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色街区及老地名(论重庆都市地名的文化特色与城市形象)
摘要:由于聚落文化的典型差异,都市地名和乡村地名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在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平原城市,由于自然地貌、街区布局有很强的同一性,街道与居民区的命名规则呈现高度类似的特征;然而,作为都市少数派的山地城市,聚落地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而这种地名的文化色彩又强烈地塑造了该城市的国内国际形象。对成都—重庆都市地名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重庆都市地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色彩,具有典型的自然特性,具有较强烈的乡村气息。这些地名特征已经塑造了重庆的地名文化、重庆的对外形象,并正在影响和继续影响着重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关键词:重庆;都市地名;聚落文化;城市形象
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重庆自公元前4世纪设置江州以来,已有2300多年的城市建设史。在以后的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统的王朝时代,重庆一直是郡、州、府、路的治所。及至20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陪都,这是重庆城市发展史上的最重要的里程碑。1997年重庆又成为当今中国西部惟一的直辖市。城市开发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重庆人独特的文化认同,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又反过来影响着重庆人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模式,影响着重庆人同外界的接触与交流。而在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中,地名是反映重庆人性格重要的文化财富。对重庆都市地名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帮助把握重庆的都市形象与重庆市民的性格,并为重庆市新建城区的命名与旧名整理提供决策参考。
自从2000年4月“重庆都市地名研究”立项以来,作者多方面、多渠道地做了重庆街区地名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为了应用先进的定量分析方法,首先创建了“重庆都市地名数据库”。数据库基本资料来源于国家邮政总局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00年1月出版的《中国地址邮政编码大全》第1版。由于部分街区地名有误,同时也参照了重庆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于1993年6月编著的《重庆市政区地名指南》,并多次采访了重庆市民政局地名区划处,以及重庆市北碚区、南岸区等地的地名办公室。由此对明显的错误地名信息作了修订。将都市地名确定在重庆市直辖之前的11个老区(南岸区、北碚区、江北区、渝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万盛区、巴南区、渝中区、大渡口区和双桥区)。为了准确地找出重庆都市地名的文化性格,作者也应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并同时创建了“成都都市地名数据库”。通过两个数据库中地名信息的整理、分类、比较和分析,初步证实了现存重庆都市地名的特征与城市形象。
