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置死地而后生(孙子兵法谋略智慧)

原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译文:孙子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上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叫散地。在进入敌国国境内靠近边境的,叫轻地。谁先占据,谁就有利的,叫争地。平原无险可守,道路四通八达的,叫交地。多国交界处的,叫衢地。敌国腹地城邑众多的,叫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叫圮地。进军道路狭窄,退兵道路需要绕道而行,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抵挡我方众多兵力的,叫围地。速战就能生存,不速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叫死地。因此,处于散地不宜作战,处于轻地不宜停留,遇上争地不要强攻,遇上交地不要断绝交通,进入衢地应该联络结交周边势力,深入重地就要劫掠粮草物资,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奋力速战求生。

孙子兵法置死地而后生(孙子兵法谋略智慧)(1)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注解:上一篇《地形篇》讲的是地形,本篇《九地篇》讲的是地势,九种战地的形势,以及在各种不同地势下的战略行动指南。

“散地”在自己地盘内,不要轻易交战,敌人深入我境内,供给困难,适宜坚壁清野,派遣小股部队进行骚扰,最好切断补给线,敌人自行撤退,比起大战连连,能够将战争的破坏减到最小。

“轻地”在敌人家门口,离本国又不远,士兵们有退路,战斗意志不坚决,要尽快通过,不打硬仗,不要久留。

“争地”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谁占了就对谁有利,出手要快,姿势要帅,抢到就是赚到。

“交地”四通八达,无险可守,注意行军布阵要讲究互相呼应,不能漏出破绽和空隙,防止敌人趁虚而入。

“衢地”是三方甚至四方交界之处,要注重外交上的合纵连横,注重结交拉拢盟友为我所用。

“重地”是敌方心腹地带,城市众多,人口物资聚集,富庶繁华之地,要抓紧劫掠人口物资,增强我方实力,也是对前面讲过的第二篇《作战篇》中“胜敌而益强”的呼应。

“圮(pi)地”是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方,要派出先头部队探路,遇水架桥,遇山开路,大部队快速通过,不可久留。

“围地”地形险要复杂,道路狭窄、曲折,兵力施展不开,敌人用少量兵力就能牵制住我方主力部队。所以要想办法,用奇谋妙计尽早脱身,越快越好。

“死地”是陷入绝境,只能力求速战,背水一战,才有活下来的机会,所以不能轻易进入死地。因为“置之死地而后生”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九死一生,甚至十死无生。

地利能够发挥多少作用,在于军队的将帅如何去利用它。

孙子兵法置死地而后生(孙子兵法谋略智慧)(2)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原文: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自古以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股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联络,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布阵也不整齐。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攻取敌人最关心的地方,这样我们就可以调动摆布敌人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注解:此段是对《计篇》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势篇》中“以正合,以奇胜”和《作战篇》中“故兵闻拙速”的呼应。以兵贵神速的原则,采取奇正相生的方式,骚扰或者攻击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让敌人措手不及,首尾不能相顾,无法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束手束脚,无论防守还是反击,都发挥不出应有的实力,而我方通过利用好地势,作为助力,事半功倍,胜算大增。

孙子兵法置死地而后生(孙子兵法谋略智慧)(3)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文言文到白话文,个人可能翻译得不是很准确,请见谅。一家之言,如有不当之处,欢迎留言批评指正,不胜感激。#创作挑战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