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1)

作者:张真Derek心理0时差 周刊 第40期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2)

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选择的合集。

我们经过思考、作出选择、看到结果、积累经验、指导下一个选择。

怕只怕,某天当我们回过头去看过去的一天、一年、十年、看我们这一辈子作出的一个又一个选择,会感到后悔;而一次次后悔的累加,会演变成终生的遗憾。

其实,大家都是平凡人,我们是注定要经历后悔的。只不过对不同人而言,触发后悔的事件和因素不同、处理后悔的方式不同、由此导致的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

今天是《心理0时差》的第 40 期,让我们一起直面这个看起来有点灰暗的话题:

  • 人们最常见的 “后悔” 有哪些特征?
  • 遵从自己内心的人,和力求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人,谁更容易后悔?
  • 在心理学上,怎样对待后悔的方式,才算是健康积极的?
- 01 -什么样的事情最容易让人后悔?

先来做个选择题吧~

下面几种关于 “后悔” 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可多选)

① 努力想做成的事情,在失败的时候,我们离成功越近、就越容易后悔;离成功较远,反而倒不会太难过

② 同样的商品,在支持退换的商店购买,比在不能退换的商店买,更有可能后悔

③ 两种选择若只可择其一,被我们放弃的选项如果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越大,我们就越容易后悔

④ 进行决策时,我们的主控权、自主权越大,将来就越会对自己负责、所以也就越不容易后悔

(建议你先保持独立思考,别急着往下翻哦~) 选好了吗?OK,下面我们来一一揭晓答案。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3)

① 离成功越近,越容易后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上班打卡迟到、或是上学迟到,如果是迟到了 5 - 10 分钟以上,比起只迟到了 1 分钟甚至 1 秒钟,前者要好受一些。

“怎么我跑了一路,还是迟到了呢?早知道我就不跑了,弄得一身汗不说,心情都糟透了。刚才就算是走过来也就顶多迟到五分钟吧?迟到五分钟和迟到十分钟又没差……” 嗯,此时此刻的内心戏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 “差一点效应(near-miss effect)”。同理,在体育比赛中,得银牌的人、比起得到铜牌的运动员,要难受许多,因为拿到银牌的第二名,离金牌更近啊![1]

SO,上面的投票题中,选项 ① …… 是正确的~ ✔

② 作出选择后,可逆性越强,反而越容易后悔

没有选择的时候,人们会觉得自主性被剥夺,很难受;但如果可以选择的太多,我们又容易犯选择困难症,也不见得好过。

心理研究表明:如果某个选择一旦选定就不可逆转、不可变更,那么只要这个选项不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我们反而更好受一些。[2]

听起来很 “反人类” 有木有?举个栗子给你看看:你手上有 100 元,可以买 A 或者 B 这两样商品,这两样东西的价格都正好是 100 元。

商店 X 和商店 Y 都有卖这两样商品,而且价格、质量等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是:商店 X 允许消费者买后退换,商店 Y 的政策则是 “一经售出不得退换”。

心理研究表明:在 Y 商店买东西,无论买的是 A 还是 B,你后悔的可能性都会更低。

“因为反正后悔了也没个毛用啊!” —— Y 商店的顾客笑着说,好生洒脱!

还有的研究表明,在买了不能退换的东西之后,只要这东西不给你带来负面影响和麻烦,也能给你带来实际的可用价值,那么我们作为消费者,会立即进入 “想尽各种办法找它的优点、也想尽各种办法找其他同类商品缺点” 的认知模式(专业术语:“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SO,上面的投票题里,选项 ② …… 也是正确的~ ✔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4)

③ 机会成本越高,后悔的可能性也越高

生命是讲究资源的,时间、精力、金钱、人脉…… 这些都是我们拥有的资源,而资源都是有限的。

为了讲清楚这个概念,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你拿 100 块大洋去买一样东西,你损失的其实不是这 100 元,而是如果不买这样东西的话、100 元能买到的其他东西。

是不是有点绕?再举个栗子好了:大学毕业后选择去工作而不是继续读研,你损失的就是硕士生涯能带给你的机会,比如:相比社会,更安全公平的校园环境、在学术水平上更上层楼的教学资源、积累研究生院导师、同学和学长校友人脉的机会……

但你要说了:去读研也会损失工作带来的好处啊!读研这几年怎么赚钱?硕士 3 年,接下来读博就更久了,这么多时间我要是直接去工作了,说不定房子车子都入手了!