二
重庆都市地名富有个性与多样性色彩
在地名通名中,“街”、“路”、“巷”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都市地名,其使用率越高,城市地名的趋一特性就越强,反之,其趋一性就越弱。经统计分析表明,在成都,带“街”、“路”、“巷”的地名占城市地名总数的85%;而重庆的同类地名仅占城市地名总数的34%,比率不及成都的1/2。
成都的1597个都市地名中,共使用通名尾字仅23个,每个尾字平均使用69.43处。而重庆的2337个都市地名中,共使用地名尾字115个,每个尾字平均使用仅20.32处。这表明成都的城市地名趋一性比重庆的城市地名趋一性强3倍以上。相反,重庆的都市地名的随意性色彩强,富有明显的个性与多样性色彩。
在成都都市地名通名中,尾字仅使用1次的地名共8个:池、点、庙、碾、坡、山、田、堰。尾字使用2次的地名2个:坝、沟。使用3次的1个:湾。然而,在重庆的都市地名中,尾字使用仅1次的多达34个:榜、磅、边、仓、池、碘、店、渡、房、府、阁、宫、关、罐、浩、河、湖、间、角、颈、龙、盘、墙、丘、泉、上、社、所、塔、潭、塘、峡、衙、寨。使用2次的尾字有13个:背、凼、地、队、坊、观、梁、市、树、堂、田、窑、站。使用3次的尾字有6个:拐、基、岭、楼、梯、垭。代表地名通名的尾字数量多,反映出重庆富有多样性色彩的自然环境、多层面的阶段性历史发展痕迹和形式多样的街区命名规则。
考察几处具体的地名就更能体会这一特点。如2字地名:小泉、岗上、盘龙、水塔、龙潭。自然属性地名:黄泥磅、后河边、红沙碘、九节河、涂山湖、锁口丘、铜锣峡、沙田角。人文属性地名:梅子榜、石灰仓、小水池、五里店、黄桷渡、冻绿房、天观府、奎星阁、龙门浩、至圣宫、浮图关、石碾盘、垮城墙、福利社、书邦公所、垭口塘、二府衙、天马寨。而龙泉罐、长八间、鹅项颈这些有特色的地名都位于市中心的渝中区,典型代表了重庆城市地名的个性。
再考察一下使用过2次的通名尾字地名。背:(渝中区)兜子背—(北碚区)北洋背,凼:(九龙坡区)白马凼—(巴南区)水鸭凼,地:(江北区)红土地—(巴南区)九亩地,坊:(渝中区)七牌坊—(南岸区)糖坊,观:(沙坪坝区)五灵观—(渝中区)东华观,梁:(北碚区)施家梁—(大渡口区)猫鼻梁,市:(渝中区)石灰市—小米市,树:(南岸区)丹桂树—(江北区)青皮树,堂:(渝中区)若瑟堂—(江北区)体仁堂,田:(渝北区)安家田—(北碚区)月亮田,窑:(南岸区)中窑—(沙坪坝区)砖瓦窑,站:(北碚区)火车站—(南岸区)航标站。这些特色地名广泛分布于主城区的渝中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南岸区和近郊的巴南区和北碚区。
此外,屋基、岭、楼、梯、岚垭是反映重庆市自然地貌的地名通名。屋基:(双桥区)高屋基—(南岸区)石屋基—小屋基,岭:(渝中区)蜈蚣岭—(沙坪坝区)白鹤岭—(南岸区)春天岭,楼:(南岸区)了望楼—望耳楼—(渝中区)东升楼,梯:(渝中区)二十梯—十八梯—(沙坪坝区)三百梯,岚垭:(沙坪坝区)筲箕岚垭—马桑岚垭—(渝中区)枣子岚垭—万盛区(浸水垭)。而通名倒[道]拐则反映了重庆市街巷的曲线式勾状布局,如倒[道]拐:(渝中区)九倒拐—川道拐—(江北区)九道拐。
上述使用频率仅为2次或3次的地名通名,在成都的城市地名中基本找不到例子,可以说这些地名比较典型地代表了重庆都市地名的个性特征。
三
重庆都市地名带有明显的自然特性
通过对重庆都市地名信息的分类整理,并分析数据结果,作者发现重庆都市地名具有显著的自然特性色彩,它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与土、石、山有关的地名多
