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孙雯

从这部中国科学史大书,开始寻找沈括的杭州踪迹

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1)

尉晓榕 卢志强 沈括与《梦溪笔谈》中国画 来自本报资料库

杭州人沈括,生前与这座城市的交集并不多。

65岁的人生中,沈括随为官的父亲辗转汴京、润州、泉州、金陵,还在苏州的舅父家借居过一段时光;

等到二十几岁,他以父荫入仕起,又历经沭阳、芜湖、扬州、宣州、潭州、延州等地——他为官、外交谈判、出战、遭贬,最终归隐润州,写下《梦溪笔谈》。

直到926年前,沈括逝去,才得以在故土长眠。

所以,在今天的杭州寻找沈括的踪迹,注定难以收获太多喜悦。

也许,连沈括自己大约也从未想到,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会在身后的历史中留下了巨大的回响。

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2)

沈括(1031-1095)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钱塘县(今杭州余杭)人。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嘉祐八年(1063)进士,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晚年谪居润州(今镇江),筑梦溪园,著有《梦溪笔谈》等,卒于润州,归葬故里。

(此介绍来自沈括墓碑石,亦有学者认为沈括生于1032年或1033年,图片来自浙江图书馆数字资源)

【1】

沈括墓边的花枝

在良渚街道安溪村太平山南麓,有一座沈括墓。

这座墓本是依山,坐北朝南,面向开阔。如今,因被圈入了杭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的院内,它看起来成了院墙下一处孤独的所在。

目前,沈括墓不对外开放,要前往探访,也不太容易。

我在网上搜到了医院的电话,说明来由,备齐证件,才被允许可在工作日前往。

一个周二的上午,我站在了安康医院的大门前。经过一番与防疫有关的核验之后,工作人员带着我走近这座沈括墓。

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3)

沈括墓全景

墓碑之上有“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沈括之墓”的字样,看得出,墓碑不老,一侧由杭州市人民政府立下的“沈括墓”碑石说得清清楚楚——“神道两侧现存石翁仲一对。上世纪五十年代遭毁坏,仅存墓穴。1983年对墓进行清理。2001年修复。”

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4)

墓碑书有: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沈括之墓

“石仲翁是原有的,石马和石羊是附近村落中搬过来的。”带我参观的医院工作人员,是这所医院的老员工,对于这座墓的来历,他知道的不算少,而且,他也知道学者们对这座墓有一些争议,“应该是一座衣冠冢。”

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5)

沈括墓的石马

关于沈括的墓地,古籍中记载不多。

传统文化爱好者郁震宏曾写过《沈括墓质疑》:“(沈括墓)《咸淳临安志》不载,《至顺镇江志》只说是归葬钱塘,具体地点没有记载,宋人集部至今亦未见有沈氏行状、墓铭之类,但到了数百年后的万历《钱塘县志》,却突然出现了沈括墓的具体记载,未知何据?”

在郁老师的推测中,沈括墓在“距太平山数十里处的钱塘县龙居里的可能性比较大”。

因为,沈括的父亲沈周,他的从兄弟(即同祖伯叔之子)沈扶及其夫人崔氏,从侄沈振都是葬于龙居里,而且,都有留世的墓志铭为证。

更为难得的是,沈周的墓志铭为王安石所写,其中明明白白地说沈周“葬钱塘龙居里先公尚书之兆”,可见龙居里是沈氏的祖坟地。

可是,龙居里在哪里?

为此,我在浙江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里搜索了无数古文、墓志铭、论文,没有结论,只好再去问郁老师。

郁老师说,龙居里的位置,他尚不确定,估计是在杭州城西。

《梦溪笔谈》中恰有一句“予家祖茔在钱塘西溪”,我以此问郁老师龙居里是否大约在西溪一带?郁老师回答:“是的。”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可能,如同郁老师所写:“事实如何,只能俟诸来兹。”

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6)

沈括墓简介

回到太平山南麓,无论如何,这座可能为衣冠冢的沈括墓,为我们提供了凭吊的去处。

为此,我和带我参观的那位医院工作人员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来探访的人多吗?

不多。

有没有沈括的后人来祭拜?

没有。

但是,我注意到,这座圆形坟冢的四周,散落着很多早已干枯的花枝——是的,有人记得他。

而且,记得的方式不止于祭拜。

在来沈括墓的路上,我在良渚实验学校暂停,一位老师听说我要去寻沈括墓,便告诉我良渚还有一所沈括小学。

后来,我打开这所小学的微信公众号,发现它名为浙大教科附属沈括小学,开办不久。公号中有一句话:用“沈括精神”点燃孩子梦想。从已经发表的推文中,确确实实可见沈括的科学探索精神,已经走入了孩子们的日常。

