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和能力有没有关系(成绩能反映学习能力吗)

考试分数能完全说明学生的学业能力有多好/差吗?


我:“拿出你的英语书,开始复习单词。”

学生:“我不用复习英语。我每次都考90几分,英语太简单了。”

我:“哦?真的吗?”

学生:“真的啊。前3单元的黑体单词你随便考,我都会。”

依据以上对话,你会如何看待这个学生的英语能力?

学生:“这次数学好难啊,我只考了30几分。”

我:“你们班平均分多少?”

学生:“好像也是30多分。我们班学霸这次也没考好。”

我:“那我们来一起分析下考卷吧。”

依据以上对话,你会如何看待这个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果仅凭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孩子的学习水平,显然,我们一眼就能得出结论——英语好、数学差。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如果不考这个学期新学的单词呢?以前的单词你总得记着吧,不然你怎么考试?”

学生:“以前的我早就忘记了。我考试不用背单词啊,会找答案就行了。”

我:“以前学过的单词都不记得了?脸、鼻子、眼睛的单词是什么?”

学生:“我不会。这些没学过。”

我:“这是你三年级第一册英语书里的单词。”

学生:“那我哪记得住?”

虽然考试考了90多分,但只记住为数不多的单词,你又会如何评价这个学生的英语能力?

我:“带你分析完考卷,你觉得自己还能多得多少分?”

学生:“10分吧,还是感觉太难了,考试的时候根本想不到。”

我:“所以你们班平均分也就30多分,因为大家水平跟你差不多。”

学生:“这张考卷真的太难了。”

我:“确实。所以考30几分也没事,不必太难过。”

30多分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一整天都很颓丧。我们一起分析了考卷后,他才渐渐放下对分数的芥蒂。

以上四段对话都来自同一个学生,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分数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真实地代表学生学业能力的水平(尤其是小学生),分数仅仅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其中一个参考值罢了。

学习成绩和能力有没有关系(成绩能反映学习能力吗)(1)

高分数可能会营造出一番假象,让学生误以为自身能力优异。其实,只不过是因为考卷过于简单,才给了一些学生骄傲的资本。

Carol Tomlinson是一个差异化教学的专家,他认为:“有的学生过去的学习经历让他们认为即使付出最少的努力也能获取成功,这样的学生学习就不会努力,并且他们会觉得高分就是自己的权利。”1

同时,低分也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常会用“破罐子破摔”来形容那些陷于学习泥沼而不得不放弃的学生。总是获得低分的学生会变得退缩,认为学习毫无意义,或者他们会觉得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状况,从而选择放弃。2

如此说来,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了吗?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分数?


如何看待分数?

首先,当然不能否认分数的意义。分数是学生判断自身学业能力的一把尺子,它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面。

但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某一次成绩,单次成绩突然变化可能源于考卷太难或太简单。分数高低起伏,处于波动状态是正常现象,就像股票走势图一样。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成绩趋势,而不是某次考试的具体分数。

学习成绩和能力有没有关系(成绩能反映学习能力吗)(2)

其次,根据成绩评价孩子是否进步应该横向对比(与同学)而非纵向对比(与自己)。同班同学的分数是相对合适的参照物。现在不允许公布学生成绩,以致于家长可能无法获知更为全面的信息。如果老师公布了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比起个体分数则更具有参考价值。

平均分提供了班级分数的集中趋势,是对整个分数分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反映。3一般来说,测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实际上落在这条曲线两端的分数很少,多数学生的分数都会落在这条曲线的中间位置。

学习成绩和能力有没有关系(成绩能反映学习能力吗)(3)

(分数落在红色线区域内属于中等水平)

(这里还涉及统计学中的“标准差”概念,但因为无法获知班上同学的具体分数,只以平均分作为标准。)

将个人分数与平均分进行比较,如果差距不大,说明孩子的学业能力处于全班中间水平,不必因分数比平均分略低一点而耿耿于怀。

虽然学校、老师都习惯用个体分数和班级平均分比较来判断学生水平,但平均分也有其局限性。

比如,①个别学生的特异分数(100分或10分)能极大地影响平均分,但其他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没有变化;②老师批改自己学生的考卷有偏袒,字迹模糊(“a”写得像“u”,“7”像“1”)或者可对可错的答案老师都倾向给分;③班级平均分受老师水平影响(文章开头那位学生他们班期中考数学平均分30多分,同年级另一个班平均分60多分)。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家长用成绩评价自己孩子并不是因为成绩客观,而是因为家长并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法衡量孩子的学习水平。

那么,作为家长如果想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学业水平,是否有更加简单、直观的操作呢?

下篇文章将告诉你分数之外的判断方式。

感谢阅读。

//参考资料

1、Tomlinson, C. A. (2005a). Grading and differentiation: Paradox or good practice? Theory Into Practice, 44, 262–269.

2、Tomlinson, C. A. (2005b, Summer).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44(3).

3、Anita Woolfolk etc. Educational Psychology,443-444

种一棵云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