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50岁后才明白的人生道理(50岁知天命之年你需要明白的三个道理)
作为50岁的人,见证过缺衣少食的日子。也有凭票供应物资的记忆;见证过“下海”的落魄与风光,也有住房商品化的经历;见证过传统的人情化交往,也有“一切向钱看”的感受。社会变化进入了快节奏,年龄却走开了下坡路。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胃口却越来越清新寡欲。知天命之年,谨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了,奋斗了,至于结果,那就由他去吧,好也可以接受,坏也可以理解。
节奏要慢一点。古人尚且懂得慢节奏生活,晋朝·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代·唐寅《桃花庵歌》的“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为现代人,何必要与自己较劲。大家都在忙着走路,忙着吃饭,忙着工作,忙着应酬,忙着吵架,忙着伤心,忙着思考,忙着烦恼……今天操心工作是否顺心,明天操劳子女婚姻;今天操心孙子上学,明天操劳家务琐事;整天操心这操心哪,唯独忘记操心自己。人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渺小的,一天24小时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总是这么忙下去,总有累倒的一天。相信“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儿女自有儿孙福”,“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操不尽的心”。
说话慢一点,三思而后行。起床慢一点,血压稳定了再起身。吃饭慢一点,细嚼慢咽好消化。走路慢一点,踏实走稳再迈步。做事慢一点,有条不紊循序渐进。遇事慢一点,急急忙忙还添乱。
名利看淡一点。诸葛亮《诫子书》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洪应明《菜根谭》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范仲淹《岳阳楼记》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朱熹曰:“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唐·杜牧:“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做了一番大业,但他生活简朴。他倾全力去做事,未曾经营家业,更不图个人享受。死后他内无遗帛,外无赢财。
电视剧《围城》热播后,钱钟书始终保持静默。对所谓的“钱学”热,他认为“吹捧多于研究”、“由于吹捧,人物可成厌物”。有人用钱策动他接受采访,他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一著名洋记者慕名想见他,他回话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7世纪英国杰出诗人弥尔顿,晚年双目失明,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著名史诗《失乐园》,这部诗长达1万行,共计12卷,可是出版商只给了5磅钱。马克思说,弥尔顿是“出于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并非为了金钱。
人生过半之人,金钱名利不可少,但也没必要一切为了名利。赵本山有句名言,“人死了,钱没花完”,金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人生一辈子,良田千顷,日餐不过一斛;华屋万间,夜卧不过五尺。人生在世屈指算,最多三万六千天,纵有广厦千万间,睡觉只需三尺宽。
心底要善一点。春秋·老子《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宋·王应麟《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唐代罗隐的《蜂》曰:“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有一个故事。一老头骑三轮蹭了路边停的一辆路虎,正愁眉苦脸时,这时走过来一个路人。路人问:赔得起么?老头:赔不起!路人说:赔不起还不跑,等人家来找你啊!老头欲言又止,最终还是一步三回头地走了!这时这名路人拿出钥匙开着路虎走了!人一生当中,最大的炫耀,不是你的财富,也不是你的精明,而是一种简单的理解和体谅!
前一阵,河南周口一驼背老人占道卖菜不听劝,城管买下整车菜让老人回家,柔性执法温暖人心,网络视频上了热搜,网友纷纷点赞留言。
回顾人的一生,心存善念,多做善事,积善行德,福运相随。肯吃亏不是痴人,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凡做事应有余步。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