在重庆的2337个都市地名中,带土、坝、堡、坪、垭、坡、坎、坊、地、塘、垮、墙、城、塔、堰、堆、堤、坳等字的地名306个,带石、磨、碾、磺、磴、碑、碚、磁、矿、硝、码、磅等字的地名159个,带有山、岱、岚、岗、岭、峰、峡等字的地名162个,带岩字的地名37个,带洞字的地名26个。在这组统计数字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带“坪”、“坡”、“坝”的地名。
“坪”字地名共计76个。其中包括(巴南区)石子坪,(北碚区)西山坪,(江北区)塔坪—肖家坪—崔家坪—李家坪,(南岸区)桐梓坪—放牛坪,(沙坪坝区)晒光坪—大土坪—民主坪等直接用作通名的地名。有以“街”作通名的“坪”字地名,如(巴南区)马王坪后街·马王坪小街·马王坪正街,(九龙坡区)黄桷坪正街—杨家坪横街·杨家坪正街,(南岸区)南坪新街·南坪正街,(渝中区)大坪正街。也有以“巷”作通名的“坪”字地名,如(南岸区)东坪巷—南坪东一巷~东三巷—南坪北路一巷,(沙坪坝区)黄桷坪一巷~六巷,(渝中区)大坪正街一巷~三巷。
“坡”字地名74个。其中有(巴南区)工农坡—和平坡—解放坡,(北碚区)黄桷北坪坡—西山坡,(江北区)盐井坡—五家坡—刘家台西坡—万峰寺坡—新城坡—廖东坡,(九龙坡区)红育坡,(南岸区)敦厚坡—红星坡—老君坡—何家坡—东坪坡—东风坡—龙洞坡—长生坡—福民坡,(沙坪坝区)后山坡—石井坡—矿山坡—大桥坡—工农坡—光荣坡—建设坡—青草坡—前进坡—新民坡—解放坡—嘉陵坡—松林坡,(双桥区)花生坡,(渝中区)雷家坡—黄土坡—桂花坡—铁路坡—南一坡—胜利坡—建兴坡—李子坝上坡—华一坡—红星亭坡—下徐家坡—上徐家坡—王家坡等直接以“坡”为地名通名的多达48处,以沙坪坝区、渝中区和江北区最为集中。在沙坪坝区和渝中区还有以“街”或“里”作通名的“坡”字地名,(沙坪坝区)金刚坡街,(渝中区)石板坡正街·石板坡后街·石板坡新街·石板坡西里·石板坡东里·石板坡北里·石板坡一里·石板坡二里·石板坡南里。
“坝”字地名52个。其中包括(巴南区)窑坝,(北碚区)大田坝,(江北区)戏园坝,(南岸区)大田坝—新厂坝—大石坝—广阳坝,(沙坪坝区)团结坝,(渝中区)王家坝—操场坝—月台坝—红球坝—羊子坝等直接以“坝”作通名的地名。也有(巴南区)苦竹坝街—王家坝正街,(江北区)青草坝正街—大石坝街,(南岸区)大田坝街,(沙坪坝区)沙坪坝正街·后街·南街·北街,(渝中区)李子坝正街等以“街”作通名的“坝”字地名。
在与“石”有关的城市地名中,含“石”字本身在内的地名多达114个,约占重庆都市地名0总数的5%。其中以“石”为首字的地名有66个。(巴南区)石坝滩—石洋街—石台街—石子坪,(北碚区)石岩村—石笋沟—石福村—石坝乡,(大渡口区)石板场,(江北区)石城口街—石岭岗—石左街—石子山街—石盘街—石马河街—石门街(九龙坡区)石小路—石杨村—石坪村—石桥铺正街·石桥铺菜市场—石新路—石杨路—石坪桥正街·石坪桥正街19巷·石坪桥后街·石坪桥横街—石桥镇—石板乡,(南岸区)石龙村—石牛村—石桥一村~二村—石溪路正街·石溪路新村—石桥铺街—石岩村—石屋基—石梯子村,(沙坪坝区)石碾盘—石小路—石堰沟—石梯沟—石壁山—石井坡—石朝门—石门村,(渝北区)石坪镇—石船镇—石鞋乡—石板坡西里·石板坡三元寺·石板坡正街·石板坡新街·石板坡后街·石板坡东里·石板坡北里·石板坡南里·石板坡一里~二里—石门新村—石门坎。这些“石”字地名主要集中分布在巴南区、北碚区、江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和渝北区。
重庆11个区的“山”字地名共107个,占重庆都市地名总数的4.58%。其中单以“山”字为通名的有25个,即(南岸区)三峰山—马鞍山—广东山—观音山—金子山—杨家山—岱山—涂山—莲花山—望龙山,(北碚区)五指山—梅花山,(江北区)玉带山,(沙坪坝区)凤凰山—凤鸣山—半边山—石壁山—杨家山—和平山—窍门山—游龙山—朝阳山,(九龙坡区)夏家山—磨盘山,(双桥区)贺家山。另外,与典型的城市地名通名“街”、“路”、“巷”一起构成的重庆都市地名有:(江北区)石子山街,(九龙坡区)中梁山后街·中梁山上后街·中梁山正街,(沙坪坝区)歌乐山街,(渝中区)枇杷山后街·枇杷山正街。(巴南区)云山路,(南岸区)涂山路—金山路—南山路—南山公园路·南山公园北路—金山路支路,(沙坪坝区)山峰路—松山路—新山路—环山路—山洞路,(万盛区)塔山路。(南岸区)东山巷,(渝中区)枇杷山巷—枇杷山正街一巷。通名“山”字地名很多,反映重庆街区建筑多山的自然地貌环境,这些“山”与城市通用地名“街”、“路”、“巷”结合密切,表现丰富,表明“山”已经融入重庆本土的历史文化,并为重庆人塑造着共同的文化认同,重庆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城,而渝中区的“山城巷”就是一个有力的物证。