是的,所以说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嘛,每个选择的 A、B 两个选项,选择 A,那 B 的好处就成了 A 损失的机会成本,反之亦然。

心理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几个选项中作出选择后,机会成本越大,我们就越容易后悔、感到痛苦。[3]

SO,上面的投票题中,选项 ③ …… 依然是正确的~ ✔

④ 自主控制权越大,越可能后悔

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相辅相成的。

当我们在做一个选择时,影响我们决策过程的,除了我们自己,还有家长、朋友、同僚、上司、甚至是社会因素的制衡。

而在这些因素中,我们的自主成分所占的比重越大,我们就在事后感到后悔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这可以从正反两面来解释。如果是完全能自己做主的选择,我们就必须为这个选择带来的结果负责;相反,如果这个选择有很大部分、甚至是完全听从其他人而做的,那么我们就有了 “把责任怪在其他人、外部因素上” 的余地,自己也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5)

社会与文化心理学家对比了东西方的 “婚恋后悔” 现象之后发现,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出现了 “我的恋人不是那个 Mr/Mrs Right” 或是 “我做错了一些事情,导致分手、离婚” 这样的情况:

西方人更容易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和所作所为感到后悔。这是因为西方社会主张个人和自由主义:我在爱情和关系中说的话、做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一旦感情发生问题,要承担责任的也就是自己了。

相反,东方人崇尚的是集体主义,在感情上除了自己的意愿外,更会参照父母、家庭和社会价值观(甚至被这些非自己内心的声音掌控)。所以,一旦发现自己的对象不是自己真正爱的人、和自己不适合、三观不搭、做事思维方式各种都不匹配…… 我们也就不会完全怪自己,“因为本来就不是我自己决心要和 ta 在一起的!”

SO,上面的投票题里,选项 ④ 是…… 错误的~ ✖

诶诶诶?等一下!也不一定是完全错误的!不然的话,被家人安排相亲、服从父母的安排嫁/娶一个 “正确的、被批准的、被要求的伴侣”,岂不是成了人生的最佳选择??

非也。

这种 “把选择的责任分摊到其他人和外部因素上” 的方法,实际上是属于一种防御机制。短期内,它的确能起到保护 “自尊” 和 “自我” 的功效,但有一天当你老了老了、回看人生的时候,那些违背自己心声、或是从没给自己一个探索心声的机会的人,是会把后悔,累加成遗憾的。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6)

- 02 -违背自己心声的人,活得有多辛苦?

按上面第 4 点来看,在我国这种东方文化之下,听从父母去相亲、和一个门当户对的人成了家,真的不会后悔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你没有明确感觉到讨厌对方,对方也没什么明显的人格缺陷和人品问题,那么经过磨合,以及在满足家人心意之后、这段婚姻在物质和人际关系上都能得到双方家庭的支持,这段相亲撮合的婚姻也是可以长久的。

但如果你在多次接触后已经明显感觉到:这个人是真的一点都不喜欢、或是对你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未来可能的家庭生活模式感到厌恶和抗拒,那你一定要明白:这种情况,即使你忍了一阵子,你也忍不了一辈子的。而且,家庭和婚姻生活一旦开始,你忍得越久,要回头重来的成本就更高,你陷入后悔中不可自拔的痛苦也就会越深。

领英(LinkedIn)和福布斯(Forbes)发表过一篇刷屏全球的报道。在澳大利亚一家收治绝症末期患者的医院,有位护士 Bronnie Ware 在他们的床边,记录下了这些病人在临终前表达过的、比较常见的几种人生遗憾。[4][5]

其中排名第一、最常见的一种人生遗憾是:

I wish I pursued my dreams and aspirations, and not the life others expected of me.

—— 我希望自己当初追逐了自己的梦想、听从了自己心愿,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期望过活。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7)

为什么这种遗憾会如此常见?心理学家告诉你:它不仅常见,而且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最为深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教授 Troy Higgins 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 “一辈子的后悔”。

Higgins 认为,所有人都有三个 “自我”:

  • 实际自我(actual self):现实生活中,我是怎样的人,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
  • 理想自我(ideal self):内心里自己最想活成的模样
  • 应该自我(ought self):这个世界期待我活成的模样、我 “应该” 做的事、说的话

听从内心的人,会把自己的 “实际自我” 尽可能靠近 “理想自我”,定义自己的人生。相反,另一个极端的人会用一堆 “应该” 来捆绑自己:

爸妈让我找这样的男/女朋友、作为一个好职工我不应该还没做满半年就跳槽、学历是敲门砖所以我应该尽可能多读点书……

研究表明:真正伤害我们最深、影响我们时间最长的,不是我们为实现 “理想自我” 而作出努力之后的失败,而是我们明明意识到了 “实际自我” 和 “理想自我” 的差距,还依然停留在 “应该自我” 的层面,等待、隐忍、不作为(inaction)。[6]

什么叫不作为?我们来结合上一节提到的那 4 点看看:

