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后代(曾国藩后代有多优秀)
为人不读曾国藩,糊涂一生也自然。其实最原初的说法是为官应读曾国藩,他一生在晚清的宦海中破浪乘风,对朝廷忠心耿耿,既有传统的一面也有创新的一面,可谓毁誉参半。
主席和蒋先生两人都赞颂过曾国藩的一生,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文人的曾国藩带兵屠城遭到后人诟病,但这不妨碍后人不断地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
而且曾国藩将先天好基因和后天修炼的好品性都传递给曾氏后人,曾氏家族可谓是多代发达的名门望族,是中国史册上不可磨灭的人物篇章。
耕读起身,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19世纪初的一个晚秋,正值嘉庆年间,曾国藩降生在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户普罗大众家,他的爷爷曾玉屏是普通农民但家境还算阔绰。虽然父辈中无人考取功名,但曾国藩的爷爷具有农民悟出的远见卓识,开始培养下一代努力读书,其父亲曾麟书虽屡次不第,但最终以私塾老师的身份立足于世,并接力培养曾家下一代。
曾国藩作为曾家的长子长孙,根据中国家庭传统被长辈寄予厚望,四五岁就已经读完古籍《四书》《五经》,十四岁和父亲一起参加秀才考试,可惜的是前几次考试都是无疾而终,曾国藩眼睁睁地看着同行人接踵考中了秀才。
然而命运最终垂青了这位不断进取的考生,27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梦圆翰林院并官至总督,在曾国藩仕途上升的同时,诞生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第一批西方翻译书籍、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正是因为这样开拓性的功绩,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如雷贯耳,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齐,被后人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家风代代传,那些值得称道的曾氏家训曾国藩这个名字自成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是曾国藩在立德、立功、立言的历程中体修顿悟的。曾国藩的家风一直是精进积极的,但年轻时代的曾国藩也曾有过迷茫、困惑和不屑,做过一些年少轻狂的事。
但在随后登高望远辅佐江山的历练中,他总结出一些做人和为人的箴言警句,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他不仅将这些人生精华传给曾氏后人,其家风家训也成为中国人的国学传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最著名的十六字曾氏家训是“不为圣贤,即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十六字如今也刻在保定直隶总督府内。曾国藩一直将“读书明理”作为教育后代的圭臬,要求后代努力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
修身和修心是他对后代的基本要求,在明哲保身的前提下,要不断地读圣贤书、举止端庄、有志有恒、心态恬淡。
最重要的是谨慎,可以看出曾国藩不喜欢后人露出锋芒,做任何事都要深思熟虑,所谓做大事要克勤小物,可见曾国藩既有高瞻远瞩的宽广胸怀,亦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能力,由此两全其美才成就了曾国藩及其后代。
生龙增凤,个个优秀的曾氏后代
用人中龙凤、光耀门楣来形容曾国藩的后代不为过,虽然中国老话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曾氏后人至今出了200多位各领域豪杰,为中国近现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以做学问的后人居多。
他的家风家训如长流水一般滋润着曾氏后代,这些后代结合自身努力成长成参天大树,可谓没有辜负曾国藩的一生奋斗和良苦用心,他治家的理念和实践经过了时间的考验。
曾国藩和其兄弟曾国荃因为军功受到清政府封赏,而后又有20余人在清朝考取功名,废除科举后又有近200人步入高等学府,甚至有一些后代远渡重洋接受西方教育,取得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后代更是不在话下。
杰出的后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茁壮赶超。曾国藩的儿子和孙子中都有外交官,不仅对外交流谈判而且中西互译,一些人在科学界卓有建树,一些人在文学艺术方面造诣颇深,既有教书育人的也有悬壶济世的,这个庞大的曾氏优秀家族对中国的影响弥深。
优中有优,曾国藩的次子和孙女
曾氏家族如一条滔滔大河奔流不息,子子孙孙分出一些支流,但最终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着。在这个优秀的群体中,有着一些优中选优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名字不仅写在曾氏家谱上,更写进了中国人的心里,通过老百姓的口头嘉奖而代代流传,男性的优秀代表是曾国藩次子曾纪泽,女性代表是曾国藩的第五代孙女曾宪植。
曾纪泽是曾国藩次子,是外交家即中国近代著名的驻外公使,曾与英国、法国、俄国等国斡旋。其一生学贯中西,曾受到慈禧和光绪皇帝的召见。
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据理力争改签《伊犁条约》,1880年代表清廷出使俄国,1881年达成新的条约,使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均予收回,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里;取消俄人可到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经济活动诸条款。
废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收复国土让曾纪泽广受赞誉并名扬天下,成为世世代代的有功之臣。
曾宪植是开国大典站在主席和总理后面的女士,她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第五代孙,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人士。十八岁的她就嫁给了叶剑英,后来因为革命环境变动不安,她和叶剑英分分合合,建国后她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和人大代表,被赞誉为“志比泰山胸若沧海”。
曾门有春秋,故事无冬夏。曾国藩本人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而他的后代持续上演了激情澎湃的故事,每一篇章都荡气回肠,说书人一讲再讲,听书人听得入迷常常忘了鼓掌,而故事依然在世界汩汩流淌。
文/史海观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