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历史列表(关于奥运会的八大谜题)
英国广播公司《科学焦点杂志》2021年夏季特刊发表题为《关于奥运会的问与答》一文,文章盘点了关于奥运会的八大谜题全文摘编如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奥运会历史列表?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奥运会历史列表
英国广播公司《科学焦点杂志》2021年夏季特刊发表题为《关于奥运会的问与答》一文,文章盘点了关于奥运会的八大谜题。全文摘编如下:
和前几年一样,参加本届奥运会的马在入境以前都得接受7天的隔离检疫。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要(通过拭子和血样)检查它们是否患有马流感等疾病。虽然没有证据证明马会携带或传染新冠病毒,马之间却可能传播马流感。
那么,马到底是怎么运输的呢?用飞机。别担心,你在飞机上不会遇到要从它们身旁挤过去的情况。它们有自己的商务舱,宽阔舒适,是英国马术协会特殊租赁的专用飞机。
它们通常不会被注射镇静剂,除非对飞行反应很糟。相反,马似乎常常享受在飞机上的时光,身边全是食物(一种含水量很高的干草),还有工作人员和兽医精心照顾。
落地以后,这些马都单独安排在奥运村里,住两个月,全程有专业人员照顾。当然,在此期间,它们有机会赢得奖牌——为骑手,不是它们自己。如果赢了,它们虽然领不到一块贵金属,却能获得一条绶带。这比得到一块糖强,对不对?
2.为什么沙子不会粘在沙滩排球运动员身上?
有水的时候,沙粒就会彼此粘在一起,还会粘到我们身上。但是,正规的沙滩排球场地排水极佳,把含水量降到最低。国际排球联合会对沙子有严格要求,必须筛过,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而生出烟尘粘住皮肤。这些沙粒还必须由自然风化而成,这样才边角圆滑,有助于流动和排水。
3.会不会有朝一日体育纪录不再能被打破了?
1908年,马拉松的纪录为2小时55分18秒。接下来50年,这个纪录刷新22次,缩短了40多分钟。但是,再接下来50年,马拉松纪录只缩短了10分钟,自2002年以来只提高了不到4分钟。
这种大趋势几乎体现于各种运动项目:因为规则改变或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成绩偶有突破,但靠自然肌肉性能实现的提高却越来越小。
各种研究都试图对这种趋势做出推断,以发现人体的极限。比如,美国怀俄明大学开展的研究说,100米跑的成绩不由运动员能对地面施加多大力量限制,而由他们倒腾双腿的速度决定。其他研究提出,100米跑的最短时间在9秒44左右,比目前的世界纪录、尤塞恩·博尔特2009年跑出的成绩快0.14秒。
尽管存在这些生物限制,奥运会却不会出现纪录不再被打破的时候,原因只有一个:精彩的比赛场面。每个赛事都必须适应新情况,给观众以可能破纪录的激动期待,不然就会被别的提供这种期待的赛事取代。这可能通过增加障碍或禁止某些设备来实现,或者使用更加精准的计时。有朝一日,我们或许会看到短跑选手在风洞里迎着时速30公里的风奔跑,试图打破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的纪录。
4.最要命的奥运项目是哪项?
虽然撑杆跳、标枪或拳击这类运动显然存在风险,夏季奥运会却极少发生运动员死亡的情况。事实上,根据记录,以往奥运会只有三个死亡案例:两个是自行车比赛,一个是马拉松。
受伤倒是很常见。2008年奥运会结束时,据报告有超过1000例运动员受伤。受伤最多的项目是足球、跆拳道和曲棍球。
5.为什么优秀跳水运动员用小毛巾?
跳水常常需要抱膝和屈体。手和腿湿了会打滑,所以起跳前用毛巾擦干很重要。跳水运动员在两跳之间都会坐在热水池里保持体温,因此一场比赛当中会反复擦干又弄湿。小块的运动毛巾吸水性强并且很容易拧干。有些跳水运动员还习惯于把毛巾从跳台扔下去以判断距离。
6.女性比男性更适于耐力运动项目吗?
只需想想你看过的任何一场马拉松,就可以认定男性在体育运动上强于女性。
但是,最近发表在《运动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有趣评论却重新引燃这场讨论。文章强调,男性和女性在超强耐力项目(通常超过6小时)上的成绩差距只有4%,而在传统耐力项目上的差距约为10%。此外,比赛时间越长,差距似乎就越小,而像超长距离游泳这类项目女性甚至还强于男性。看看距离45.8公里的曼哈顿岛马拉松游泳比赛就知道了。30年来,成绩最好的女性比成绩最好的男性平均快12%至14%。
关于女性为什么可能成为更好的耐力选手存在多种猜测。从生理机能上看,男性通常有更多的Ⅱ型肌肉纤维(“快缩肌肉纤维”),适于短跑这种需要爆发力的运动。女性则有更多Ⅰ型肌肉纤维(“慢缩肌肉纤维”),力量较小但相对不容易疲劳,非常适合超级耐力项目。
另一种理论认为,女性在燃脂方面优于男性,因此她们有额外的糖储备。这意味着女性在比赛中不大容易出现糖原枯竭。其他一些研究显示,女性更容易保持一贯的节奏,而不是太早就使太大劲儿。
运动心理学家也提出,女性更擅于耐受疼痛、转换疲劳感、享受过程而不执迷于结果,这些都可能提高她们的表现。
这些理论尽管很有说服力,却难以证实。超强耐力项目尚属小众,参加的女性人数很少,难以做出推断,也很少能找到两性之间的直接对比。希望这种情况日后能够改变。
7.有足够的训练人人都能成为奥运选手吗?
很多人说,要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都需要1万小时的练习。研究显示,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成为奥运或残奥选手的条件。
我们通过专注练习都能提高成绩,但既影响体力也影响脑力的遗传因素恐怕决定了谁是好运动员,谁是伟大的运动员。2016年的一项分析发现,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只有18%和训练时间有关,而国际水平运动员的这一比例降至1%。
成功还受你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比如你出生在什么时候。举个例子,参加欧洲足球协会联合会2010至2011年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的运动员有43%生于1月至3月之间,而只有9%的队员生在10月至12月。
有看法认为,提早开始训练很重要。与此相反,研究显示,小小年龄就集中训练某一种技能反而有害。比如,丹麦的一项研究发现,精英运动员选定具体项目的时间较晚,童年时的训练也较少。使这些运动员脱颖而出的是他们快到20岁时才强化训练。
所以,成为奥运选手的最佳途径或许是小时候尝试多种爱好,晚些时候才集中训练某些项目:在这些项目上,你发现自己有天赋,最重要的是,你能享受其中。
8.为什么得第二的感觉远远不如得第三?
一场重大比赛之前,如果能选择得第二还是得第三,你会选第二对不对?当然啦!可是,20世纪90年代对巴塞罗那奥运选手情感表现进行的一项研究却发现,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情绪(金牌得主最开心)。
最流行的解释是,银牌得主陷入一种反事实思维,他们懊悔错失良机,纠结于如果当时再努力一点会如何。与此相反,获得第三的运动员会跟下面的人比,因为能拿到奖牌感到庆幸。
后来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开展的研究似乎支持了这种解释:对于金牌和铜牌得主而言,成绩越好越开心。但银牌获得者却不是这样,可能因为成绩越好他们就越懊悔没拿第一。
对里约奥运选手开展的研究发现,银牌和铜牌得主在快乐程度上的区别可以忽略不计,但对赛后采访进行的分析证实,得第二感觉的确不佳,银牌得主拿出多得多的时间谈论“情况本来可能如何”。
来源:参考消息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