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器收藏价值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济南市博物馆在展示本馆精品展览、线上展馆、3D文物、文物动漫片等数字资源的基础上,推出“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满足公众足不出户在线参观的需求。

今天,济南市博物馆讲解员为您讲述馆藏文物“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穿孔玉斧”。

第十五期: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穿孔玉斧

古石器收藏价值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1)

斧,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它既是木匠制作家具、建屋盖房的必备工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必需品。而斧的起源,则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1972年,在济南市章丘董家村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穿孔玉斧。玉斧长13.7厘米,刃宽7.6厘米,厚1.4厘米,青玉质,色淡青,体为长方形,刃部稍宽,通体磨制,刃口锋利,顶端略作弧线,靠近顶端处有一磨制圆形穿孔。此件玉斧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在济南市博物馆。

古石器收藏价值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2)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长期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块来获取食物和防卫。他们偶尔发现用砾石摔破后产生锐缘来砍砸和切割东西比较省力,从而受到启示,便开始打击石头,使之破碎,以制造出适用的工具,即我们现在称之的打制石器。

古石器收藏价值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3)

就世界范围看,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大约是在300万年前。最早的工具大概没有什么标准的形式,一物可以多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最早的石制工具,大约距今200万年左右,其典型的石器是用砾石打制的砍砸器。

古石器收藏价值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4)

石器的制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一般旧石器时代遗址,常发现打制石器、原始骨器以及用于装饰的动物牙齿、贝壳、人和动物的骨化石等物。

古石器收藏价值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5)

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首先,对石料的选择、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石料选定后,先打制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把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砺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这就成了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与打制的石器相比,已具备了上、下、左、右部分更加准确合理的形制,使用途趋向专一;增强了石器刃部的锋度,减少了使用时的阻力,使工具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犁、石镰、石磨盘等。

穿孔技术的发明是石器制作技术上的又一重要成就,它基本上可分为钻穿、管穿和琢穿三种。钻穿是用一端削尖的坚硬木棒,或在木棒一端装上石制的钻头,在要穿孔的地方先加些潮湿的沙子,再用手掌或弓弦来转动木棒进行钻孔。管穿是用削尖了边缘的细竹管来穿孔,具体方法与钻穿相同。琢穿,即用敲琢器在大件石器上直接琢成大孔。穿孔的目的在于制成复合工具,使石制的工具能比较牢固地捆缚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携带,以提高劳动效率。

古石器收藏价值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6)

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制作可能已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其中如玉斧、玉铲、玉兵器等,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

古石器收藏价值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7)

龙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已经熟悉掌握了石器工具的制造技术。而伴随着石器制作技术的发达,对同时期制玉工艺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出土玉器中几乎都可以找到与石器工具造型相同或相似的。但是,由于玉的硬度很高,加工难度很大,玉材也较为稀少和难得,加之玉石质地极脆,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极易损坏。由于,玉的装饰功能价值越来越高,玉工具自农业实用工具中便逐渐分离出来,并成为礼仪用器。

古石器收藏价值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8)

此件穿孔玉斧,细观并没有使用过的痕迹,且通体磨光,形制精美,应为礼仪或仪仗用器。另外,该玉斧与其他的玉斧虽在形制上没有明显的不同,但值得称道的却是它的沁色与钻孔技术。其玉质莹润,抛光很好,数片形似云朵的彩纹浮于玉斧表面。这种自然形成的沁色之美,华丽而不显繁缛,实属难得。尤其是在磨制过程中,还使用了磋磨、钻孔等加工新技术,方使得该玉斧的穿孔极圆,外径与内径几乎相等,没有明显的管钻螺旋纹,打磨得亦光滑细致,堪称这一时期玉器的精美佳作,亦反映出龙山文化制玉工艺的高超水平。

至此想必您对这件文物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希望您有机会到我们济南市博物馆来一睹这件珍贵文物的风采。

谢谢您的收听。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