肀的甲骨文 肀汉字的字元
yù
肀
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就像一只手握着毛笔。秦篆在“肀”的下面加了一、二笔,隶变后写作“”或“聿”。
《说文解字》把它分成两个部首,其实是同一个字,本是“笔”的初文。
在“”和“聿”作为偏旁之后,其本义则另加意符“竹”写成了“筆”,简体字写成“笔”。
1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部》[讀作聶]:
手之疌巧也。从又持巾。
“”字在先秦文献中没有出现过。
《說文解字·聿部》聿[讀作玉]:所以書(书写)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反切读音),燕謂之弗。从一聲。
《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
郭璞注:蜀人呼筆爲不律也,語之變轉。
“聿”是书写的工具,但是各地的方言叫法不同。
《說文解字·聿部》筆:秦謂之筆。从聿从竹。
《釋名·釋書契》: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
“筆[笔]”是秦漢以後出現的新字,其本义是用竹、木制成、书写和记述事情用的工具。
2
成语典故
蒙恬造笔
古时候的笔,不论是以竹以木,只要能染墨成字,就称之为笔,是史官记事之工具。根据出土资料显示,殷商之时就有毛笔。旧传秦国时的蒙恬将军造毛笔,其实可能是蒙恬对毛笔作过改进: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装于笔管上,即所谓苍毫,供官吏判案时作书写工具。
董狐直笔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
直笔,即不惧权威、尊重事实
如实记载。所以又叫
“秉笔直书”。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
赵盾,即赵宣子,赵衰之子,是当时晋国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执政大臣。他所扶持的晋灵公,长大后成为一个毫无人性的泼皮,结果被其堂弟赵穿所杀。因赵盾并未加以阻止,所以太史董狐认为赵盾对此负有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孔子在看到《晋书》的这一段时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3
以「」作为偏旁的字
从「」的会意字:
聿,书写工具。
肃,战战兢兢。
隶,从后面逮住奴隶的尾巴。逮,逮住。
隸,附屬于主人的奴隶。
以「聿」作为偏旁的字
从「聿」的会意字:
筆[笔],毛笔。
畫[画],划分界线。
晝[昼],白天。
建,建国立法。
肇,开门。
以「聿」作声符的形声字:
書[书],书写。
律,均匀排列。
肆,摆设陈列。
肄,练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