【2】

沈括与毕昇,从未谋面的伟大合作

970年前的1051年(皇祐三年),20岁的沈括开启了一段和杭州较长的亲密接触。

这一年秋天,他74岁的父亲沈周去世了。按照丁忧之制,沈括需守丧三年。

正是这三年,沈括密切了与族人的关系,了解到诸多民间发明家的故事,从而为后来《梦溪笔谈》的书写,积累了部分前期资料。

1051年,也是平民发明家毕昇去世的年份,如果不是沈括返乡,毕昇与他发明的胶泥活字,大约也就从此泥牛入海了。

幸好有沈括。

《梦溪笔谈》卷十八详尽地记载了毕昇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文中,胶泥活字的制法,印刷过程中的操作手法,活字印刷的优劣……一应俱在。这一则文字是活字印刷术最早的独家记载。

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7)

毕昇像 来自浙江图书馆数字资源

毕昇原籍不详,一说为湖北英山县人,幼时随着父母流落到杭州望江门外,但他生活在北宋中期的杭州这一点确定无疑。

正因为沈括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近千年前的杭州,那些繁盛的文化传播盛景。

当时,杭州是全国四大雕版印刷业中心之一,而毕昇是书肆的优秀刻工。在具体的实践中,毕昇穷其一生寻求着印刷术的升级,胶泥活字印刷真就被他摸索出来了。

从未谋面的沈括和毕昇,就这样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合作。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如果不是这次返乡,沈括便不会在“群从”——也就是堂兄弟子侄的收藏中看到毕昇的胶泥活字,更不会有活字印刷术的及时总结和更广范围的传播。

毕昇的发明被以沈括的字命名,时人称之为“沈存中法”。沈括去世近100年后的1193年(绍熙四年),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记了他以沈存中法印制出自己作品的《玉堂杂记》的那种喜悦。

王锦光先生将沈括的这条记载视为“吉光片羽”,正是赖于此,人们得以了解我国印刷术由雕版印刷发展到胶泥印刷的历史过程;进而了解到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戈登堡于1445年发明金属活字印刷要早400年。

天才总是相互成就的。

1925年,美国学者汤·弗·卡特在其《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中,将这段文字译成英文,同时,介绍了梦溪园,用王锦光的说法:“从此,梦溪园这个名称和它主人的名字一起远飏世界。”

后来,在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的笔下,沈括被推举到至高的地位——“沈括可以说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3】

“数学女老师”胡淑修

一部《梦溪笔谈》的诞生,是有来处的。

不管是天性中的爱好,还是后天博闻广识的修习,最终都造就了沈括这样一个好学的人。

《王锦光先生学术文存》中记录了一件小事。

三十来岁的沈括,时常向一位青年女数学家请教疑难问题,而且得益匪浅。这位女数学家叫胡淑修,比沈括小17岁,她的丈夫是李之仪。

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8)

李之仪半身像,取自《古圣贤像传略》 来自浙江图书馆数字资源

对大众而言,李之仪是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不过他有一首词,几乎人尽皆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对,这首《卜算子》就是李之仪写的,即使背不出全诗,对它的前两句,人们并不陌生。

大约1066年(治平三年)起,沈括身居京师汴京,参与编校昭文馆书籍。听起来,这是个闲职。不过,他遇上了一位热爱天文、数学的上司,这位长官时常提出这方面的难题来考考沈括。

对于自小爱钻研的沈括来说,这些问题不在话下,偶尔有答不出来的,就去问“数学老师”胡淑修。只是,那个年代,男女之间的交往没有今天这么方便,沈括就托李之仪代为请教。

这些细节,都被李之仪写在了《姑溪居士妻胡氏文柔墓志铭》中,文柔便是胡淑修的字。

“(沈括)间有疑志,必邀余质于文柔。屡叹曰:‘得为男子,吾益友也!’”李之仪记下了几百年前的沈括多次发出叹息声——文柔如果是个男子,肯定是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不过,《梦溪笔谈》并未提及这段交往,这是王锦光先生觉得奇怪的一点。

原因何在?王锦光先生给出这样的推测——

《梦溪笔谈》的自序中,沈括说:“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李之仪是卷入元祐党人案中的人物,沈括为免遭牵累计,故意不书是可能的。而且,沈括晚年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比较自信,恐怕没有当年那么谦虚了。其实,《梦溪笔谈》中数字计算的错误也为数不少,此即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之谓也。

【4】

一个流传至今的差评

虽然沈括不写,但他与李之仪的友谊终生未止,这一点毫无疑问。

1073年(熙宁六年)八月,沈括接受了一项任命,前往两浙(今江苏、浙江两省)视察农田水利法实施后的情况。同行者之中,就有李之仪。

这次南行有一个背景:水利专家郑颤在吴越修水利,因侵犯吕惠卿的利益被罢职,为善后此事,王安石推荐沈括前往两浙地区,这时的沈括,其身份有点“钦差大臣”的意思。

临行之前,宋神宗对这件事的发展预期仍有疑虑,但王安石非常笃定,他说:“括乃土人,习知其利害,性亦谨密,不敢轻举。”王安石打的这个“包票”记载于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此时,沈括仍是王安石的红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浙江人,他被寄予厚望。

那么,何以得知李之仪是同行之人?