  • 有控制权,所以后悔。不作为,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明明可以做到,但没有做到的事情。所以,明明有控制权可以让自己听从内心,但选择了不去理会、甚至去否定自己的心声。
  • 选择依然是可逆、可改变的。当许多人意识到自己的 “实际自我” 和 “理想自我” 之间存在差距时,此时此刻还是可以作出改变、向着理想迈进的。然而……
  • 机会成本实在太高、太高。已经多少年过去了?这些年来付出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成了你无法挽回的机会成本。
  • 离成功其实不远!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迈出勇敢的一步,可能是递出辞呈、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城市、结束一段已经习惯但没有真情实感的关系…… 我们就已经成功改变了当下的自己,更靠近 “理想自我” 了。

同时满足这 4 点的后悔,而且是累积了小半辈子、甚至是一辈子的后悔…… 这些后悔堆积起来,滴水石穿,已经不再是后悔,而是一辈子的遗憾啊!

“我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勇敢地、真正地、去做自己。”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8)

- 03 -后悔可以有,但愿我们不留遗憾

道理谁都懂,但这种遗憾,为何一次又一次在无数人身上重演呢?

因为,顺应家人可以避免责骂、满足别人可以避免麻烦和非议…… 保持现状,可以说是最不消耗动力的选择了。

然而,这些乍一看 “好处多多” 的做法,都只能为我们的生命做减法(减去责骂、麻烦和非议),但不能为我们的生命做加法,我们的人生也就失去了丰盛的可能、和探索并实现心愿的机会。

要想避免从 “小后悔” 走向 “大遗憾” 的悲剧,我们需要的是:态度,和智慧。

态度,是承认和面对失败的坦然,更是在矛盾和质疑之前、守护内心真实的勇气。智慧,是利用一次次经历过的小后悔,“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有勇有谋,方能百战百胜。[6][7]

① 允许自己后悔,甄别不可控因素

态度 >> 人无完人,那种完全没有后悔成分的人生,估计只有在虚拟游戏里才会有,而且还是开了挂的。

智慧 >> 告诉自己:选择中多有自己不可控的因素,你会坦然许多。不经历后悔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是,这不等于不作为:你要记录下这些影响结果的因素,下次争取预判这些因素会再次施加干预的可能性。

如果你通过收集信息和逻辑推导的方式,能作出预判,那就要利用自己的预判来调整下一次的决策。如果你发现这些因素是完全随机、不可预估的,那就放手,别怪自己。

举个栗子:你好不容易计划的一场旅行,日期和行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情都全部写在了行程表里,结果…… 第一步就出了岔子:天候恶劣,航班取消。

遇到这种情况,在责备自己 “我怎么没考虑到天气原因” 之前,你更需要问的是:“今天导致航班异常的天气情况,是我可以预计到的吗?”

这种从 Why did / didn't I do this(为何我做了/没做到这件事),到 How can I do this(我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件事)的转变,转变的不仅是态度,更是你看待这个问题的方法。

机票是两个月前就定好的,当时的你不可能预计到今天会有雷暴雨,也就不可能预计到今天航班会取消,所以这不是你的错,没必要自责。

但你也知道了,凡事都要有 Plan B 的。这之后预定的酒店、门票等行程,时间都是订死的吗?也许下次再计划旅行时,不把时间满打满算、给自己留一点余地、面对航班异常也更从容,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9)

② 善用 “后悔预期”,判定决策过程的主导者

当我们经历过一次后悔之后,下一次在做同样或类似选择时,就会变得特别小心谨慎、犹豫不决。这种预期到的后悔(anticipated regret),虽然会伴有一定程度的焦虑,但如果好好利用,是可以帮助我们的。

态度 >> 预计到后悔,总比没预计到后悔要好。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嘛,上一次的失败,能帮我们快速预估下一次可能的失败,并规避预计到的风险和障碍。

智慧> > 但是,这是有前提的。如果我们不主动分析和总结上一场失败,失败就也只能是失败之母。上一次作出后悔决定的具体原因、所处的环境因素、和他人因素是什么,你能给自己做个清晰的复盘吗?

回答清楚这三个问题,你再和眼下要作的决策比对一下:这一次,能影响决定的人和上次一样吗?我所处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上次的选择导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这次还同样成立吗?

再来举个栗子:你明明尿酸很高、医生叮嘱你绝对不能吃海鲜、也不能涮火锅,否则是会得痛风的。结果你昨天晚上和朋友出去吃饭,朋友们偏偏嚷着要吃海鲜火锅!你不想让朋友们扫兴,就去了,也吃了,虽然没吃太多,但第二天醒来还是发了痛风,踝关节那里痛得死去活来的,只好去挂急诊了。

现在你后悔了:“疼死老死了!昨晚真 TM 不该去吃海鲜火锅啊!!”