2.与江、河、水有关的地名多
由于嘉陵江和长江干流交汇于重庆都市中心,同时,周边的山脉和山岭又孕育了大量的小溪,这种复杂的地理和水文特征,也给都市地名增添了一种“江州”文化色彩。在重庆市的2337个都市地名中,带江、河、水、溪、浩、沙、凼、沱、滩、流、沟、涂、雨、泉、清、油、滨、湖、潭、沪、澄、汇、川、津、鸿、溉、澜、池、渝、济、井、海、洋、浸等字的地名404处。其中,带“江”字的地名有61个。带“溪”字的地名有51个。带“水”字的地名有36个。带“河”字的地名有31个。带“沙”字的地名有29个。带“沱”字的地名有29个。带“渝”字的地名有25个。带“滩”字的地名有17个。
在这些与水有关的地名中,“沱”、“渝”、“滩”、“溪”为重庆市的特色都市地名,在同类成都街区地名中,找不到“沱”、“渝”、“滩”字,而“溪”字地名也仅3处。
3.与植物、动物有关的地名比较多
近百年的城区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重庆的植被景观,但从很多街区地名里还能窥见重庆人对植物表现出的特别情感。在2337个都市地名中,带有杉、茅、葛、李、柑、梨、木、林、柏、松、竹、树、草、桐、茶、莲、柳、桃、樵、麻、森等单字植物地名109处;带有花生、草药、荔枝、莴笋、菱角、黄桷、天冬、兰花、芭蕉、玫瑰、海棠、桐梓、黄荆、葡萄、柑橘、桂花、梅花、麻柳、枇杷等2字植物地名的共有61处。
这些与植物有关的地名中,“黄桷”地名多达22处,而在成都却找不到同类地名,因此,“黄桷树”被评为重庆市的市树当之无愧。
在与动物有关的地名中,带有鹅、燕、鹤、鹰、猫、鱼、凤、凰、龙、马、牛、鹞、羊、鹿、象、鳅、虎等单字动物地名有153处;带有螃蟹、蜈蚣、白鹤、老鹰、野猫、鲤鱼、凤凰、鸳鸯、龙凤等2字动物地名有27处。这既反映了重庆人多年来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从中也可以窥见古代重庆人图腾崇拜的痕迹。
引人注目的是,在这180处与动物有关的地名中,带龙字的地名多达74个。这些龙字地名还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命名形式,其中表达人们对龙的崇敬与吉祥意义的地名有接龙镇、来龙巷、龙安乡、龙祥街、龙兴镇、望龙门码头、望龙门巷、望龙山、兴龙湾、迎龙正街,以及金龙路、龙凤街、龙凤桥镇、龙门浩。与颜色有关的有丹龙路、青龙路、青龙嘴;与数字相关的有九龙坡区、九龙镇、双龙路、双龙东路、双龙西路、双龙巷;此外还有老龙洞、小龙坎新街、小龙坎正街、化龙路、游龙山、回龙坝镇、回龙桥、姜家龙池洞,以及龙洞坡、龙洞湾、龙脊路、龙家湾、龙泉罐、龙泉湾隧道、龙泉巷、龙胜街、龙滩子、龙潭、龙溪镇、龙隐路等地名。
四
重庆都市地名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期以来,山区的村落分布零散稀疏。即使聚落的规模已发展成小城市、中等城市,甚至大规模的山城,乡村气息仍然深深扎根于城市生活之中。重庆都市地名信息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在2337个都市地名中,以通名“村”结尾的地名多达785个,其使用频率高于“街”、“巷”使用频率的总和,接近“街”、“巷”、“路”3种典型城市地名通名使用次数的总和。详情如图所示:
“村”占重庆都市地名总数的33.6%,比率超过1/3,这在全世界的大都市中都堪称一绝。社会学、文化学、地理学、历史学和语言学领域的学者,都应对此发生浓厚兴趣。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重庆市最中心部位的渝中区,“村”字地名多达63处,比例占该区地名总数的12.7%。渝中区有2字地名“华村”,有特色鲜明的“国际村”、“重庆村”、“渝建村”、“渝铁村”和“渝油村”。而有些“村”刚建制时就已具有城市街区规模,“…新村”地名最具典型代表:(渝中区)光明新村—王家坡新村—化龙桥新村—民新村—兴隆街新村—团结新村—两路口新村—和平新村—建设新村—胜利新村—捍卫新村—煤建新村—嘉陵新村—石门新村。
需要指出的是,“村”字地名的命名不仅与重庆的自然地貌和建筑布局有关,与农村地名的建制沿袭也密不可分,(渝中区)李子坝一村~四村就是沿袭农村建制的地名,而且,渝中区至今还完整地保存了“桂花湾生产队”和“龙井湾生产队”,这是当代共和国历史烙在重庆市中心的明显痕迹,是中国大城市中独树一帜的现代地名文化财产。
“家”字地名使用频率高,这也是重庆都市地名带有浓厚乡村气息的一个证据。“家”字地名共计165个,占地名总数的7%,而成都市同类地名仅占2.9%。除去“国家岗”、“三家滩”和“五家坡”等3地名以外,其余162个地名都是由具体的姓氏统帅的。频率较高的有杨家:杨家沟—杨家坪横街—杨家坪正街—杨家山(2处)—杨家滩—杨家湾。王家:王家坝—王家坝一村—王家坝二村—王家坝三村—王家坝正街—王家菜园—王家坡—王家坡新村—王家巷—王家镇—王家嘴。蔡家:—蔡家岗镇—蔡家横街—蔡家石堡—蔡家湾—蔡家正街。陈家、郭家、李家、刘家、唐家、童家、袁家、张家等家族地名都在4处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没有诸如“内曹家巷”、“外曹家巷”之类的成都(平原)型都市地名,而冠以“上”、“下”的家族地名为数甚多。如:上莱家湾—下莱家湾,上伍家巷—下伍家巷,上罗家湾—下罗家湾—下罗家湾一巷—下罗家湾二巷,上徐家坡—下徐家坡,上曾家岩—下曾家岩,上肖家湾—下肖家湾等。没有“内”“外”牌、拥有大量“上”“下”牌的地名显示重庆的立体城市地貌。更有趣的是,这些“上”“下”牌地名都无一例外地分布在渝中区,说明大家族在重庆城市开发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地名的乡土色彩还体现在“湾”字地名多,计92处,占都市地名总数的3.9%。众多村庄和聚落是在山谷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便是“湾”字地名的来历。然而,重庆的“湾”字地名,不同于福建和广东等地的情况,因为重庆地区的降水量远少于东南沿海,很多湾里只是在夏季逢暴雨的几天,才能见到明显的溪流,因此,传统上,这些地名都写成“塆”字。参阅1986年6月出版的《四川省重庆地名录》,就可以找到“上土塆路”、“下土塆路”、“文星塆”等街区地名。遗憾的是,由于“塆”字没有纳入国家标准汉字编码GB字库,近年来,地名书写标准化浪潮逐渐将该字吞没。1990年出版的《重庆市地名词典》,“土塆”已被改写成“土湾”,但“文星塆”、“学田塆”仍然保留了乡土色彩的“塆”字。然而,1997年重庆市地名办公室组织编纂的《重庆地名志》里,所有的“塆”字地名都无一例外地改写成“湾”字了。其实,将这种山沟里的小块平地写成“塆”字最能体现它所处的地貌环境和文化内涵;“湾”字反倒不符合相关地名具体的地貌实际,并失去了独特的乡土文化风格。
五
重庆都市地名的总体形象评价
通过创建都市地名数据库,运用定量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重庆都市地名的命名规则与文化色彩进行了全面剖析,初步确认了重庆都市地名的文化性格。
重庆都市地名中,地名通名的都市性格较弱,“街”、“路”、“巷”所占的比率明显偏低,而非都市性格的地名通名绝对数量大,使用频率低,地名通名的多样性色彩鲜明,趋一性倾向较弱。重庆都市地名中的二字地名和使用频率较小的背、凼、地、梁、岭、楼、屋基、岚垭等具体地反映了重庆都市地名的多样化性格。