1074年的1月13日(熙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沈括与李之仪、黄颜同游了距离处州(今丽水)州治南3.5公里的南明山,山间的石门洞留下了沈括的题名石刻:“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沈括奉使按行过此。熙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黄颜 、李之仪同来”。

恰恰是这次两浙之行,让沈括的人品有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差评。

给出这个差评的人是宋人王銍,他在《元祐补录》写下了沈括和苏轼在杭州的相逢。

相逢就相逢罢了,但是在这段故事里,沈括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他利用旧相识的身份,求得苏轼的一部诗集新作,回到京城,他就细细圈画其中的“反意”,也就是反对新政的言辞,呈送于朝廷帝。“乌台诗案”发,苏轼被对手几乎置于死地,罪证正是来自沈括的“抄送”。

“告密”之后,王銍还给二人安排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重逢——1089年,苏轼路过润州,落职当地的沈括谄媚相迎,却被冷眼鄙夷。

《元祐补录》据称已经散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用了《元祐补录》的这段内容,但注明:“此事附注,当考详,恐年月先后差池不合。”

沈括来浙之时,恰逢苏轼首次来杭并任通判的尾声。《元祐补录》中的这段相逢,想来也是有可能的。

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9)

苏轼小像 赵孟頫 绘 来自浙江图书馆数字资源

只是“乌台诗案”发生于1079年,与沈括来杭的时间相距足有五年之久,如果沈括真打了这样一个并无迅速收效的小报告,他到底图啥?

其实,苏轼在1091年(元祐六年)夏写就的《杭州召还乞郡状》中,很明确地说出了他被迫害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并在皇帝面前直言其为人处事的不当,“安石大怒,其党无不切齿”,要不是宋神宗明里暗里护着,苏轼大概都没有机会等到“乌台诗案”。

但是,就是皇帝不时“左右称道”,又让新党惧怕苏轼被重新起用,所以,“李定、何正臣、舒亶三人,构造飞语,酝酿百端,必欲致臣于死。先帝初亦不听,而此三人执奏不已,故臣得罪下狱。”(引自《杭州召还乞郡状》)

“乌台诗案”还是发生了,只是,苏轼“复盘”时根本没有提到沈括的名字。

即便苏轼不记仇,苏门的兄弟子侄门生,总不至于全部健忘。但是,他们的诗文中并未提及,古今文章中的“告密者”沈括的形象,几乎只有一个源头,那就是王銍所书的那一段。

苏轼和沈括,应该并无深交。

古人中的至交,无一不留下诗文的来来往往。但目前所见,苏轼与沈括的交往只有一次记录。

那是1091年四月,苏轼自杭州回京路过润州,沈括赠他一块自延州得来的石墨,苏轼为此写了一篇 《书沈存中石墨》,只是淡淡的一记。

倒是后人有心,将沈括的《良方》与苏轼的《医药杂说》合刻成一书,取名《苏沈良方》,在当时,这可谓一部畅销的医学类书籍。

【5】

我们依然不太认识沈括

与苏轼的这次会面之后,沈括的人生只有最后四年了。此时,《梦溪笔谈》正在撰写当中。

“梦溪”,真是来自沈括的一场梦。

即使老了,他仍旧记得三十来岁时,那个频频入梦的场景: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梦中乐之,将谋居焉……

于是,他在润州,也就是今天的镇江,筑造了一座梦溪园,在人生的最后8年,沈括将平时的见闻,编写成《梦溪笔谈》。

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10)

梦溪园 新华社资料图

该如何形容沈括,对我而言是个巨大的难题,因为他涉足的领域实在太广泛了。

还是抄录一段王锦光先生的著述——

沈括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学识渊博的人,他才华横溢,博物穷思,于各门科学都造诣极深。他研究的学问包括天文、气象、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地理、生物、药物、医学以及文字、考古、历史、文学、音乐、图画等各个方面,在不少学科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无愧地说,沈括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科学通才,是我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之一,是一颗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灿烂明星。

沈括在历史上的影响(那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11)

“中国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左下角为沈括 来自本报资料库

今天的沈括,有着耀眼的光芒,但又留下诸多谜题。

在敲下这些文字之前,我对沈括的“告密”也深信不疑,而读他越多,便觉得事情或许没有那么简单。

在历史的大势中,那些自我与对手,不仅仅是个体利益的纷争,而是各立潮头,借势而起。

对于试图去靠近沈括的人而言,有一个不小的遗憾,沈括为别人撰写墓志铭多达30余篇,可是去世后,却没人为他写墓志铭,最起码,目前尚未发现他的墓志铭,这多少令人有些费解。

除了是一位科学家,沈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其实,我们依旧不怎么认识真实的沈括。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