可是这样的后悔毫无作用,不仅缓解不了当下的疼痛,也没法帮你避免下一顿火锅和朋友聚会的诱惑。

其实吧,环境因素,特别是朋友和同僚构成的社交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火锅摆在你面前了、好朋友们也都在吃的时候,要想继续抗拒美食、做那个 “不合群” 的人,难如登天。

这个时候的你,应该避免这样的环境,选择不去赴约。你可以主动和朋友们说清楚自己的状况,真正关心你的朋友是绝对不会强迫你的,甚至他们还会为了你改变之前选好的地点。

仔细想想:连这点都不愿意照顾你、或者至少理解你的人,还能算是朋友吗?话又说回来了,去吃火锅的终究是你自己啊,没人把海鲜硬塞到你嘴里吧?

所以,管控好环境因素(特别是那些牵涉到的其他人),也不否认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你就会是下一次决策过程中最明智的那个主导者。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10)

③ 倾听内心,给自己一次机会

态度 >> 忽略、甚至打压自己内心的声音,是绝对不可以的。你可以允许自己作出些许让步,但这些让步的前提,是为自己追求内心创造时间、空间和可能,而不是就此开始按照别人的心意过活。

要知道,能清楚地听到内心的声音,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那你一定要握紧这些讯息!

智慧 >> 这时候我们要做什么?代价和利益分析吗(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拜托啊,要是真的能把每个选项的好处和坏处都分析清楚,就没人会作出错误的选择、也没人会后悔了好吧?

心理学家告诉你:你最需要的,是快速甄别危险和伤害的能力(identification of risks and harms)。

这份危险和伤害,更多是近期、甚至是眼下的考量。比如,你已经彻底厌倦了手边的工作,但下一份工作还没着落,你该裸辞吗?

问自己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此刻裸辞之后,明天还有饭吃吗?还有地方住吗?

—— 如果你还有 3 个月左右的积蓄,或者有牢靠的朋友可以给你提供一个落脚的港湾,那就是属于 “眼下没有危险和伤害” 的情况,是可以裸辞的。珍惜着好好利用这 3 个月时间,去积极地落实自己的心声,为梦想找个出口吧!

啥?你说只看眼下的 3 个月太短了,这是鼠目寸光?

醒醒吧!就是因为我们总有一个又一个的 “从长计议”,才会导致真的在长远长远长远时间过去之后,后悔和遗憾堆积如山,不是吗?

当然,如果你已经和一个重要他人开启了共享人生,比如已经成家甚至孕育了孩子,那你要考虑的危险就不仅仅是自己的,还有对这些人的伤害。所谓 “青春是生命的筹码”,大概就是说:在还没什么牵绊的时候勇敢做真实的自己,是最好的时机吧。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11)

- 写在最后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最后我想说:当你鼓足了勇气、充足了智慧、甚至都付出了所有去追逐内心…… 可能到头来,还会以失败收场。

但至少,你收获了真实。

这份真实,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你知道吗?

所谓没有遗憾的人生,不是没有失败和伤痛的人生;而是即便时光倒转一次,你也敢大声地说:

“我还是会作出和当时一样的选择!”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提起一个人 —— 我妈。我妈就是很有态度和智慧的女性。她总教育我:“要顺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忍不住反驳:“顺其自然?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那我自己还有什么好努力争取的?”

后来我明白了妈妈的意思:这是一份尽人事、听天命的觉悟。当你摆出了足够的态度、努力积累和发挥了智慧之后,剩下的,就坦然交给老天爷吧。生命中有太多我们无法左右的事情,成败,也许真的和你、和别人,都无关。

努力生活、尊重结果、也感恩那个勇敢过、付出过、奋斗过的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真切切地,活过了一遍。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12)


对自己当初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会后悔自己的抉择)(13)

PS:今天,是心理0时差的第 40 期。是的,已经整整 40 期了。

PPS:谁都有过后悔,我也一样。但这一年以来,我从没感到过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开始写作,遇见你们。所以真的,谢谢你们。

上期周刊(第39期)↓↓↓

第一印象这么重要,你的套路却太少

References / 本文参考资料:

[1] Medvec VH, Madey SF, & Gilovich T (1995). When less is mor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satisfaction among Olympic medalis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4), 603-10

[2] Gilbert, D. T., & Ebert, J. E. J. (2002). Decisions and revisions: The affective forecasting of changeable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503–514

[3] Roese N. J., Summerville A. (2005). What we regret most. and wh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 1273–1285.

[4] John-Paul Iwuoha on LinkedIn.com. This Study Reveals The 5 Biggest Regrets People Have Before They Die. (2017)

[5] Eric Jackson on Forbes.com. The 25 Biggest Regrets In Life. What Are Yours? (2012)

[6] Lila MacLellan on http://QZ.com (Quartz at Work). A new study on the psychology of persistent regrets can teach you how to live now. (2018)

[7] Belle B. Cooper on Foundr.com. How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and Live Without Regret. (20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