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对郑成功的封赏(郑经康熙平定三藩)

编者导读:

郑经,字贤之,号式夫,福建南安人,乃我国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之子。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郑经在“王位争夺战”中成功胜出并顺利承袭延平王之位。在大明王朝已成过往云烟之际,此人仍坚持奉故明为正朔,“领导”着一帮海外孤臣与已成气候的大清王朝妄作“殊死搏斗”,只可惜此时清王朝在中原地区根基已固,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已然不足以允许郑经势力嚣张于台湾一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康熙帝派时任水师提督一职的施琅前往前线指挥清军水师攻台作战,最终大获全胜。至此,郑经势力被一举剪除,两岸再一次回归统一。

康熙帝对郑成功的封赏(郑经康熙平定三藩)(1)

客观上讲,整个郑氏集团对我国所作出的贡献确实是有目共睹的,且不说郑经在统治台湾期间当地的社会生产质量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就单拿郑成功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里收复台湾这一条来说就足以令其名垂千古。但话又说回来,郑经上台后始终坚持封建割据的思想,阻挠国家统一,且时常出师骚扰东南沿海地区,给当地的社会安定及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亦是不争的事实,此举也足以将其锤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此,史料上对他的评价大多差强人意,如:“不务宏远,褊碍器小,不能和辑诸将,好博弈渔色”

尽管如此,但又不可否认的是郑经也曾在某一时期“充当”过康熙帝的“得力助手”,如间接“辅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康熙帝对郑成功的封赏(郑经康熙平定三藩)(2)

郑经

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就从以上这一线索(郑经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入手,来对康熙帝平定“三藩”时郑经的一举一动做一番详细的分析以及探究其对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所做出的具体“贡献”。

本文的研究内容:

01、郑经参与“三藩之乱”并不是偶然,而是早有预谋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向朝廷疏请归老辽东。随后,为了试探康熙,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也先后向朝廷请求撤藩,殊不知年轻的康熙将计就计,果断同意了二人的请求,此举令吴三桂和耿精忠顿时间不知所措,最后索性挑起了“三藩之乱”的战火。对于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应该清楚,事实上自康熙亲政那一刻起,撤除三藩就已经被其列为了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之所以迟迟不下决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考虑到了远在台湾的郑经势力,所谓“郑人尚在尔”指的便是这一问题。而吴三桂、耿精忠的主动请求撤藩之举也恰好随了康熙的愿,正如史料记载:

吴逆蓄谋久,不早图之,养痈成患,何以善后?况且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


康熙帝对郑成功的封赏(郑经康熙平定三藩)(3)

尚可喜

从地图上也不难发现,“三藩”之中唯有驻镇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与郑经势力最为接近,而想要一举推翻大清王朝,笼络郑经势力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要棋,为此,在吴三桂发动叛乱之前,耿精忠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史料记载,康熙十二年八月,耿精忠派黄镛赴台,致书郑经道:

孤忠海外,奉正朔而存继述,奋威中原,举大义以应天人,速整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冀会师,共成万古勋业。

除此以外,种种迹象表明远在云南的吴三桂与郑经势力也曾有过勾结。如郑经对吴三桂致书道:

今者四海仰望惟殿下一人,未审军政之暇,亦知有天外孤臣否?特遣推官吴宏济恭候福履!鄙国虽小,楼船千艘,甲士十万,惟殿下使之。仰俟德音,无任主臣。

从郑经以上所述的这番话里也可间接地看出,尽管吴、郑二人在某些地方有所恩怨,但郑经如此这般地恭维吴,其目的便是鼓动吴三桂早日挑起“三藩之乱”,而自己“楼船千艘,甲士十万”以便随时听从吴的调遣。耿、吴之间的“秘密”更是路人皆知。由此可见,郑经参与“三藩之乱”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耿精忠、吴三桂等人早有预谋。

康熙帝对郑成功的封赏(郑经康熙平定三藩)(4)

吴三桂

02、郑耿争斗,为康熙帝平定“三藩”提供战机

如前所述,耿精忠在起兵叛乱之前就曾向郑经抛出过“橄榄枝”,企图笼络其部势力共同图谋反清。而郑经对于耿的笼络,也是抱着十分积极的态度,但二者自始至终都是处于心怀鬼胎的状态,各自相互利用,因此二者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必然是难以避免的。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三月,耿精忠杀福建总督范承谟,以此响应吴三桂并正式举兵反清。与此同时,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耿精忠在举兵之际曾多次命黄镛前往台湾联络郑经,甚至不惜以漳、泉二州相许。然而,令耿精忠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举兵之后声势竟超出了自己的预料,具体史料记载如下:

乃不一月,全闽降附,浙之温处,江右之广信,粤东之潮州,相继纳款,声势大振。

康熙帝对郑成功的封赏(郑经康熙平定三藩)(5)

耿精忠

如此浩大的声势,使耿精忠顿时被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当郑经率军至厦门与耿精忠索要驻军之地时,耿精忠竟翻脸不认人,不仅没有给郑经势力安排驻军之所,甚至还违背了之前二人的约定(以漳、泉二州相许)。此举令郑经顿时怒火中烧,于是武力夺取了漳州、泉州等地,此后,郑、耿二人的矛盾迅速激化。

郑、耿二人矛盾的激化,使敏锐的康熙皇帝“嗅”到了一丝战机。

康熙帝对郑成功的封赏(郑经康熙平定三藩)(6)

康熙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乘福建内乱之际,康熙帝命令康亲王杰书移师衢州,入闽征讨耿精忠。八月十五日,清军大败耿部马九玉及其部下数万叛军,此后不久,耿部大将白显忠在李之芳遣人的劝说下也率部降清。至此,耿精忠所恃的三员大将(马九玉、白显忠、曾养性)已经失去了两位,此举也说明了耿部兵力已损失掉三分之二,而在此期间郑经势力又乘虚逼近,闽地半入郑氏,此时的耿精忠可以说是进退维谷。最终,不得已之下率部复降。此后,清军击退了郑经势力,福建、浙江等地得以平定。

耿精忠的举兵失败,使得康熙帝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同时也令其余两大藩王信心大降。果不其然,在耿精忠投降之后,倡乱于广东的尚之信在种种压力之下也再次率部归顺清军,“三藩之乱”逐渐演变成吴三桂一人的“独角戏”。不久,压力山大的吴三桂病逝于衡阳,三年后,“三藩之乱”宣告结束。

康熙帝对郑成功的封赏(郑经康熙平定三藩)(7)

综上所述,正是得益于郑、耿二人的矛盾,才使得康熙帝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机,最终通过逐个击破的方针,一举平定了“三藩之乱”。从这一角度上来看,郑经可谓是康熙平定“三藩”时不可忽略的一大“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

《清圣祖实录》

李鸿彬:《郑经与三藩之乱》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