同时,重庆都市地名带有明显的自然属性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名文化性格。与土、石、山有关的聚落地名多达600多处,占地名总数的1/4以上。其中,带有“坪”、“坡”、“坝”的“土”字地名,以“石”字为词首的“石”字地名、以“山”字为词尾的“山”字地名,数量较多,最有特色。与土、石、山相关的地名占有大量比例的原因应归结于重庆独特的地质地貌环境,而这种地名的产生和连续使用又进一步加强了重庆的“山城”性格。
34种404个与水有关的地名证实了长江、嘉陵江及众多小溪流发育对重庆市人居环境烙刻的文化痕迹。统计分析表明,“沱”、“滩”、“溪”等地名通名具有典型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与水相关的都市地名中造词率最高的“江”字和最有个性色彩的“渝”字,更有力地说明江河水文对重庆地名文化的影响,它们也强烈地映射着历史上的“江州”和“渝州”。
以土、石、山为生活舞台,以江、河、水为生命源泉的自然环境,为众多的动植物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便使重庆的聚落地名文化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强烈的自然属性色彩。“黄桷……”地名和“龙”字地名的数量大、比例高,充分证实重庆的自然风土对当地聚落地名命名规则带来的深刻痕迹。
作为都市聚落文化少数派的山地城市,重庆的地名通名还有一个“村”字地名比例特别庞大的特征——其数量超过地名总数的1/3。这种地名现象源于自然地貌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它与重庆近现代史上的“乡村建设运动”密切相关,同时也脱离不了农村地名建制的沿袭作用。而“村”字地名过多的另一个侧面则暗示着重庆的总体城市化水平较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庆不及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开放的一个例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村”字地名、“家”字地名和“湾”字地名在重庆都市地名中占据重要位置,它在文化心理上,给人们产生重温历史、眷恋家乡的意境,有利于培养都市居民的稳定的心理和心情。
总之,重庆都市聚落文化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在中国都市地名独具个性特色和多样性色彩,它带有明显的自然属性特征,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这些地名文化特征塑造了重庆人源于自然,热爱自然,源于山地,热爱家乡的都市文化认同。地方风土气息浓厚的都市地名可能让少数人怀疑重庆地名的都市性格,怀疑重庆地名的都市化。然而,在今后地名整理与规划过程中,保持这种地名特色,有利于保护重庆都市的文化性格,让重庆永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特色城市。
END
文章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作者:王连勇
选稿:周辰
编辑:刘优华
校对:罗舒平
审定:洪珊
责编:刘言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
▼
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地名文化初探
因彝成名:贵州威宁自治县地名特点研究
江西历史文化专栏 | 江西省宋史研究会在赣州成立
俄给美使馆地址更名: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广场1号
地名文化视野下清代湖南苗疆治理———兼论苗疆区域地名文化差异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