者打call哇~

【参考文献】 陈皮本草考证,作者魏莹等。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杂志,文章配图纯属科普,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